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阶段书法课堂教学的思维逻辑
2018-03-07寿洪
寿洪
摘 要:学习书法艺术,就是要学习书法艺术中蕴含的汉字传统审美的思维逻辑。书法课堂教学的思维逻辑,是教师根据书法学科的学理逻辑、知识的组织结构顺序、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规律和习惯,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遵循学生的书法技法实践、记忆特点、习惯养成的基础上,系统地组织教学内容,实施课堂教学。构建逻辑课堂,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书法 课堂教学 思维逻辑
逻辑泛指规律,包括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是对思维过程的抽象。①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在书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分析定位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思维特点,将教学的诸要素紧密联系起来,使书法教学课堂富有逻辑性,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一、书法课堂教学中思维逻輯的基本涵义
思维逻辑存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并不是从外部强加于课堂教学中的。也就是说,如果课堂教学缺乏思维逻辑性,学科知识体系就难以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更难以实现。缺乏思维逻辑性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存在严重缺失的课堂教学,但仍有很多老师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没有让逻辑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因而也就大大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②
同样,书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课堂教学的逻辑性,构建逻辑课堂,提高教学效益。简言之,书法课堂教学的思维逻辑,是教师根据书法学科的学理逻辑、知识的组织结构顺序、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规律和习惯,在遵循学生的书法技法实践的规律、习惯养成、记忆特点的基础上,系统地组织教学内容,实施课堂教学。构建逻辑课堂就是让教师的教学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提供合理的教学内容,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潜能,确保学生知识链条、技法演绎的完整和课堂教学的流畅,从而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具体地说,书法课堂教学的思维逻辑,就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逻辑,也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
书法艺术具有传统哲学特性。中国书法理论发端于汉代,从汉代杨雄的“心画说”,许慎的“象形说”,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书论与文论、画论等艺术理论一样受儒、道、释哲学思想的影响,而书法受老庄哲学的影响尤大尤深。书法是抽象的带有哲理意蕴的艺术,从某种意义而言,书法就是老子辩证思想的艺术化身。书法创作审美中的许多形式也极其强调阴阳的相对相依,又互相融合贯通。如书法作品中的黑与白、实与虚、方与圆、正与欹、藏与露、疾与徐、润与干等等,它们在作品中形成矛盾的对立统一。书法理论中有“知白守黑”,“计白当黑”之说,黑与白有无相生,线条的形质即是黑,但只有在白的衬托下才能显示黑的形质存在,所谓的“对立统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中像这样具有辩证思维的文字极多。因此,书法课堂教学中应遵循辨证的思维逻辑,也是我们这个汉字民族的传统思维逻辑。
二、书法课堂教学中注重思维逻辑的两大需要
书法课堂教学中注重思维逻辑,既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也是书法课程建设本身的需要。
(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
2016年9月13日上午,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成果发布会,研究认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③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这一文件确立三大基本原则,其中第三条即强化民族性,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作为书法,舍我其谁?
