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水上飞机的“军事基因”

2018-03-07杨王诗剑

兵器知识 2018年3期
关键词:陆基反潜海军

杨王诗剑

一切新技术都会首先应用到军事领域甚至来源于军事领域,这是人类科技发展史上不成文的“潜规则”,但又有着某种必然的内在逻辑,水上飞机自然也不例外。在20世纪风起云涌的战争年代,水上飞机作为一种常規主战装备担负了大量海空作战任务,有力推动了海战样式的进化和演变。如今,虽早已进入民用装备行列,但凭借独特的性能特点,水上飞机依然拥有相当的军事应用潜力,它的“军事基因”与生俱来,不会消亡。

一则新闻引发的海战革命

1908年,一则“豆腐块”新闻引起了美国海军高层的注意:德国人计划让一架飞机从德国汉堡驶往美国纽约的邮船上起飞,以加快跨洋邮递的速度。如果飞机上携带的不是邮件而是炸弹,那么加快的将是远程轰炸的速度,这可是当时的一个巨大军事空白。对硝烟从来嗅觉敏锐的美国人毫不犹豫地展开了水上战机的研究计划,总负责人名为华盛顿·钱伯斯,海军上校。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美国这一决策十分关键,因为德国的确是为了发展水上战机。

由于发展海军航空兵的计划在当时显得过于超前,国会老爷们甚至海军内部许多人都无法理解,造成水上战机项目十分缺钱。不过,命运总是难以预测,许多传奇故事最初只是一段巧合。1909年,苦于项目进展的钱伯斯遇到了急需为自己设计的水上飞机正名的柯蒂斯,前者有海军庞大的装备资源,后者有钱有飞机,两人一拍即合,美海军水上战机计划得以顺利推进。

1910年,美海军在“伯明翰”号轻巡洋舰上敷设了一条木质跑道,使用柯蒂斯制造的E-8-75型飞机成功进行了起降,初步证明了舰载机的技术可行性。1911年,在柯蒂斯完成首次水上起降试验后,美海军紧接着在“宾夕法尼亚”号轻巡洋舰上再一次进行了水上飞机起降试验。同一时间,英、德等国都成功进行了水上飞机在军舰上的起降试验。面对正在改变的未来海战格局,美国国会和美海军终于舍得为新组建的海军航空兵部队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拿到拨款后的1911年5月,钱伯斯以4 400美元的单价购买了3架寇蒂斯E-8-75型飞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A-1水上战机(A-1是美海军编号),同时还聘请莱特兄弟和寇蒂斯为4名海军军官进行飞行培训。美国海军航空兵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支装备飞机的海军航空兵部队。此前,世界第一支海航部队是装备硬式飞艇的英国皇家海军航空兵。

航母的“前世”

水上飞机让海军插上了翅膀,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将水上飞机带入作战区域,毕竟,当时的飞机性能仅仅停留在能飞的层面。如果没有合适的载体,且不论能否有效遂行任务,恐怕连敌人都看不见。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一类至今仍影响着海战的装备——水上飞机母舰。

在美国海航部队蓬勃发展的期间,当时处于世界舞台中心的欧洲也没闲着。1912年,6 100吨的法国鱼雷艇母舰“闪电”号搭载了4架瓦赞兄弟制造的双翼水上飞机,可算是世界上第一艘水上飞机母舰。当然,真正意义上的水上飞机母舰来自于英国。

1913年,已经拥有多次水上飞机舰上起降经验的英国人发现,后加上去的飞行跑道严重阻碍了舰艇主炮的射界,而舰载机起飞过程中主炮不能使用,否则强大的气流会对飞机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为了进一步探索更加科学、合理、高效的舰载机起飞方式,1913年5月,英国皇家海军以一艘老旧巡洋舰“竞技神”号为基础,改装成专用水上飞机起降的舰艇,并投入到了海上演习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半年后,英国正式开始研制适用于舰队的水上飞机,同时开始设计建造专门用于搭载水上飞机的战舰——“皇家方舟”号,最早的航空母舰就这样出现了。

