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对“乐清黄杨木雕”地域性特点的思考

2018-03-07郑益琦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黄杨乐清木雕

郑益琦

走进乐清非遗博物馆,一行大字映入眼帘,“传承优秀地域文化·弘扬乐清非遗魅力”。地域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都有其各适合的“营养基”。文化遗产在文化的辈份上更靠近始祖;在文化的血统上保留着更多的水土基因;在文化的形态上继承了较多的原创性即原生态性。研究非物质文化中的地域性时,你会发现三个共性:一个是保障文化流传岁月悠长的时间;一个是提供自由自主发育生长的空间;一个是坚守寂寞辛勤的劳动人民。2006年乐清黄杨木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三个共性同样体现于“乐清黄杨木雕”中。

一、起源

中国的木雕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距今7千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已出现木雕鱼。目前有实物可查考的黄杨木雕是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的“李铁拐”像。据有关文字的记载可反映出,“晚清案头黄杨木雕孕育于浙江乐清县”(详见《中国美术全集》),大约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左右,乐清柳市艺人叶承荣的黄杨木雕太君道祖像,引起世人注目。从此以后,叶承荣便开始了黄杨木雕人像的創作,并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儿子叶茂纪(详见《乐清黄杨木雕》)。从叶承荣到叶茂纪到现如今,已传至到第七、八代了。可谓是传承脉络清晰;传承有序,人才辈出。

工艺美术是因人们的实际生活要求而产生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极密切的关系。它的突出特点是物质生产与美的创造相结合,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并具有审美特性。黄杨木雕是工艺美术的一个种类,是符合实用的目的性和审美性的特点的。纵观黄杨木雕的发展历史,可发现其是从实用性为主再到审美性为主的转变过程。有“民艺之父”之称的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在《工艺之道》中有“工艺之美就是实用之美”之论。艺术之道总是相通的。如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有祭祀和记录历史事件的实用特性。《左传》如是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乐清黄杨木雕之道亦是如此,他的最早实用服务性表现在和人们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宗教活动、祭祀活动中,如建筑上用的花板、佛像、龙档等。

龙档,这一种汉族舞龙舞蹈,相传源于汉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又相传当时由于渠堤连年失修,洪水泛滥,人们为消灾避难,祭祀天神。用竹篾扎成龙头,用木头做成板凳,再串联成木板龙,称之为“板凳龙”或“龙档”。后逐渐成为民间文化娱乐形式。每逢正月初十上灯至十七夜落灯,各村都拉出自己的板凳龙,汇集于一起互相媲美。至清代,龙档的雕刻已颇为精细。档头、档尾和档镶中有戏曲人物,龙档上的雕刻技法有透雕、浮雕和圆雕。由于受到乐清当地板凳龙上的圆雕戏曲人物的影响,叶承荣、叶茂纪父子这期间用黄杨木雕刻了仙女、济公、罗汉、佛像等案头艺术品。这说明当时乐清黄杨木雕作品已经成为人们案头上的摆设。显然,明清板凳龙娱乐活动的盛行为乐清黄杨木雕艺人的群体发展和创作技艺的提高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材料

1、产地

“乐清黄杨木雕”并不是唯一一个以原材料命名的,在“中国四大木雕”中,还有一个以原材料命名的木雕品种就是“福建龙眼木雕”。因福建盛产龙眼木,木质本身属性适合雕刻且取材方便,因此而名声远播。黄杨木属黄杨科常绿灌木。中国南方广大地区,均可在露地安全越冬,成活率高。再细读“叶承荣和一支黄杨木如意发簪”的故事中的一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其中“观中道人折来一根黄杨木,请他用此木雕一支如意发簪”。虽说只是个故事但这随手一折也说明了问题。现在虽然在乐清本地已经找不到成材的可雕刻的黄杨木,但是在当时的某一个时间段里,生长在乐清本地的黄杨木材对雕刻的需求是可以供应地上的。这也是“乐清黄杨木雕”在乐清发展伊始所必备的物质基础,也印证了非物质文化的地域特性中的空间的概念。地域文化的形成,也理所当然与那个历史阶段的自然经济及地理时空背景息息相关,自然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衣食住行皆取自一方水土。“一方水土一方人,十方唢呐十片天”,这谚语告诉我们大地是生命的温床,也是文化的摇篮。文化作为精神活动的产物,一方文化——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的,自然打上了一方水土的印记,染上一方地域的色彩。

2、属性

黄杨木有“木中君子”、“木中象牙”之称,由于成长周期漫长,有“手握之器,岁越百岁”、“千年难长黄杨木”之说,这就让其变的尊贵和具有了深厚的积韵。黄杨木的沉稳低调,自古以来都是文人雅士所爱好和所称颂,符合了国人所崇尚的含蓄、中庸的文化内涵,所以黄杨木一直以来也就少数人群所推崇和喜爱。黄杨木呈淡黄色,质地坚韧,纹理细腻,色泽天然黄润温厚,作品上漆初呈姜黄色,后变橙黄色, 时间愈久,其颜色由浅而深,形成包浆,逐渐变成红棕色,给人以古朴典雅的美感。由于黄杨木的木质极细坚硬,而变异性较小,少走作,善于雕刻用刀,可以进行镂空的雕刻,而且有不阻刀、不崩裂的雕刻特点。