同时明确了六大学生核心素养,其中包括文化基础,是这样表述的: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二是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书法艺术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具有重要的地位。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④
——学习书法艺术,就是要学习书法艺术中蕴含的汉字传统审美的思维逻辑,这是一个民族的思维逻辑。
(二)书法课程建设本身的需要
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书法课堂教学中,为什么要强调思维逻辑?这是由书法学科本身的艺术性质决定的,书法艺术学科有其自身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艺术是认识人类和人类社会的重要学科。艺术在发展学生的直觉、推理、想象、创造、平衡多种思维方式、交流、自信、自尊、自律、合作、竞争等认知、技能、情感因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⑤书法课程建设的目标,就是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儿童身心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养成,使人得以充实和完美。
1、书法艺术促进大脑智力开发
《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认为:缺乏基础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绝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而手与人的智力开发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和蒙学活动中,有许多可以开发人智力,促进大脑发育,比如筷子、珠算、书法、文字游戏中的猜谜、对课、作诗等等。智力开发是指培养人的智力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活动,基本内容是提高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endprint
现代生物研究证明:人脑分左脑和右脑,左脑处理语言,进行抽象逻辑思维活动;右脑处理形象信息,进行形象思维活动。左手受右脑控制,右手受左脑控制。左手活动对人的右脑发育有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神经细胞表面凸出的增加。科学研究也表明:人的左脑和右脑有明确分工。左脑主要负责逻辑、文字、语言、分析、数字、次序,右脑则主要负责颜色、音乐、想象、空间感觉、直觉、图形等活动;左脑是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复合思维和分析思维的,右脑是进行具体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创造性思维的。
书法教育可以开发右脑潜力。人的大脑分左右脑半球,左脑管“语言中枢”,负责逻辑思维,右脑负责鉴赏、绘画等形象思维。学校教育对左脑克服开发多,硬笔书法作品,而右脑处于待开发状态。书写操作可以提高大脑左右两半球协调活动性,促使右脑反应能力提高,進而影响智力水平的发展。而且,书写水平越高,大脑左半球的反应更灵敏。书法教育通过临摹、创作、欣赏等实践活动,培养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书法离不开临摹,书法字典,模仿是锻炼学生的眼力。临摹书法作品,通过对范本的点画、结体、章法的观察、揣摩、想象,可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思维能力,促进大脑思维的敏锐性,使之能体会点画用笔之精到,感悟到结体之精巧,领略出通篇之气韵。经常心摹手练,便能掌握运笔结体的规律和技巧,从而培养学生悟性,激发学生灵感,开发右脑潜能,也促进了少儿智力的不断开发。
2、书法艺术训练人体协调性
书法是心、手、眼、脑并用的艺术,从线条练习到点、横、竖、撇、捺、提、折、钩八个基本笔画和偏旁部首,每一次书写训练,都是在肩、臂、腕和手指的合力作用下所呈现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书法艺术可以调动人体的众多系统协调发展。书法过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动作系统,包括了人的感觉、记忆、思维、运动、神经等众多的生物系统调节。对于运动系统而言,书法包括了人体的眼动、手动、腕动、臂动和腰动,执笔要做到指与笔的协调配合,运笔要做到手、腕、臂、腰部动作的协调。这种周而复始的锻炼与学习,能培养儿童的注意力,提高其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养成独立学习知识、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3、书法艺术促进辨证思维
书法艺术可以培养综合、判断、分析等辨证思维能力。书法的艺术语言充满着辩证法,蕴含着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朴素的哲学思想。笔法中的藏露、中侧、提按、起伏、衂挫、轻重、迟速、疾涩、逆顺、往复、纵放、垂缩、连断、抑扬、凝浮、轻沉;结体中的疏密、松紧、避就、覆载、向背、欹正、纤浓、增减、擫拓;墨法中的浓淡、苍润、燥湿;章法中的纵横、连段、虚实、疏密。——无不是既统一又对立的矛盾体。书法离不开对经典法帖的模仿学习,每一个经典的法帖都是范本,是书法家意形于态的作品,不仅要求书法艺术语言矛盾关系的丰富性,而且要求矛盾关系的和谐性,体现了书家的辨证思想。因此书法的学习,简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的传承,它促进了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辨证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书法课堂教学中培养思维逻辑的策略
(一)书法课堂教学关键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杜威说过:“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学校为学生所能做的或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人的认知规律和神经系统发展来说:首先,人类认知有天然的缺陷,如果仅仅依靠天生的认知能力是无法形成准确认知的,且难以快速找到需要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人类需要准确认知现象,也需要快速解决问题。其次,每个人的神经系统发展过程不同,思维能力的发展程度也不同,导致每个个体对现象的认知准确度、速度存在差异,即有人看问题看得比别人更准确,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也更快。思维品质决定每个个体思维的成果质量,有助于我们更为准确地认知现象,更快速地形成问题解决的方案。
