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灯传情,点燃非遗心愿
2018-03-07潘青青
潘青青
艺术是生活与文化的结晶,社会上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艺术课程资源。乡土美术资源乃是当地人薪火相传的地方文化,也是教育部门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产业。如何将这一“活态文化”资源有效开发并利用,借助美术教学加以弘扬和传承,是美术教师责无旁贷的重任。借助农村美术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为契机,变革美术教学,积极打造特色美术课堂,让传统文化融合时代精神得以传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感受本真,留住乡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乡土文化,了解乡土文化是鉴赏美、创造美的前提。我们家乡的非遗传承是有名的非遗保护样本,从县级、市级到省级、国家级,非遗项目多达数十项。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为特色美术课堂的创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迎龙灯—家乡的情怀】
最能让我眷恋,也是最受民众喜爱的,我想莫过于“迎龙灯”。迎灯是一项具有两千多年历史传承的民间表演项目,是一种闹元宵的大型群文化活动,在磐安境内几乎每村每户都有人参加。迎灯的样式繁多,有板凳灯、猪乌灯、车马灯、竹编人物灯、运动灯、亭阁花灯、妇女花灯、十二生肖灯等。迎灯规模宏大,多为民间自发组织,多为庆祝。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三夜起灯,十六日夜结束。为了让民间艺术更轻松有效的融入课堂,在课程中选择了其中流传最广的板凳灯。
【板凳灯的传奇故事】
关于板凳灯的由来,有着一个舞龙故乡的传说,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佳村的灵溪边,并且有据可依。传说两千多年前,金华县善良的王老爷,无意间救起了被贬为蛇的水神,金华县遭逢旱灾的厄运,水神幻化为奇灵山里的巨龙,为金华县降云雨,使稻米丰收。丰收后的老百姓为祭谢水神,每个月三十这天都往灵溪里投大包小包的米稻,触怒了玉帝,而要罚金华县大旱两年,巨龙暗中帮助,老百姓未得到惩罚,巨龙因背叛玉帝的命令,而被斩为两半,龙头和龙身分别跌落在灵溪两岸。此后,金华县的百姓每到农历元月十五巨龙被斩这天,都要“闹龙灯”,用一条板凳把龙头龙尾接起来,以示纪念。
根据传说故事,来到奇灵山下的佳村,你可以看到,“龙头”就在村中央,而“龙身”和“龙尾”则散落村周围,距离佳村分别有一公里的灵溪之畔,也是由巨大的连绵的岩石山体构成。这也和民间传说中“巨龙被斩,被分割的身体散落灵溪”天然契合。
舞龙故乡的传说,让迎龙灯的一切都充满着神秘感而富有意。得天独厚的动态文化,让学生激起对龙灯文化探索的兴趣。为了让学生感知龙灯文化,我将舞龙故乡的故事带到了美术的课堂。同时带来了更多龙灯迎舞和龙灯制作的视频,并将龙灯的基本造型带进课堂,让学生在接触这些蕴含着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手工艺品时,让他们观摩龙灯的制作过程中,接受民间艺术的熏陶,进而激发他们热爱民间艺术的美好情感。
二、深入体验,搭建艺术衔接的桥梁
