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云手对颈性眩晕患者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疗效分析

2018-03-07陈剑陈长兴蔡树河

中外医疗 2017年36期

陈剑+陈长兴+蔡树河

[摘要] 目的 探讨太极云手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 方便选取2015年3月—2017年2月于骨伤康复科门诊所有颈性眩晕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推拿、针灸、牵引等治疗,太极云手治疗组是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练太极云手,观察治疗前后改善症状与功能量表评分、活动度、椎动脉血流速(Vm)等变化。结果 经治疗后,治疗组功能评分(25.41±3.49)分、旋转角度左旋(68.79±7.48)°、右旋(68.01±7.51)°及右侧椎动脉Vm(36.18±5.81)cm/s、左侧椎动脉Vm(37.29±4.38)cm/s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太极云手练习可以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活动度、椎动脉血流速度,可于临床推广。

[关键词] 太极云手;颈性眩晕;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血流速;颈肌功能测试仪(MCU)

[中图分类号] R2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12(c)-0088-03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aiji cloud hand treatment of cervical vertigo and the influence of vertebral artery blood flow. Methods From March 2015 to February 2017, 70 patients with cervical vertigo under orthopedic rehabilitation clinic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massage, acupuncture, traction and so on. Taiji Cloud Hand Therapy Group was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group and practiced Taiji cloud hand, symptoms and functional scale sco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ctivity, vertebral artery blood flow speed(Vm) and other changes were observ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function assessment scor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25.41±3.49) points, the rotation angle of left (68.79±7.48) ° and right of (68.01±7.51) °and the right vertebral artery Vm (36.18±5.81) cm/s, left vertebral artery Vm (37.29±4.38) cm/s etc.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Conclusion Taiji cloud hand exercises can improve the symptoms and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vertigo, activity, vertebral artery blood flow velocity, which can be clinically promoted.

[Key words] Taiji cloud hand; Cervical vertigo;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 (TCD) / blood flow; MCU

頸性眩晕(cervicogenic vertigo)是指由颈椎病变引起以眩晕及交感神经症状为主诉的症候群。如今普遍认为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椎体、椎间盘及其周围软组织(肌肉、韧带、血管 神经等)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变化,引起颈椎失稳,刺激椎动脉或其周围的交感神经丛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脑干、前庭平衡及视觉功能障碍而产生眩晕[1]。目前临床上有许多针对颈性眩晕治疗方案,保守治疗包括口服药物(如倍他司汀)、针灸、推拿及其他理疗手段,手术多以重建颈椎稳定为主 [2]。

姜南[3]研究证实,通过长期练习太极拳可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及缓解颈部肌肉紧张度,从而改善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但是太极拳丰富的招式对于初学者而言过于复杂,需要长时间练习才能熟练并完整掌握动作要领,而且大部分初学者难以在短时间内领悟太极拳之内涵。云手作为最基础技术,被各家太极拳门派奉为“母式”,且素有“拳到无法为云手,得云手者得太极”的说法。太极云手练习简单易学,所以该课题组从2015年3月—2017年2月选取门诊收治的70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云手练习,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的该研究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成两组,治疗组35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20例,身高(159.72±5.13)cm,年龄(57.25±5.10)岁,体重(59.32±15.23)kg,病程(23.87±2.98)个月,对照组35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9例,身高(160.21±4.25)cm,年龄(56.43±8.58)岁,体重(61.01±12.98)kg,病程(22.56±3.10)个月。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身高、年龄、体重、病程等各因素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endprint