“皇家方舟”号的许多设计具备了现代航母的特点:一是首创机库甲板,采用整体结构,两侧设有防护栏;二是设置了滑动舱口和吊装设备,用于将舰载机从机库中移送到飞行甲板上,类似于现代航母的升降机;三是采用平直飞行甲板,长度近40米,舰艏稍向下倾斜,以保证舰载机获得更大离舰速度。从外形上看,“皇家方舟”号已初具现代航母雏形,英国由此也成为了航母的发明国,而为其带来这一荣耀的正是水上飞机。

值得一提的是,在“竞技神”号试验过程中,考虑到机库空间十分有限,英国人将水上飞机的机翼设计为可折叠,这一改进直接影响了舰载机的发展。

在战火中快速成长

在“皇家方舟”号建造过程中,世界主要国家也在积极开展水上飞机军用化。俄国在波罗的海和黑海两个舰队同时开展水上飞机母舰改造试验,时任沙皇的尼古拉二世是海军航空事业的坚定支持者,他曾说:“看着这些水上飞机从船上起飞可真是一件饶有兴趣的事情”。德国则用实际行动应验了美国的担忧。德国海军在1914年开始对两艘远洋货轮进行改造,用于搭载水上飞机,甚至还成功实现从潜艇上起飞。法国专门设计了能够发射鱼雷的“博雷尔”型浮筒式水上飞机。这让在此期间爆发的一战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水上飞机的舞台。

战争期间,世界主要国家海军陆续建立了航空兵,巡洋舰和改装后的货轮等大吨位舰艇多半会携带至少一架水上飞机,进行远距离侦察和为舰炮射击提供目标定位,同时也能担任部分反潜、护航、沿海巡逻与轰炸等任务,特别是英法大量使用水上飞机对抗神出鬼没的德国U型潜艇,取得了良好战果。endprint

水上飞机平时停放在军舰上,采取“舰上起飞,水面降落”的方式,大多是从炮塔上方加装的起飞滑轨弹射出去,有些吨位较大的舰艇还装有专属滑轨或者机库,当飞机降落时则先降落在军舰附近的海面上,然后由軍舰上的起重机将飞机吊回舰上停放好。

在战争中表现比较突出的有柯蒂斯公司的H型水上飞机,该型飞机生产了至少5款(H-2、H-4、H-8、H-12、H-16)共500多架,广泛装备于英美海军,成为一战中装备数量最多的水上飞机。如果说柯蒂斯飞机主要用于侦察,那么英国肖特公司设计建造的“肖特184”型水上飞机则表现出了强大的进攻能力,不仅从舰上起飞成功偷袭德国军港,而且游弋于海上伺机攻击敌方舰艇,成为了英国皇家海军一把名副其实的“海上利剑”。

总体来说,虽然水上飞机在一战中没有西线战场上的陆基飞机那么光彩夺目,但经过战争淬炼,完成了从初生到成熟的华丽转身,让全世界认识到了它的巨大价值,从而为接下来在二战中大放异彩做好了铺垫。

巅峰

一战结束后,在战争中展现出良好机动能力和宽广视野的水上飞机成为各国重点发展的武器装备。对应着水面舰艇建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二战爆发时,从日本到英法德意日苏再到美国,世界主要国家所有重型水面舰艇都搭载了水上飞机,水上飞机母舰达数百艘,水上飞机的使用与发展达到了一个峰值。

鉴于性能不断提升,舰载水上飞机除了继续完成巡逻、护航、侦察、反潜、轰炸与射击标定任务之外,也肩负起了对海上目标的鱼雷攻击,甚至空战的任务。在太平洋战场上,日本海军零式水上观测机在轰炸美军位于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的机场时,遭遇F4F“野猫”战斗机,结果双方各损失5架,竟然打成了平手。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水上飞机的性能已经部分与舰载战斗机相当。