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感知素材,为学生营造充满乡土美术气息的环境氛围,是《新课程》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首要措施。在深入感知龙灯艺术的过程中,将引入龙灯的制作技艺和迎舞的过程讲究。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对龙灯艺术有更加的深入了解,对龙灯的制作激起更加浓厚的兴趣。
【技艺的传承】
龙灯艺术是一种充分反映民俗文化而富有鲜明个性的活动。整个工序集书法、绘画、剪纸、凿花和扎制编糊工艺,是一座艺术综合体,也可以说是一种综合的美术活动,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表现为多个方面。
龙灯的制作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制作灯的骨架,用竹篾造型。然后用将单光纸裱糊与灯的表面,最后装饰上特色的剪纸、绘画等(图1-3),龙灯的基本造型就完成了。龙灯分灯头、灯节、灯尾三部分。制作技艺最为复杂的可谓是龙灯的灯头部分。不同村镇的灯头有着各自不同的造型,各具特色,并带有浓郁的乡土特色。灯头式样主要有“四方灯头”和“龙身”灯头。四方灯头也称台阁灯头,在约一米见方的木板上立架,装饰成一座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台阁,制作非常精美,而龙身灯头在长约3米的条形木板上立架,用竹篾扎一龙头,外表糊纸,描上龙鳞,昂首翘尾,非常威武。四方灯头裱糊装饰成一个金碧辉煌的台阁模样,因此也称台阁灯头,而龙身灯头的样子就是一个昂首翘尾非常威武的巨龙。制作时先由竹木编成骨架,外面再糊上绵纸,凿上纸花,挂上纸球、流苏,精美绝伦。
【迎舞的乐趣】
迎灯作为传统民俗活动,受到老小大众的喜爱。龙灯的迎舞过程也有着一定的程序,和特别的讲究。
首先是糊灯。糊灯最主要的是绘画、装饰。龙灯头、龙灯尾、旗灯由村里的工艺好手裱糊,龙灯节由各家各户自己负责裱糊。
第二步:开眼。灯头、灯尾、旗灯裱糊好后一般放在祠堂里,正月十三夜起灯开迎前要为龙灯“开眼”。摆设斋筵、点香焚烛、朝拜祭祀一系列仪式,最后由主祭人在雄鸡身上刺血,用毛笔蘸取鸡血在龙头的眼睛上上色,表示龙已开眼,可以开始迎舞了。
第三步:朝殿。启灯开迎时,由主持人敲鑼、放鞭炮,各家各户都背了灯节到灯头处接灯,位置由个人自己选定。接好后,有的人家要抱小孩到龙肚下面去钻,认为吉利,可以让龙保佑小孩健康成长并有出息。迎灯第一夜,众人敲锣打鼓首先到本保殿“朝殿”,队伍有严格的顺序,最前面是香灯引路,跟着是旗灯和锣鼓乐队,在接下去是龙灯,最后又有两面大锣压轴。在元月十四这一夜,玉山各村的龙灯还要上茶场庙朝殿。
最后便是迎风既迎舞。迎龙灯的主要形式有:1、团灯:迎灯到广场、门堂、祠堂等比较宽敞的地方都要团灯,先顺转三圈,再逆转三圈。2、抽灯:灯迎到大道上时,往往紧锣密鼓呼啸呐喊,时而灯头向前飞奔,时而灯尾向后疾跑。如果抽灯把龙灯扯断,或靠尾巴几节灯节自行拆掉,灯头要拆掉其他灯节,与灯旗、乐队一起去接回来,再一起继续迎灯。3、穿溪涧,刨西瓜,挂山岗:穿溪涧指龙灯迎到溪边时要前后扯紧,把终究的灯刨掉。挂山岗是天网等地把灯迎上峭壁,挂上山岗,在危崖之巅游走,堪称奇观。其他还有肚里滚、双开门、绕房柱,进池塘门等。endprint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一番学习,学生在课堂中初次尝试龙灯的骨架制作。这是一个需要经验的技术活儿,学生在尝试过程中,灯的骨架往往是有歪有斜,不能立正。即便如此,学生还是乐此不疲,勇敢地挑战民间的技艺的难度。骨架有了形状之后,尝试将纸张裱糊于灯的表面,裱糊过程中也并非想象中的容易,多次尝试以后纸张的裱糊初见成效。灯身的基本外形就在一次次实践中有了形状。民间的技艺就在学生手中逐渐发芽。