1.2 诊断标准

根据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所提出来的诊断标准[4]:①以反复发作性的眩晕、头晕为主要症状,或伴有颈椎活动不利、头痛、恶心、呕吐、耳鸣等症状;②专科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前凸增大,前屈、后伸、旋转以及侧屈等活动受限,伴或不伴有压顶试验、前屈旋颈试验、臂丛牵拉试验及上肢后伸试验阳性;③影像学检查:观察有无枢环关节脱位、齿状突骨折或缺失、异常活动度、椎间隙变窄、颈椎或椎间盘退行性改变;④排除其他因素,如眼源性、心源性、耳源性、中枢性所致的眩晕,不伴有有脑出血、脑肿瘤及大面积脑梗死病史、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史。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各项诊断标准;②年龄范围在18~65岁以内;③对该研究知情,且已自愿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

1.4 治疗方法

(1)对照组给予该科常规治疗:①推拿治疗:揉法、法、牵伸等手法充分放松颈肩部肌肉;手指点按风池、风府、百会、四神聪、太阳穴、睛明等穴,每穴各2 min;②针灸治疗:选取颈椎两侧夹脊穴、风池、风府、百会、肩井等穴,留针30 min。③颈椎牵引:重量3~5 kg,持续牵引30 min。以上3种治疗方法治疗1次/d,1周为1个疗程,共4周。

(2)治疗组患者在同等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练习太极云手。太极云手练习要求参照《中医药院校体育与健康教程》[5]:马步站立,重心在两脚之间,双膝微蹲,双眼平视前方,双手微握变掌,置于身體两侧,重心缓慢向右移动,右膝微屈,上身中正竖直以腰为轴右转,右掌向左向上划弧形上升至左肩前方,并继续向右侧划弧经,同时左掌心向上,双眼注视右掌心。身体重心缓慢向左转移,左掌心向上,向右向上划圈至右肩前方,向上经头前向左侧划大弧,双眼注视右掌心随之掌心向下变俯掌,左脚向右脚内侧跟进成跟步,眼看左手。上体继续左转,肘部微沉有手逆缠,右手的位置大约在右肩前外一拳头处。掌心斜向前下方。重心缓慢右移,重复以上动作。锻炼2次/d,练习30 min/次,中间休息5 min,1周为1个疗程,共4周。在此治疗期间,患者若出现眩晕发作加重,将退出该研究,并及时安排对症治疗。

1.5 评测方案

①使用王楚怀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均进行评分。②使用颈肌功能测试仪(MCU)对颈椎旋转活动度评价检测:患者坐置椅背上根据MCU设备给出的指令做左右旋转至最大限度,测量时尽量避免诱发眩晕,待检测结束后提取数据并记录。③两组患者治疗前及后均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椎动脉血流速。(椎动Vm正常值在30~60 cm/s范围内)。

观察时点:受试对象在治疗前进行各项观察指标评价并记录;治疗结束后再对各项检查参数进行评测。

1.6 统计方法

统计结果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或秩和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两组资料的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在眩晕与功能评分量表、旋转角度、椎动脉Vm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功能评分量表、旋转角度、椎动脉Vm等方面有显著改善(P<0.05),见表1、表2、表3。

3 讨论

颈性眩晕是颈源性因素引起的眩晕综合征,有文献报道的发病机制主要有机械性牵拉或压迫、交感神经受刺激、颈部本体感觉受损,但在这些因素均与颈椎失稳均密切相关[6]。

颈椎稳定一般分为内源性稳定和外源性稳定,或者静力性平衡和动力性平衡。内源性稳定是由椎体、椎间盘及周围韧带等共同维持的静力性平衡;外源性稳定即动力性平衡,是指在颈椎活动时,通过颈部神经肌肉协调运动,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稳定。所以颈椎及椎间盘退变、颈部肌肉的运动紊乱造成颈椎失稳[7]。椎动脉从锁骨下发出,穿行第6颈椎至第2颈椎的横突孔,假如钩椎关节退变形成骨赘突入近的两个横突孔内,可对椎动脉形成压迫或刺激,导致椎动脉内供血减少。一般而言,人体占大脑总供血量的 1/3需要经椎动脉提供,当脑干的前庭系统的血供减少时,即可导致眩晕。颈椎失稳时,颈部本体觉障碍导致不适当活动,从而产生各种机械刺激,激惹椎动脉动壁上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痉挛性收缩,血流减少,使脑部、内耳、前庭等组织血供减少,若此时脑血管或侧支循环无法完成代偿性供血,即会产生眩晕症状。所以有研究指出颈椎的骨性结构、椎间盘、韧带退行性改变与椎体移位导致的内源性稳定失衡以及神经肌肉运动控制障导致的外源性稳定失衡,这两种颈椎失稳导致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是颈性眩晕发生的病理基础[8]。

