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住在母亲心里

2018-03-07阿杜

中学生博览 2017年22期
关键词:小博同桌杂志

阿杜

1

母亲是个强势的人,我从小就很怕她。她从未不像别人的妈妈,会为自己的女儿买漂亮的新衣裳、花裙子,把女儿的头发留得长长的,然后扎起小辫,绑上蝴蝶结。

母亲很忙,她每天都像停不下来的陀螺。为了省事,每次都是她自己操剪子,把我的头发剪得短短的,连梳子都不用,直接双手插进头发抓抓就顺了。

在母亲的影响下,我成了十足的“假小子”。我没穿过裙子,也没扎过辫子,不过,爱美的我,还是会不由地羡慕别人的“公主裙”、柔顺的长发。我一直觉得,母亲可能不那么爱我,她很少带我去公园玩,很少带我去外面吃饭,很少到学校接送我。

其实我心里是有怨气的,但我不敢向妈妈撒娇,更不敢对她倾诉。我看得到,她一直很忙。爸爸就像一个客人,一年也没露几回脸。他是消防兵,长年驻扎在部队。每次回家探亲都是来去匆匆。我对他的印象很陌生,但总是会止不住地想念他。

爷爷奶奶身体硬朗时,还能帮妈妈一起照料这个家,但后未爷爷身体有恙,奶奶也时不时地病一场,妈妈就更忙碌了。她不是去医院,就是去单位。她是会计,有时工作忙不完,还得把活带回家做。为了多挣点钱补贴家用,她还在开发区的一家工厂兼职,帮忙做账。

母亲的忙碌我看在眼里,年纪虽小,但我也明白,从不会去吵她。只是,看见别人家的孩子总是被父母宠爱,被捧在手掌心时,我还是会深深羡慕。

2

母亲说一不二,她决定了的事很少有人能够说动她。

记得我十岁那年,有一天吃晚饭时,母亲突然宣布,以后家里洗碗的事就归我做。我当时愣住了,委屈顿生,泪水一下含在眼眶。奶奶急着说:“不用了,我来洗。萍萍还小。”

我以为有奶奶庇护,妈妈会退一步,没想到,她坚持说:“十岁不小了,该开始学着做家务,就从洗碗开始。妈,你不要再帮她,如果你要帮她,我告诉你,你这是害她。”被妈妈一通说教,奶奶哑口无言了。

“就从今晚开始洗,我会教你。”妈妈的声音很平静,但听在我耳中,却是生冷而漠然。她说到做到,不管我当时的个头才高过厨房案台一个头,她硬是搬了张小椅子,让我踩在上面。母亲说话很简洁,亦很严厉,被她盯在眼里,我只能乖乖听话。

我自己把袖口挽高,然后按照她的指点,先把每个碗、碟冲洗一遍,接着抹点洗洁精在丝瓜瓤上,一个碗一个碗洗,然后再用干净的水刷一遍,最后过水冲洗、擦干。虽然才几个碗、碟,但我因为紧张,担心摔了,所以神经紧绷,洗完碗时,额头已经沁满汗珠。

我的洗碗生涯,从那时开始一直没有断过。有时奶奶看我辛苦,作业又多,想帮忙,但妈妈拦住奶奶,说:“生活从未都是辛苦的,她从小吃得了苦,以后才會过得幸福。你不想你孙女长大后什么都不会吧?”

妈妈的话在奶奶听来很有道理,她后来就没再主动提帮我代劳的事。我心里,刚开始是排斥的,但后来就习惯了。

我还在妈妈的教导下,每星期负责拖一次地板。后来,她又教我煮饭、炒菜,教我如何搭配菜,才能煮出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所有的家务事,在妈妈的强权下,我不得不都学会了。当别人家的孩子还在父母面前撒娇时,我已经不用妈妈指点,不用奶奶操心,就能够把家务活做得得心应手。当我为回家探亲的爸爸炒出一桌子菜时,爸爸竟然激动得哭了。他说辛苦我了,还说对不起全家人。

那时我并不理解爸爸的泪水代表什么,长大后才渐渐明白。

3

当会计的妈妈对数字的准确性异乎严谨。这种习惯延伸到她抽查我的作业,发现我抄错数字,或是算错题时,就会大发雷霆。

我的数学并不好,小数点容易忘掉或是写错位置,这样的坏习惯在妈妈看来是完全不可原谅的。她严厉地对我说:“粗心不是借口,所有的坏习惯都是自己不负责的表现。你现在只是作业写错,但以后呢?如果你是会计,你明白抄错数字,点错小数点的责任有多大吗?”