黄杨木虽有适合收藏和雕刻的属性,但也有妨碍其传播的自身的缺点。“开裂”或许是所有木材都具备的属性,黄杨木也不例外。这也正是黄杨木雕地域性强的另一种表现。黄杨木雕对保存的环境要求较为严格,适宜在恒温恒湿中,南方的湿润环境倒也适合,但是北方干燥、温差大等气候特点,却是不适合黄杨木雕的保存。因此,北方地区对黄杨木雕的收藏热枕是要受一定的影响的。如何解决开裂问题使黄杨木雕成为流通货,这也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一次在和竹根雕大师俞田谈及他们在竹根的选材和解决开裂问题的时候,俞大师说,竹根虽然普及,但利用率极低,且选材严格,对竹根的处理方法也各不一样。如暴晒拣选法、沸煮法、沸煮加蜡法等等。或许他们对竹根的处理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艺人

乐清地处浙江南部沿海,依瓯江,靠雁荡,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各个行业精英辈出,其中工艺美术界更是人才云集,特别是“乐清黄杨木雕”。国家级大师7人(包括已故国家级大师叶润周),省级大师20余人,已故的且对乐清黄杨木雕有特殊有王凤祚、郑祥奎、叶益舟、虞明华、叶栋材、叶文雷等。2008年11月乐清市被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之都”特色区域荣誉称号。endprint

1910年朱子常创作的黄杨木雕《济颠和尚》,在南洋第一次劝业会的国际比赛中获优等奖。1915年,他的另一件黄杨木雕《捉迷藏》,在巴拿马赛会上获二等奖。得此殊荣的的朱子常披红绸周游温州四门,一时间,成为家喻户晓的“红人”艺术家。当时朱子常的黄杨木雕作品为中外客商争购,有的为购得佳作,不惜出资重金,售价高时达每寸木雕4块银元。他善于深入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情态和特征,以简练、含蓄的表现手法,自成一家。《虞初近志》对此载道:“雕刻绝精,尤擅佛像”、“神態如生,无斧凿迹”、“曾刻画戏婴图,凡百儿、各具一面,无一类似者,态亦各殊,诚奇技也”。

正由于朱子常两次国际性大奖的获得,以及以其高超的技艺水准为乐清黄杨木雕树立了一个里程碑。使得处于匠作末流,雕虫小技意识形态的乐清黄杨木雕上升为不惜重金抢购的珍稀品。使得从业者的鄙薄工匠身份向现代意义的艺术家推近了几步。

叶润周雕刻技艺精湛且全面,继承传统,大胆创新。其一生创作的作品数以百计,件件精品,可谓是硕果累累,成绩斐然。作品大多流失海外,在现代的收藏界中是重金难求一件。1957年,叶润周出席全国工艺美术第一次艺人代表大会,受到朱德同志的接见。1972年叶润周的黄杨木雕作品《单人红绸舞》,受到周恩来总理的关注,后作为国礼,赠与加拿大访华代表团。1988年携带《群仙欢舞庆人间》出席全国工艺美术第三次艺人代表大会,并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殊荣。成为了乐清黄杨木雕界首位国家级大师。

叶润周在乐清黄杨木雕发展史中无疑是继朱子常后的又一座里程碑。一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将乐清黄杨木雕技艺层面提升了一个高度;二是在技法方面,创新使用镂空雕、拼雕等多种技法;三是在创作方面吸收姐妹艺术的长处,大大丰富了创作题材内容;四是成为真正意义的艺术家,为后辈起到标榜作用;五是为乐清黄杨木雕培养了大批人才;六是将乐清黄杨木雕从“小传统”的意识形态提升到“大传统”的层面。

2000年5月,乐清市象阳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而位于象阳镇的后横村的黄杨木雕尤为出名。是乐清黄杨木雕的发祥地之一。在改革开放初期,1000多人的一个小村庄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从事和黄杨木雕相关的职业。浓重的艺术氛围培养了一大批木雕能手。现如今后横村建立了一条文化街,专门从事黄杨木雕的生产和销售。为乐清黄杨木雕的展示和销售提供了一个平台。

2014年乐清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正式成立黄杨木雕专业。2015年被评为省级特色(新兴)专业。在这里学生们将受到正规、系统的黄杨木雕技能培训。将源源不断的为社会和行业输送专业人才。为地域性非遗文化的薪火相传起到保障作用。

据说有温州黄杨木雕与乐清黄杨木雕之争,还开过几个研讨会,我个人认为“地域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所以可以说“地域的也是世界的”。

(乐清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浙江温州)endprint

猜你喜欢

黄杨乐清木雕
黄杨盆景欣赏(一)
Graphene-tuned threshold gain to achieve optical pulling force on microparticle∗
第二十届乐清模具设备塑机工业自动化展圆满落幕
不忘初心 新闻为民——乐清日报深度融合的实践
木雕工艺品如何保养
黄杨盆景欣赏
周乐清戏曲活动及交游考
乐清湾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自然形木雕
东阳木雕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