江苏珍等人[9]研究发现练习太极云手可以明显改善眩晕症状与功能及左右侧屈活动度,从表1可知,经治疗后治疗组功能评分(25.41±3.49)分优于对照组,可看出练习太极云手同样可以改善眩症状与功能(两组治疗前后P<0.05),表2可知,治疗组旋转角度左旋(68.79±7.48)°、右旋(68.01±7.51)°优于对照组,显示练习太极云手可以改善左右旋转(两组治疗前后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组间比较P<0.05),这说明练习太极云手可能是患者进行太极云手这说明可能在练习太极云手过程中颈部肌肉痉挛得到解除、颈部本体觉得到重建以及无菌性炎症得到消除等,而且有效地重建颈椎的稳定性,并延缓颈椎退行性病变的进程,从而缓解甚至消除了眩晕等症状。杨亿兵[10]研究提到练习过程中要求患者做到 “心贵静,神宜舒”,所以练习过程中不但减轻了患者的焦虑,减少对交感缩血管神经刺激,从而缓解椎动脉血管痉挛收缩的程度,还能提高肌肉交感舒血管神经的兴奋性,使血管舒张,表3结果可知,治疗组右侧椎动脉Vm(36.18±5.81)cm/s、左侧椎动脉Vm(37.29±4.38)cm/s等方面优于对照组,显示在颈椎旋转受限以及椎动脉Vm两组治疗也有效(两组治疗前后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组间比较P<0.05),这有可能是在练习时,要求其身体始终处于“立身中正、顺顶贯顶、脚底生根”的状态,并产生头尾牵伸、重心左右转移、颈椎左右旋转,长时间练习可恢复颈椎的静力性与动力性的平衡,增强颈椎稳定性,并改善颈椎活动度,减少了颈椎椎体异常活动,一定程度上缓解对颈交感神经的刺激,从而改善了椎动脉供血。

所以通过该研究,推断太极云手练习不但改善眩晕症状可能与椎动脉血液流变学改变有关,但这还需要进一步证实。两组患者在4周的治疗过程中均无脱落,而且招式极易掌握,表明太极云手练习作为颈性眩晕患者是较易于学习和坚持的功法练习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宋坤锋, 高延征, 高坤,等.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其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15):74-77.

[2] 刘文英, 于广莹, 金鸿宾. 颈性眩晕的诊治国内进展[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4, 22(1):55-58.

[3] 姜南. 太极拳运动健脊理论体系及科学基础[J]. 中国体育科技, 2016, 52(2):19-24.

[4] 孙宇,李贵存.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4,19(2):156-158.

[5] 黄国豪,中医药院校体育与健康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6] 马江涛, 张银刚, 袁启令,等.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J]. 中医正骨, 2016, 28(10):32-37.

[7] 刘少东, 常春丽, 李兰涛,等. 颈性眩晕病人椎-基底动脉形态异常及其邻近颈椎结构异常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比研究[J]. 安徽医药, 2017, 21(6):1073-1075.

[8] 郭庆伟. 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迷路动脉轴的多模式影像学研究[D]. 天津:天津医科大学, 2013.

[9] 江苏珍,曹云,刘萍.太极云手训练对颈性眩晕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 2012, 27(3):70-71.

[10] 杨亿兵.浅谈太极拳对改善老年人生理心理退行性变化的作用[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4(2):114-116.

(收稿日期:2017-09-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