妈妈的严肃表情吓到我了,我偷偷看她一眼后,低下头不敢吱声。“这一次,我原谅你,但不希望有下一次。”妈妈说完,拍拍我的肩膀,走了。她很少给我检查作业,要求我学会自我检查。为了不被她抽查作业时骂我,我写作业时总是小心翼翼,再不敢敷衍了事。

只是有一次,我有一道作业题不会解,在家里又没人辅导,于是第二天回学校后,为了不被老师批评,我匆匆拿过同桌的作业本抄了起来。同桌的数学也不是很好,但他有家人教,我不会解的题我想他父母肯定教他了。

没想到,那天同桌的父母都不在家,他不会解的题自己瞎写了。我抄袭得太离谱了,错得一模一样。老师开始是批评同桌,以为是他抄我的作业,没想到,感觉委屈的同桌大声辩解,老师才知道错怪他了,而漏了我。

老师一气之下,把在单位忙着上班的妈妈叫到了学校。虽然老师说得很委婉,但妈妈却没有再原谅我。那天回家后,她第一次用衣架揍了我。我拼命哭,伤心的泪止也止不住。我说:“如果你有空辅导我写作业,如果爸爸在家,我的作业就会做,我就不用抄别人的。”

我感觉好委屈。我好想爸爸能够在家,或许爸爸在,妈妈就不用这么忙了,她一定会陪我一起养成好习惯的。

4

我很气恼妈妈,接连几天不跟她说话。她根本就不理解我,不知道没爸爸在家的娃有多苦。别人家的孩子总是父母宠着、爱着,什么事都有父母担着,但是我呢?

我像个小主妇一样,每天除了学习,还得做家务,照顾爷爷奶奶。别人周末去上兴趣班,我的周末都是先忙作业,再忙家务。妈妈早交待过我,要我协助她一起照顾好老人,不能让他们有一点闪失。她说这是爸爸交待的任务。

她忙没空辅导我学习,我的成绩不稳定,这怪我吗?学业那么难,又没人教,我想破脑子也想不出来,怎么办?又一次被她训时,我忍无可忍了,不管不顾地大声嚷,把自己对她的种种不满宣泄出来。

妈妈看着歇斯底里的我,强忍的泪终是倾泻而下,她突然抱着我,哽咽说:“我知道你苦,你难受,可是我不苦吗?我不难受吗7我永远都觉得时间不够用,每天忙忙碌碌,我不就是……你得帮我,我们齐心协力才能照顾好这个家,你爸爸也才能安心工作。”endprint

妈妈说了很多,第一次向我倾诉,其实她也只是一直在苦苦支撑。她爱这个家,爱家里的每个人,但她不得不忙碌,经济拮据的日子那么难,她得挣钱养家,而我们是一群住在她心里的人,以为我们肯定能够理解。

其实理不理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互相关爱着,支撑着,携手同行。

编辑/围子

写给小博的情书平静绵长的时光里,

感谢有你

许安然

突如其来想写这样一篇文,源于今日收到的别致的快递。

上午收到来自吉林长春的快递,里面是《中学生博览》杂志社最新出品的当红最火人气作者扑克牌,还有一本8月A版的杂志。

初识

我们总喜欢称呼其为“小博”,今天细数过来,好像与它相识十年了。

初二期末结束那年的暑假,我经常赖在堂姐的房间不走。已经读高中的姐姐,每个月总会带上几本杂志回来。有《读者》《青年文摘》《花火》《中学生博览》等一系列杂志,而小博是固定有的。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们都喜欢保护自己心爱的东西,生怕有一点褶皱、破损。一般我们都在一个房间,她看她的,我看我的,看完一本再找姐姐换下一本。

比起其它以爱情故事为主的杂志,我更喜欢小博。它的内容更多的是关于青春里的乖巧、叛逆、不安、温暖等各种情绪编辑而成的文字。它记录了我们这个年纪里,最真实的感受,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生硬的鸡汤。只有平淡的、行云流水的文字记录着关于校园生活、家庭琐事、亲情、友情和年少懵懂情愫有关的故事。那些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诉说的故事,最后都用文字来转述和记录。