耳闻目染是感官体验,身体力行是全身体验,不仅让学生激起了热爱家乡文化、学习家乡文化的欲望,也在渐渐地传承这项富有代表性的非遗文化,并为这些乡土美术资源开发传承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三、入画择偶,更显特色
特色艺术课堂目的在于灵活运用乡土资源,设计探究性活动方案,引导学生发表更多看法并结合可行的办法去创造美。龙灯的装饰艺术可谓是民间美术的大荟萃,集绘画、书法、剪纸、凿刻等艺术为一体,对于美术课堂来说非常具有代表性。选择什么入画,我和孩子们进行了一番思考。具有代表性特色的有香菇、茶叶、药材等。香菇的造型简单,但颜色单一。茶叶的造型与色彩也相对简单。药材在晾干以后颜色暗淡,可是在这之前,它们有着天然的色彩,花朵的形状也各不相同。于是选择药材入画,让具有民间艺术龙灯的艺术,别有意趣,更具特色。
浙八味中的五味药材最具有本土代表性。五味药材分别是白术、元胡、芍药、贝母、玄参。如:芍药位列草本之首,六大名花之一,被人们誉为“花仙”和“花相”,自古就被称为爱情之花,寓意美好,素来有着小牡丹之称,以花大色艳,妩媚多姿而著称于世。芍药以根入药,炮制后为白芍。再如贝母,多年生草本,地下部分为二鳞片组成的球茎。茎直立,高约50公分,叶宽线形,先端细窄,有时会会呈藤蔓状缠绕,3~4枚轮生。花朵,会从上面部分的叶子两侧垂下吊钟形淡黄色花,花朵成片开放时犹如一个个小灯笼,好似万家灯火。
五味开花,各自惊艳。药材对于生活,经济实用,给农民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药材走进画面,也带着农民对待生活更美好的生活态度,和期望。选择五味入画,也让学生对五味的认识更加深入,也讲五味的独特的美好,带人龙灯艺术。
四、佳偶天成,双剑合璧
五味的实用意义与龙灯的纪念意义,是物质与精神的契合。它们也都是本土文化的代表,迎龙灯是极具代表性的特色非遗文化,而药材的制作过程,也成了非遗传承的一部分。传承非遗,发扬乡土文化特色,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民间非遗走进美术课堂】
为传承非遗文化,让民俗文化深入人心,争做非遗文化的传播者,将它们带入了美术课堂。
五味龙灯的特色课堂就此展开:在课前导入时,由自己试演研究药材的探索着,引出具有多样价值的五味,将它包装成精美的小礼包,激发发生探索的兴趣。接着请学生共同探究五味药材的特色,从看、摸、闻等多个角度的感官体验,达到观察与探究的目的。从闻它的药味,看它的形状,到说出它的特点、名称与药效,一气呵成。让学生在探索与发现中,找到五味的实用价值,五味不仅是给制药救病的五味,更是给人民带来经济收益的五味,也是能做成美味药膳的五味。这样的五味在开花的时刻也是令人惊艳的。利用开花的视频将学生带人五味开花的时刻,感受五味在天地间吸收的日月精华(图4)。这美好的瞬间就应该留在画面中,請学生在欣赏之后,用心记录下五味。而这样的五味,就记录在充满无限寄托的龙灯之上。五味龙灯就在学生们的神来之笔下诞生了,完成灯的装饰之后,就将五味裱糊于龙灯的表面,这就完成了龙灯的一部分。对于龙灯的迎舞过程,学生非常感兴趣,于是为了这样非遗的课堂,我特意准备装饰好的龙头和龙尾,让学生制作的龙身连接于我们的板凳灯上。如此,五味龙灯,大功告成。学生在评价了作品之后,将龙灯的迎舞作为本堂课的展示部分。学生的热情高涨,每个人都参与了绘制的过程,最后的迎舞,更是让学生兴奋到了极点。学生组成小组队伍,在课堂中尝试了迎舞,时间较短,学生更是意犹未尽。
(磐安县方前镇中心学校 浙江金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