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国碑刻看房山县民国二十五年凿修泉池始末
2018-03-07马垒
马垒
【关键词】民国二十五年;房山县;凿泉工程;河北省农田水利委员会
【摘 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为了复兴农村,在国民政府开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大背景下,河北省农田水利委员会对辖区内各县开展了凿泉建设,时属河北省管辖的房山县(今属北京市房山区)曾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凿泉疏渠工程,保存至今的三通石碑见证了这一水利工程的建设情况。结合民国档案资料,文章对民国二十五年(1936)所开展的房山县凿修泉池工程进行了论述。
水利者,农业之本;农业者,民生之本。为了养护民生,以巩固其统治,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水利建设,民国时期的国民政府亦不例外。上世纪30年代前后,为了复兴农村,在国民政府开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大背景下,河北省农田水利委员会对辖区内各县开展了凿泉建设,时属河北省管辖的房山县(今属北京市房山区)曾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凿泉疏渠工程,保存至今的三通石碑见证了这一水利工程的建设情况。
房山县富民第一泉纪念碑,现存于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下营村,被砌筑于富民第一泉泉池南侧的石墙上。碑呈长方形,碑阳有字,碑高79厘米,宽29厘米,厚度因砌于墙内无法测量。碑阳文字计30字:“中华民国二十五年 月 日」房山县富民第一泉」河北省农田水利委员会凿修”。其中大字高8厘米,宽7.5厘米;小字高5厘米,宽4厘米(图一)。
房山县富民第三泉纪念碑,位于房山区高庄村南(原属四座庙村),碑座半埋于水泥地下,碑身被砌于院墙上。碑为方首抹角,高94厘米,宽46厘米,厚度露出墙体2厘米。方趺座,长62厘米,地面以上高15厘米,厚10厘米。碑阳文字计30字:“中华民国二十五年 月 日」房山县富民第三泉」河北省农田水利委员会凿修”。大字高8厘米,宽5厘米;小字高、宽均4厘米(图二)。
房山县富民第五泉纪念碑, 2016年初在高庄村南修路时出土,现存放于高庄村委会院内。长方形,无碑座,高74厘米,宽32厘米,厚14厘米。碑阳有字,“中华民国二十五年 月 日」房山县富民第五泉」河北省农田水利委员会凿修”。大字高、宽均6厘米;小字高4厘米,宽3厘米(图三)。
由碑文可知,三通石碑均刻于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即1936年,刻立单位是“河北省农田水利委员会”,是为记录并纪念房山县富民第一泉、第三泉及第五泉的开凿而立。从碑文来看,当时开凿的应不止此三泉。
一、关于河北省农田水利委员会
民国政府以农业为立国之本,河北又为农业大省,因北方少水,一遇旱灾,农业收成即受到极大影响,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1928年北伐胜利后,晋冀察绥及平津成为阎锡山的领地,军政大权在握,1929年8月10日阎任命徐永昌为河北省主席。徐于9月9日就职[1]。当时正值水旱灾乱,民生凋敝,徐永昌到任后创建河北省农田水利委员会,致力兴办河北灌溉事业,以银币十万元作为试办资金[2],开始推行凿井开渠,以培养民力。为了委员会的运行,他亲自筹措资金,一是与银行界交涉,以长芦盐作抵押,从银行借款350万元,二是从庚子赔款中借到350万元,共计700万元,用于开展打井、修渠、建水库等水利工程[3]。徐永昌在河北省主席任内仅短短的一年有余,自认为成立河北省农田水利委员会是任期内所做令他感到满意的三件事之一。
1930年,徐永昌离职,该委员会被裁撤。1934年复设,“1935年9月28日,冀农田水利委员会在保定召开全会,会议推商震等七人为常委”[4]48。翌年(1936),时任河北省主席宋哲元将组织加以健全,设立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为河北省农田水利委员会主持日常重要事务的决策执行机构,执行上级主管部门及委员会托付及决议的事项,宋哲元与冯治安都曾担任过本会委员,张吉墉、梁建章、王秉嘉担任过本会常务委员[5]。作为民国时期河北省的水利行政机构,河北省农田水利委员会在成立初期几度兴废,地区水利建设得以短暂发展,实施了凿泉、凿井等水利工程,穿渠引水灌溉农田,灌田亩数显著提高,直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1934年至1937年间房山地区开展的凿泉建设即是由河北省农田水利委员会组织实施的。