它简单又真实。

那一年,我每个月都期盼着姐姐能早点放假回家。

初试

蹭了一年的书后,我成了一名高中生,有了固定的生活费。

那会儿小博还是小本的,分上下两刊,一本才两块五。有了生活费的我,开始自己买,不用再蹭姐姐的书了。

校门口有家报刊亭,每月月初和月中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去询问是否有到刊。偶尔若去得迟了,也会没有,只能失望而回。等闰日学校放半天假时会跨越大半个县城找到自己要的小博,再心满意足地回到学校。后来与报刊亭老板熟络后,每一期的小博她都会给我留上一本——她知道我一定会来。就这样,我一期不落地买了三年。

《夏至未至》里祭司的画是立夏的精神粮食,而当年的小博,也像是我的精神粮食。它陪伴了我大半个青春,无数个不安焦躁的日子里,都会把自己扔进书里,与那些文字相伴。

人的欲望总是无穷大的,我开始不甘于只是看。尝试着想要自己写,也梦想有一天自己的文字,也能变成铅字印在上面被人翻阅品读。

曾认认真真地写在信纸上又在四下无人的时候慌乱地寄出,也曾逃课上网吧只为了写稿发送到编辑邮箱。满怀期待地等过回音,为石沉大海的稿子而失落过,却始终没有放弃,充满了期待。

上周回家,在翻阅以前的杂志时,看到了一张邮政的取款单。它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份稿费,80块,我始终没舍得拿着它去邮局取钱,就这样一直保留着这张单子。

我不记得那篇文章写的是关于什么内容,我想那时候的我一定很开心,一直以来的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实现。

昨天在圈里看到围子姐姐的一句话“长大了,慢慢就知道,所有的东西都很近。年龄越大越接近小时候认为所有高大上的东西。”与之共享。学生。

初停

三年一晃而过,我成了大学生。

陌生的环境,总会给人带来不安。为了让自己融入别人的圈子,开始学会了迎合。在这个慵懒的大学生活里,磨平了我仅存的一点志向。再也写不出让自己满意的文章,偶尔想要记录点什么的时候总会无从下手,慢慢地就停止了投稿,也放弃了文字。

不再每月必买小博,没了精神粮食,也没有再给自己补充任何知识能量,人也变得颓唐,就像一个没有营养的空壳。

陷入不甘堕落,却又不思进取的死循环中,那种感觉是真的很难过,以至于在后来遇到挫折的时候才会陷入自我否定中,没有一个信念来支撑自己走下去。

这一期问,小博不再是小小的一本,而是成了16开大小的杂志。我们都笑着说它长大了,成了大博。也有了ABC版,后来又有了合刊。

它在改变,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优秀。而我,却未能跟上脚步,始终没有完成蜕变。

归来

我毕业了。

也回来了。

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初尝失败。在陷入自我否定怀疑的时候,我的编辑围子找上我。她让我试着写主题稿。我感到特别意外,这么久以后她还能记得我,找到我,让我试试。而后不久被通知稿件已通过审核,她在QQ留言说你很棒!早已经自我放弃,却有一个人告诉你,你很棒,你可以,始终不会对你撒手不管。这份温暖和感动,我一直铭记于心。

后来重新拾起笔,虽然文字变得生硬,过稿率远比当年来得低,我都没再想过放弃,甚至文字成了我減压的一种方式,我不再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有围子的指导,也有很多热心的作者帮助,我尝试参与公众号的排版、编辑。那些曾经不敢想的事,因为有她们的鼓励,而一点点地实现。

现在依然会因为工作和生活上的原因而鲜少投稿,却也一直断断续续地写上一些。

生活步入了正轨,恢复了最初的模样,我终于不再觉得自己虚度日子,一边自责,一边又觉得无力改变。人生有了目标,好像就不会再害怕迷失,我知道朝着某个方向一直往前走,一定会到达目的地。

谢谢你

将近十年的时问,因为这本杂志,认识了太多积极向上的朋友,得到了数不清的温暖,也让自己的生活多了一份色彩。

现在我们会一起约定每个月25号以前写一篇稿,会相约每周看100页的书,每周日晚一起讨论这周看书的心得体会,我们也会坚持每天英语单词打卡。

认识这些积极上进的伙伴,是我最大的幸运。我们互相鼓励,一同成长,对未知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很感谢这本杂志,带给我的所有。

衷心地祝愿《中学生博览》这本杂志越来越好,越走越远。也祝所有有梦想的人能不忘初心地走下去,期待你梦想实现的那天。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博同桌杂志
我教儿子讲修养
我教儿子讲修养
换同桌
孩子,原来你可以这样美
杂志收纳碗
3D老师
同桌有病
羡慕我同桌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杂志收纳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