在这一期间的“明星”当属美国联合公司生产PBY “卡特琳娜”和英国肖特公司“桑德兰”水上飞机。前者生产数量高达4 000多架,超过了其它水上飞机的总和,几乎参与了美军所有海战;而后者共生产了700多架,是大西洋上空的领衔主演之一。这两型飞机仅在大西洋反潜战中就击沉德国潜艇40余艘,为同盟国的船队提供了坚实保障。

考虑到飞机在战争中后期已成为海战的主要武器,“卡特琳娜”还经常被编入空中打击编队中,在目标区附近盘旋待机,对被击落的飞行员进行营救,承担了美国海军和同盟国大部分海上搜救任务。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美海军战机被击落数跟日本海军大体相当,不过由于“卡特琳娜”的优异表现,美海军飞行员的生存率远高于日本海军飞行员。一名美海军飞行员曾说:“每当我看见一架 PBY,我就会立即站起来向它敬礼!”“卡特琳娜”堪称二战时期应用最为广泛的飞机,也是全世界至今影响力最大的水上飞机。可以说,“卡特琳娜”集中体现了当时水上飞机的主要军事用途。

特定背景的特殊产物

水上飞机从刚刚能够进行基本的起降作业,到成为各国海军的主战装备,只经过了20多年时间,成长速度惊人,可见战争对武器装备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水上飞机能够快速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观上,水上飞机兼具海空的特性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海军航空兵的首选装备,而最主要的还是客观上的原因,可以说,军用水上飞机实际上是特定时代背景和技术发展阶段的产物。

一方面,是技术发展因素。受限于当时的航空技术水平,虽然陆基和水上飞机同时发展,但两者的性能基本相近,各有所长,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比如水上飞机拥有机体宽大、续航时间长等独特优势,是早期空中预警机等特种机型的首选。对于高度追求实用化的军队来说,哪个好用当然用哪个。特别是二战让舰载航空兵的作用凸显,由于当时航母发展还比较初级,舰载战机的性能受限,而水上飞机一定程度上对载舰的要求不高。

另一方面,是使用条件限制。陆基飞机发展初期,陆地机场的数量非常少而且软硬件条件都很一般,这大大限制了陆基飞机的活动范围和应用场所,毕竟当时的飞机都飞不远。反观水上飞机,只要有一定面积的江河湖海都能成为起降场所,因此可执行任务的范围要广泛的多。而两次世界大战正处现代海战的成熟期和变革期,各国都在追求更新更强的海战装备,水上飞机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主角”之一。

纵观两次世界大战,水上飞机的作用实质上类似于现在的舰载直升机,能够随时在海上固定点位进行作业,某些情况下甚至比悬停在半空的直升机效果更好。而舰载直升机的蓬勃兴起,正是水上飞机逐渐退出军事舞台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战后期,航空技术再次发生重大跃升,喷气式飞机开始出现。然而,这场革命在水上飞机看来却是一纸“退役命令”。水上飞机独特的船身造型使其在气动性能上天生就不如陆基飞机,这个缺陷在动力不足的年代还不太明显,可到了喷气时代,差距瞬间被拉大。对于速度就是生命的战机而言,这无疑是致命的。endprint

实际上,也有许多国家不甘心放弃曾经创造了一个时代的水上飞机,设计建造了军用喷气式水上飞机,例如苏联研制的Be-10、A-40水上飞机,虽然速度有明显提升,但由于在水面起降时溅起的巨大浪花对发动机运行有一定影响,可靠性存在问题,因此并未有较大的表现机会。到了20世纪60年代,水上飞机基本上“脱下了军装”。

就像水上飞机的“黄金时代”带有鲜明的时代背景一样,军用水上飞机的复兴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战后,受限于“和平宪法”的日本开始研究设计建造水上飞机用于军事用途,因为二式大艇的强悍性能仍让许多日本人记忆犹新。20世纪70年代,日本自行研制的PS-1水上飞机服役,主要用于反潜巡逻。同一时期,中国海军还在引进“青-6”水上飞机的基础上自行研制了“水轰-5”,作用相同。这是否意味着在喷气时代销声匿迹的水上飞机又迎来了“军事复兴”?