笔者在查阅与河北省农田水利委员会相关的文献资料时发现了三本记载该委员会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的成绩书。第一届成绩书刊印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记载了1934年冬调查泉池的情况,涉及24个县,阅泉315处,调查的每处泉池均编制有开凿计划书[2]。第二届成绩书刊印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记录了1934—1936年两年间调查、开凿的各县泉苗情况[6]。第三届成绩书刊印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记载了1936年调查和建设的情况,以及贷款用以凿井、开渠、浚河等水利工程的尝试[5]。房山县开凿泉池工程见于第二届和第三届成绩书:第二届成绩书中记载了1935年冬房山县调查泉池的情况及开凿计划,第三届成绩书中详细记载了房山县泉池的具体开凿情况。
二、房山县凿修泉池情况
房山区的西南地区泉水资源极为丰富,尤以大石窝及长沟一带为最,其中大小泉眼数十个,分布于北泉水河及南泉水河两岸。北泉水河旧称“甘河”,南泉水河旧称“灌河”。据民国《房山县志》载:“甘河,源出小罗家峪。东南流经玄心寺南,以上皆干河,又东南流至西甘池北,北甘池西有庙俗曰将军庙,泉流自石隙涌出,下流过石桥顺承王寝园前,两岸皆稻,极美,古所谓泉甘而土肥者也。又东南经敬谨亲王寝园南,自东甘池出山,经沿村桥,又东南流至长沟镇,再南入涿县界。”“灌河,源出自西域寺西北之水头。东南经西域寺之东,其支流引入寺内,又南复折而东,經下庄村又东南流,三岔水、东域寺水先后注之,三岔水有泉。又东南经前后石门东,又南流经高家庄东南,白玉塘水,自西北经四座庙、高庄、万泉庵北,有大泉数眼涌出,灌稻田三顷余,产稻甚美,俗谓玉塘米。又东南经下营北来汇,又经崖上、独树村南,又东南经纸房北,至半壁店经清行宫前,又东经南正、双磨南,至良各庄北,再东南至长沟西而南入涿县界。”[7]由此可知,两河周围泉眼众多,沿途村落土质肥沃,水源丰沛,所产作物品质极佳。但是,在开展凿修泉池工程之前,房山县泉水资源利用情况极差,一些原有泉池的旧池面积较小,出水量增大时造成浪费,不能有效引水灌溉。还有部分泉眼周围山石较多,发生地质灾害时极易滚落池中,堵住泉眼,使泉水不能涌出。且渠道开挖不够合理,渠道堵塞,多余的水不能够及时排入河中。endprint
房山县的凿修泉池工作始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12月。据河北省农田水利委员会第二届成绩书记载,该委员会派凿泉筹办员调查了房山县泉苗19处。通过实地考察,这19泉中有真泉,也有假泉:属于假泉的是马跑泉、五侯村西南泉等2泉,属于真泉的有水峪村北泉、水峪村东北泉、尤家坟村南泉、五侯村南泉、白玉堂泉、周各庄西北泉等17泉。其中又因地势所限不能引用,或出水量较小不能施工的有6泉,因此列入开凿计划书的只有11处,分别是羊头岗北泉、瀑水泉、朱各庄村东泉、天开村南泉、下营村西泉、下营村西北泉、三座庙村南口泉、西峪寺泉、北甘池西泉、周口店北泉、南岗洼泉[6]。但是,第三届成绩书中记录的于次年真正开凿的9处泉池中,只有下营村西泉和下营村西北泉是列入原开凿计划的,其余均不在凿泉计划之内。
1936年4月,赵鸿程、刘钟麟受河北省农田水利委员会委派,前往房山,与当地相关部门商讨凿泉事宜。经实地勘查、协商,最终确定开凿9处泉池。第三届成绩书详细记录了这9处泉池的开凿情况:4月17日—6月17日开凿房山县富民第一泉,4月17日—6月15日开凿房山县富民第三泉,4月20日—5月13日、6月8日—6月25日分两段时间开凿房山县富民第二泉,6月20日—7月19日开凿房山县富民第五泉,6月26日—7月19日开凿房山县富民第四泉,10月15日—11月20日开凿西甘池泉,10月16日—10月30日开凿西甘池第一泉,11月30日—12月18日开凿西甘池第三泉,12月1日—12月16日开凿西甘池第二泉。共计开凿泉池9处,浚渠1195丈,建洗衣池一处、汲水池一处,共用款2174元3角2厘[5]。