因此,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发展人的思维品质,而书法课堂教学关键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批判性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水平和特点。
1、书法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品质特征之一就是深刻性。
书法学习的过程是对古人书迹的技术发现、真相追寻、原貌再现,是与古人交心的过程,没有深刻的逻辑思维、准确判断,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涉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人类的思维主要是言语思维,是抽象理性的认识。在书法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抓住艺术的本质与内在联系,认识艺术的规律性。个体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深刻性的差异。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为在智力活动中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概括归类,逻辑抽象性强,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开展系统的理解活动,善于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比如临摹,古今凡学书者,未有不经过临摹而成功的,临摹前人的优秀作品几乎是获得技巧的唯一方法。书法中的临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临摹。临摹是在与历史对话,与古人神交,犹如穿越亘古时空,面对面与古代书家交流信息,获取心灵思维的深刻感悟。每一次进入临摹状态,是有情绪的,或激动、或沉郁、或痛快、或酣畅,就像置身于一种久违的亲切真实的氛围,每一次都有新的值得的收获而又难以捕捉气息。这就是书法艺术学习过程中思维的深刻性体现。
2、书法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品质特征之二就是独创性。
独创性即思维活动的创造性。在书法艺术实践中,除善于发现笔迹、笔法、字法、墨法中的细节问题,善于思考分析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性地解决诸如书法艺术创作中艺术语言应用的丰富性、对立性、协调性的问题,汉字演变问题、书写工具和材料的改进与发展问题、书法艺术风格与形制发展等问题。书法艺术科学的发展,要有所发明、发现、创新,都离不开思维的独创性品质。随着书法考古发现的原材料越来越丰富,在书法学习过程中,更需要具有独创性,它源于书法学习者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结点。概括性越高,知识系统性越强,伸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则独创性就越突出。endprint
3、书法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品质特征之三是批判性。
批判性是指书法艺术中思维活动的独立发现和批判的程度。在书法实践中,是循规蹈矩、人云亦云的一味模仿,还是独立思考、善于创造的个性显扬?这是书法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品质。书法艺术思维的批判性品质,来自于对书法艺术活动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行调整、校正的自我意识。它具有分析性、策略性、全面性、独立性和正确性等五个特点。正是有了批判性,我们才能够对思维本身——书法的艺术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加以自我认识,自我批判,也就是我们不仅能够认识书法艺术的客体,而且也能够认识书法艺术的主体,提高自身的书法艺术水平。
4、书法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品质特征之四是敏捷性。
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锐程度,尤其体现在书法学习的观察、判断古人书法作品中细节、特征的捕捉上。有了思维敏捷性,在处理和解决书法作品的细节过程中,能够适应变化的情况来积极地思维,周密地考虑,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作出结论。比如,智力超常的人,在思考问题时敏捷,反应速度快;智力低常的人,往往遲钝,反应缓慢;智力正常的人则处于一般的速度。
(二)书法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存在的问题
在书法课堂教学中,如果忽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就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目前,书法学科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书法教师缺乏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意识
传统的书法教学习惯将课堂教学目标定位在书法的知识和技能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培养。有些教师简单地认为,书法学习是对书法的技法训练,加强对书写技巧的操练就行了,丢失了对书法技法产生、演变、发展等原因的分析,没有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对书法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2、书法教师难以落实思维品质的教学活动
有些书法教师虽有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但在课堂上却不知如何有效落实,不太清楚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到底应发展哪些方面的思维能力,也不清楚书法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哪些思维品质,导致了教师对思维品质的培养难以落实。其实,思维品质最重要的是思维逻辑与习惯的养成,是潜移默化的,长期性的。