“反”的已不是那个“潜”

如今,探讨最多的就是水上飞机在反潜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军事复兴”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此。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水上飞机之所以能够有效执行反潜任务,并且取得了惊人战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的潜艇还仅仅是水下偷袭的战术工具,无论是潜深还是噪声等关键技术指标都不高,有些飞行高度较低的水上飞机飞行员甚至能够直接看见潜艇,反潜难度不算太大。

战后,潜艇开始作为一种国家战略层面的武器受到广泛重视,技术发展自然一日千里。特别是核潜艇的出现,要求反潜巡逻机具备较快的速度和较远的航程、较多的搜潜设备和武器,以便能够在战区对潜艇保持长时间的搜索、跟踪和攻击,这时水上飞机在载荷、航程等方面劣势就变得突出。日本的PS-1水上反潜机一般是在着水后,将声呐吊入水中对潜艇进行探测。但在实用中发现,海面的波浪对飞机和声呐影响较大,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陆基反潜机成为各国重点发展的反潜装备,日本后来也引进了美国的P-3C并作为主力反潜机使用,同时将PS-1改为多用途救援飞机,编号也相应的改变为US-1。苏联虽然研制了喷气式水上飞机,但其反潜机仍以陆基的图-142和伊尔-38为主。而美国就更不用说,战争中大放异彩的“卡特琳娜”反潜巡逻/轰炸机根本没有表现的机会就尽数退役,P-3和P-8反潜巡逻机处于反潜作战的绝对主力位置。

综上,现代战争条件下,水上反潜飞机较陆基反潜飞机并没有什么优势,甚至还存在航速低、载重少的劣势。对于大国而言,水上飞机已经不具备实用的反潜作战价值。

舞台依然宽广

那么,退出反潜巡邏这一传统优势领域后,是否意味着水上飞机彻底失去了军事应用的可能呢?答案也不是。水上飞机毕竟较船舶的速度要快得多,而且较陆基飞机拥有更强的海面低空飞行能力。这两个优势决定了水上飞机在岛礁运输和海上封锁攻势布雷方面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岛礁特别是远离国家大陆的岛礁,在日常运作中存在两个主要问题:补给和防卫。由于岛礁面积大小不一,所以并非每个岛礁都有条件建设能够起降大型军用飞机的机场,大型水上飞机不仅能够快速为岛礁输送大量人员物资,而且可以作为岛礁间协防的联络工具。考虑到岛礁高盐分高湿度的环境,水上飞机比陆基飞机更适合长期驻守。并且,在夺控岛屿行动中,还能为登陆部队运输兵力。

攻势布雷是在敌控水域进行水雷布设的作战行动,目的是干扰敌舰艇进出港,阻碍甚至切断敌海上运输,从海上对敌进行全面封锁。比如美国曾对日本、越南实施过长时间的水雷封锁,造成两国海上补给线被切断,为己方赢得了巨大作战优势。攻势布雷的主要范围是近岸浅水区域,重点目标是敌方港口,在这一区域,无论是水面舰艇还是潜艇的布雷风险都极高。而水上飞机几乎可以贴近海面超低空飞行,比潜艇载雷量大,比水面舰艇速度快得多,是非常合适的攻势布雷装备。

军用水上飞机的“黄金时代”虽然已经远去,但水上飞机的许多特点依然使其在军事舞台上拥有生命力,充分激发它的活力关键在于如何与国家军事战略和实际作战需求紧密结合,这才是武器装备发展运用的核心所在。endprint

猜你喜欢

陆基反潜海军
舰用管装鱼雷反潜模拟训练系统设计
陆基水产养殖技术的研究
从引进到自制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海军协议1
本期导读
航空声纳浮标在反潜作战中的使用
马来西亚海军最新型的护卫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