九泉中工期最长的为富民第二泉,于4月20日开工至6月25日竣工,工期最短的为西甘池第一泉。此外,因天气寒冷,无法进行水中作业,西甘池第二泉未砌泉池即告停工,西甘池第三泉仅池岸整理后即停工。
九泉施工做法基本相同,均为在原有旧池基础上扩凿泉池面积,砌筑石墙于池口建闸,再行疏浚渠道,使水流顺畅地注入干渠。
工程完工后,为留永久纪念,部分泉池立碑并标注泉名。据第三届成绩书记载,九泉中除富民第四泉、西甘池第二泉、西甘池第三泉无碑外,其余6处泉均立有石碑。所立石碑用料均为汉白玉,且都刻有“河北省农田水利委员会凿修”及“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的字样。其中富民第一、二、三、五泉碑是立碑部门、泉名、立碑时间自左向右排列,而西甘池第一泉和西甘池泉碑则自右向左排列。富民第三泉的凿修碑尺寸最大,“立于泉池中央,字迹正对闸口” (图四)[5],又恐年久被附近地户侵占,于泉池四角各立汉白玉石桩一个,上刻“泉界”二字,是此次开凿的九泉之中唯一立有泉界碑的。
三、工程成效及意义
民国二十五年(1936)房山县开展的凿泉建设,规模较大,成效显著,沿渠百姓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具体表现为:
1.凿泉工程完工后出水量与灌田亩数显著提高。据第三届成绩书统计:工程完工后,每分钟总出水量为1415立方尺,可浇地13320亩。其中富民第一泉出水量最多,为每分钟出水320立方尺,可灌田3000余亩。在开凿的九处泉池中,凿泉灌田最多的为下营村的房山县富民第一泉,其次为房山县富民第四泉[5]。另据1936年河北省的调查,房山县因修水利而得到灌溉面积1.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5%[8]。
2.凿泉工程雇佣当地劳动力,提高了下层百姓的生活水平。在房山地区开凿泉池所用雇工大部分来自当地,如第三届成绩书中《开凿西甘池第一泉报告书》中所载:“在村长监视之下,贫苦农民,尽先雇佣,以示赈济之意。”[5]119
3. 凿泉工程缓解了因水资源不均衡而引发的矛盾。正如第三届成绩书中《开凿西甘池泉报告书》所说:“此泉之水,在渠之上游,与西甘池第一泉之水,汇流至磨房附近,再与西甘池第二、三两泉及胜泉诸水,汇合南流,遂成清水河。水势浩荡,下游长沟、杜村、丁庄等数村,均赖此水,种植稻田。惟一经天旱,水不足用,争水惨案,时有所闻。并自西甘池至长沟一带,共设水磨八处,泉水被阻,下游水利,颇受影响,农民与磨房,亦时有龃龉。此泉开发后,水量充足,此项争执,或可消灭。”[5]125第二届成绩书中也有记载:“房山县下营村西泉……但至春季,因水量不足,常为争水而生纠纷,或诉讼县府,察其周围,泉源甚富,如少加开凿,当无争水诉讼之虞。”[6]478
国民政府发展农田水利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成果毕竟有限,如不进行彻底的政治改革,遏制政治上的腐败,其经济建设也难有大的作为,其后的政治、经济形势发展也证实了这一点。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河北地区陷入战乱状态,房山县的凿泉建设随即停止。
[1]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北省志:大事记[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198.
[2]河北省农田水利委员会.河北省农田水利委员会第一届筹办凿泉成绩书[M].河北省农田水利委员会,1935(民国二十四年).
[3]刘存善.徐永昌与阎锡山:五[J].文史月刊,2003(2).
[4]河北省水利廳水利志编辑办公室.河北水利大事记[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3.
[5]河北省农田水利委员会.河北省农田水利委员会第三届筹办凿泉成绩书[M].河北省农田水利委员会,1937(民国二十六年).
[6]河北省农田水利委员会.河北省农田水利委员会第二届筹办凿泉成绩书[M].河北省农田水利委员会,1936(民国二十五年).
[7]廖飞鹏,马庆澜.房山县志:卷二:河流[M].[出版者不详],1928(民国十七年).
[8]北京市房山区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市房山区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67.
〔责任编辑:成彩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