临床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2018-03-07杨建土
杨建土
[摘要] 目的 分析在中药临床应用当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相关原因,并分析相应的解决对策。方法 方便选择该院在2016年1—12月年期间出现中药不良反应的60例患者为对象,对所有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相关类型、原因等进行分析,并且针对不良反应情况选择相应的对策。结果 在60例中药不良反应患者当中,皮肤系统受累为20例、心血管系统13例,神经系统为10例,还有很多其他身体系统受到影响。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为用药时间过长(占比46.7%)、药不对症(占比30.0%)、中药炮制方式不当(占比11.7%)等,且患者分布于各个年龄段当中,最小为4岁,最大为82岁。 结论 在临床接受中药治疗的患者当中,在多种因素影响下,患者可能会出现中药不良反应,相关人员应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中药;原因;不良反应;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 R2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12(c)-0176-03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adverse reactions and their related causes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o analyze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Methods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6 60 patients with adverse reac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is hospital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s the objects. The types and causes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all patients were analyze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also given according to the adverse reactions. Results Among 60 patients with adverse reac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e were 20 cases of skin system involvement, 13 cases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 10 cases of nervous system, and many other body systems were affected. The main causes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medication for a long time (accounting for 46.7%), medicine was not symptomatic (accounting for 30.0%), improper processing methods of Chinese medicine (accounting for 11.7%), etc, and patients were distributed among all ages with minimum of 4 years old, the maximum of 82 years old. Conclusion Among the patients receiv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linical practice, patients may experience adverse reac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ny factors. Relevant personnel should analyze this and propos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uses; Adverse reactions; Countermeasures; Analysis
中藥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是我国古代人们在长期生活与医疗实践当中不断总结出来的,在中药当中,绝大多数的药物安全性较好[1]。目前,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中药在临床当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对于中药的应用而言,药物可以与患者自身相互作用,并产生相应的结果,除了治疗作用之外,也会包括一些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进而导致患者出现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可能会产生一些对患者不利的临床反应。中药的种类较多,且药物的来源较广,不同药物甚至相同药物都会存在较大的性质差异,如果出现了不合理用药等情况,就会造成一系列中药不良反应[2]。患者在接受中药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对于治疗与患者自身健康均存在严重威胁,该院对此问题进行相关分析,方便选择2016年1—12月间60例中药不良反应患者为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该院接受中药治疗的患者当中方便选择60例出现中药不良反应的患者为相关对象,该次研究得到了该院相关部门的审批通过,且所有患者为自愿入组,入组之前阅读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该院在该次研究当中,将以下对象排除在外:精神功能障碍患者、接受其他西药治疗的患者、意识不清患者、非自愿入组的患者、生活无法自理患者、无法配合研究进行患者、表达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在所有患者当中,男性患者为34例,女性患者为26例,患者年龄最小为4岁,年龄最大为82岁。endprint
1.2 方法
该院对所有出现中药不良反应的患者相关情况进行分析,观察患者出现病变反应的器官系统等,并且对不良反应原因进行总结分析,并且形成相应的书面报告,将研究情况记录、保存。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出现中药不良反应的患者主要受累的器官系统以及相应的症状表现,并对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观察,并作以简析。
2 结果
2.1 患者受累器官系统
所有患者中药不良反应受累器官系统分别为皮肤系统(33.3%)、心血管系统(21.7%)、神经系统(16.7%)、消化系统(13.3%)、呼吸系统(6.7%)、血液系统(3.3%)、过敏性休克(3.3)、其他(1.7%),见表1。