3、书法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一些书法教师不知如何落实思维品质培养的问题,究其原因,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教育理论学习,提升自身的书法核心素养,确立大教育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学科层面上理解当今的教育教学。其次,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反思与总结,以兴趣为引导,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并发挥示范带头作用,适当增加课外拓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书法课堂教学思维逻辑的基本模式
逻辑课堂应该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核心理念,“问题引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是逻辑课堂构建的四个重要环节。从核心素养培养角度来看,自主学习体现了科学精神,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出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合作探究体现了合作担当,重点是积极参与活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成果展示则主要表现为个体在学习态度、方式、方法、进程等方面的选择、评估与调控。
(一)基本模式
简单地说,书法课堂教学的思维逻辑的基本模式就是“发现与再现”。发现汉字之美,再现汉字之美。发现即书法学习中的观察、思考、判断,用心、用眼、用脑;再现即临摹、创作,心、眼、脑、手合一。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心摹手追”,其哲学依据就是中国传统道家的“阴阳”学说,即辩证法——矛盾的对立统一。
书法中的发现就是读帖。读帖要“心摹”。读点画的方向、长短、粗细、正侧,读字形的大小、形状、收放、疏密等,判断用笔的角度、长度、力度、速度,思考结构的位置、间距、布白等。读帖意与古会,思接千载,追寻真相。
书法中的再现就是书写。书写就是“手追”。古今凡学书者,未有不经过临摹而成功的,临摹前人的优秀作品几乎是获得技巧的唯一方法。米芾说“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⑥“心既贮之”是前面读帖发现所得。临摹的最大意义是通过准确重复古人的书写而达到与古人接近的书写境界、思维模式和心理状态。字形的逼真很重要,是一个必要的环节。没有逼真的笔触模仿是根本无法体验古人的书写情境和心理状态,就是不能入古。
“发现与再现”汉字之美,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这是书法课堂教学中思维逻辑的模式核心。在书法课堂教学中,不仅体现每个学生个体思维发展、习惯养成的需要,更是每个学生个体之间“自主、合作、探究”的需要,教师在书法教学课堂中“问题引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四大环节中,充分运用书法课堂教学的思维逻辑模式,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主要策略
1、教与学思维一致
每个人行动的时候,都会遵循某种思维路径,即思路具有独占性,要做到思维一致性的确困难。在书法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教的思维,学生有学的思维。如果教与学思维不一致,教学效果就不好。因此,要努力做到教与学、师与生的思维逻辑一致性。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将教的思维逻辑与学的思维逻辑进行融合,力求一致。
2、走进学生的思维逻辑
学生学习书法的思维逻辑究竟怎么样?所谓因材施教,但这个是怎样的“材”?比较茫然。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最重要的就是学生是按照什么思维逻辑在书写,这既是学生学习的核心要素,也是需要教师指导的核心要素。但教师如何去了解学生思维逻辑呢?一是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根据学生的特点判断,依据学生的结果改进;二是给予学生表达、展示自我的机会,不仅让学生展示自己学会了什么,更要让学生表达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法与思路,痛苦与愉悦;三是阅读与学生学习思维和学习思路相关的书籍,特别是教育心理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的东西看起来离实践很远,但当我们直面实践的时候,关于实践的理论还是能够给我们不少的启示。
3、按照学生的思维逻辑教
书法课堂教学究竟该用谁的思维逻辑上课?我们应加深对课堂教学本质的理解。书法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传授知识与技能,而是帮助学生真正解决书法过程学习中的问题,甚至并不是帮助学生解决知识与技法的问题,而是帮助学生形成解决知识与技法学习问题的思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融入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最近发展区,然后跟随学生的思维逻辑,才能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从而引导和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获得知识,提升能力。此外,要真正地对学生的思维与思路有影响,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明白学生的学习思维与思路究竟是什么,还要明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究竟包括哪些学习阶段,在这些阶段中是什么样的思路把它们串起来的。
总之,基础教育阶段的书法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思维逻辑,其内涵就是依据书法学科固有的对立统一的艺术语言,也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朴素的阴阳辨证思想,培养学生具有汉字审美的民族思维的习惯,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
注释:
①逻辑(理则学),源自古典希腊语 (logos),最初的意思是“词语”或“言语”,(引申出意思“思维”或“推理”),1902年严复译《穆勒名学》,将其意译为“名学”,音译为“逻辑”.
②汪馥郁.课堂中的逻辑味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0.
③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基二〔2014〕4号 2014.4.8
④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基二[2011]4号
⑤《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
⑥(宋)米芾:《海岳名言》
(绍兴文理学院 浙江绍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