2.2 不良反应原因
所有患者中药不良反应相关原因分别为用药时间过长(46.7%)、药不对症(30.0%)、炮制方式不科学(11.7%)、药物毒性成分(6.7%)、配伍不科学(3.3%)、个体差异(1.7%),见表2。
3 讨论
中药是我国广大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相关经验总结,更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临床疾病的治疗与研究等作出了重要贡献[3]。但是,在接受中药治疗的患者当中,也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情况,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4]。在此背景下,针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相关原因等进行分析十分关键,这也是很多接受中药治疗的患者较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该院对此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现将主要原因与相关的对策叙述如下:
3.1 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3.1.1 用药时间过长 民间有俗语云“是药三分毒”,中药也存在这一特点,比如在中药当中的甘草,虽然是补中益气、调和诸药的重要药物。但是,如果患者长期服用含有甘草的药物,也会出现假性醛固酮增多反应,患者的血压可能会升高,身体会出现浮肿情况,血清钾可能明显降低。一些中药的单剂量不会超出常用量,但如果患者用药时间过长,药物会在患者体内出现累积,进而造成一些不良反应产生。比如天王补心丹与朱砂安神丸,虽然可以用于失眠、心悸患者的治疗,但其中含有朱砂成分,一旦在患者体内出现长期蓄积,就可能造成慢性汞中毒等,王志等人[5]的研究中这一观点十分明确,该研究中表2显示用药时间过长占比46.7%,这也与其研究结论相吻合。
3.1.2 药不对症 一些医生在患者中药治疗当中未能根据中药理论科学、严谨选择药物,造成药不对症现象出现,既无法达到治疗目的,也会出现损害患者健康的情况。比如患者为热证,医生误用大热当中的附子并配合麻黄,就可能增加附子的毒性。该研究中该院出现中药不良反应患者有18例原因为药不对症,也体现出这一情况的普遍性。
3.1.3 炮制处理不科学 中药的炮制,需要相关人员进行严格、规范的操作,特别是针对一些毒性药物,这一点尤为重要。比如川乌、草乌,其中含有双脂类生物碱成分,只有经过正确的炮制,这一成分才能被水解为毒性较小的苯甲酰乌头胺。如果相关人员未能进行正确炮制处理,就可能造成患者中毒[6]。
3.1.4 配伍问题 一些医生在患者中药治疗当中,未能严格按照“七情”原则进行药物配伍,甚至违反了“十八反”与“十九畏”的配伍禁忌,或者没有考虑到患者的用药禁忌、饮食禁忌等,都会造成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3.1.5 患者个体差异 不同的患者,其自身机体条件、耐受性与敏感性都会存在较大差异,比如老年人、儿童、孕妇等,在接受中药治疗期间,就很容易因自身不耐受等出现不良反应,所以,医生应当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该院在分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主要对策如下所示。
3.2 相关解决对策
3.2.1 加强药品质量控制 相关部门需要认识到中药农业化的意义,建立中药材种植GAP基地,不斷提高中药材的整体品质,并且从根本上确保中药材的自身质量,还要减少中药材种植当中存在的农药污染情况。医院在采购中药的时候,一定要把好质量关,选择符合临床标准的中药材,并且加强中药的院内管理力度,制定相应的标准,确保中药保存的合理性等[7]。
3.2.2 加强知识学习 对于临床医生而言,医院需要让其加强中药合理应用方面的学习,切实掌握中药的合理使用原则、配伍禁忌等,并且加强患者方面中药应用安全的相关认识,不断加大院内的宣传力度。执业药师需要不断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的相关宣传与教育,避免患者被一些不合理说法误导,执业药师应当给予患者科学的中药应用原则等。医院需要告知医生,不得在没有科学依据的前提之下,大量甚至过量使用中药,更不能随意延长患者的中药治疗疗程,并且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等,定期对医生使用中药的情况进行监督。
3.2.3 加强中药研究 在中药使用当中,复方制剂相对较多,且复方制剂当中的每一味中药都存在不同的化学成分。相关人员需要在实际工作当中不断加强中药化学成分以及相关有效成分方面的研究,并且提取相应的有效成分,在科学条件下减少有效成分的含量,避免中药当中各种成分出现混杂,以此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相关人员在具体研究当中,应当利用毒理学、现代药理学等对有毒性成分的中药进行研究分析,并且确定治疗量与中毒量之间的具体关系,并且明确患者中毒靶向部位器官治疗的方法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患者在接受中药治疗的过程当中出现不良反应等[8]。
4 结语
针对临床中接受中药治疗的患者而言,在多种原因的影响下,会出现一些中药不良反应情况,医生应当对这一现象进行具体分析,并且探讨相应的预防对策,以此确保患者接受中药治疗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王志强.临床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医学报,2011,26(11):1340-1341.
[2] 尹剑辉,秦冰娜.探讨中药不合理用的药现状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617-618.
[3] 吴艳,马明华,年华.中药不良反应产生原因以及临床对策综合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3):360-363.
[4] 王相美,纪丽娜.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9(29):171.
[5] 王志,李萍,刘东华,等.中药不良反应现状与预防对策[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10):226-228.
[6] 吴深涛.浅谈中药注射剂与证候关联性——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成因及对策思考[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 36(5):329-332.
[7] 崔盈盈,吴嘉瑞,张丹,等.基于数据挖掘的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研究[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7, 1(10):675-682.
[8] 许新容.中药汤剂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使用建议[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26):83-84.
(收稿日期:2017-09-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