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以河北省为例
2018-03-07张维凯
■ 张维凯 李 艳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是一项非常实用的科研服务技术,已经在资源环境、灾害救援、经济发展、社会调查、卫生医疗、区域规划设计等方面得到广泛运用,成为信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GIS在公共体育设施布局、体育旅游业、体育赛事安防等方面的研究陆续增多。GIS应用于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也已出现,但是凤毛麟角。
因此,本研究基于GIS技术对我国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以河北省为例,从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化学、人类学、民俗学等角度分析其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以期得出重要的科学论据,为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北省的数据来源于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所有数据截止到2017年11月21日。
我国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
按照体育的特征与属性,在收集的数据中去除杂技类项目中体育属性不明确的项目,如马戏、戏法、幻术、口技等等(含扩展项目);对不同地区联合申报的项目,按行政区域进行拆分,重复计算,含有“中央,北京市”的项目归入北京市;对于省级与国家级重复的项目不再计入省级数量。最终统计得到我国国家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07项,省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609项,其中河北省国家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9项,省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78项。由于台湾与大陆的特殊政治关系,无法查找,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申请数量较少。因数据主要源于网络,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误差,因此在研究过程中不能进行绝对评价,而是尽可能准确地做相对评价。
对河北省的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统计得出,河北省国家级和省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分布在沧州市、廊坊市、保定市、邢台市、邯郸市等地区,唐山市、张家口市没有省级以上的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在省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统计中,沧州市有23项,居第一位;其次是保定市14项,两者在数量上相差9项;而拥有9项的邢台市却已名列第四位(说明:由于国家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幡,由廊坊市和石家庄市共同申遗,重复计算得到“总计20项”)。
河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区域分布统计表
在SuperMap软件中基于中国各省份国家级和省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属性分别制作专题图,进行可视化表达,得到国家级和省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对比图(图1)。用各省行政区域内色块颜色深浅表达国家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差异,颜色越深表示数量越多;用各省域内红色圆的大小表达省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差异,圆越大表示数量越多。可以看出,我国国家级和省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省的分布极不均衡,东多西少。国家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省份是河北省,有19项;山东省次之,为12项;其余各省均低于10项。省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省份仍为河北省,有78项;浙江省次之,为52项;山东省41项排列第三位。从总体上看,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范围内都有所分布,但主要集中分布在河北、山东、北京、天津、河南、浙江、内蒙古、贵州、新疆、福建、吉林等省(市),呈现出了较强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流域性的特点,如图1所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数量与中国地形的三大阶梯呈现出了较强烈的相似性,第一阶梯地域分布贫乏,第二阶梯地域有较大的提高,第三阶级地域最为繁荣和丰富,这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与人类生存发展、地缘特征、河流文明、民族文化密切相关。
因为河北省国家级和省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均位列全国首位,通过对其项目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相关数据能够建立一种范式,为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提供较为乐观的数据支撑。因此,本研究将以河北省为例,对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讨论,建立区域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状态的范例,为国家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图1 中国国家级和省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图
河北省遗产的结构与空间分布
遗产的结构特征
2017年3月27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河北省共78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明显体育属性的省级项目共78项,约占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量的10%;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网公布的四批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北省共148项,其中体育类项目19项,约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量的13%。综合分析,河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同等级、同地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且随着等级的提升呈现出数量明显下降的趋势,说明等级越高、价值越高,具有显著的代表性,则审核越严格,评定也越困难。但所占同等级别文化遗产的比例却有所增加,说明河北省的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和评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
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型划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本研究主要参考崔乐泉教授在第十五届全国体育大会上提出的分类标准,将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武术武艺、角力、射箭、练力与举重、保健养生、民俗游乐、田径活动、水上活动、冰雪活动、棋类活动、御术与赛马12种。这种分类标准基本上能够涵盖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按照此标准对河北省的项目类型进行统计(图2),可以看出,河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对单一,主要是武术武艺类的拳种项目,其次是民俗游乐类项目,以及数量稀少的球类项目和棋类项目,本研究将杂技类保留项目列为杂技表演类,统计的国家级项目中武术武艺14项、民俗游乐4项、杂技表演类1项,省级项目中武术武艺63项、民俗游乐11项、球类活动2项、棋类活动和杂技表演类分别1项。河北省的国家级和省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结构的分布基本一致,武术武艺所占比重最大,呈现出来的是细锥形结构,由此可见,河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类型单一,武术武艺高高在上,民俗游乐项目的数量也比较乐观,其他项目非常稀缺。
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
在SuperMap软件中对河北省国家级和省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域数量进行可视化表达,用颜色深浅表示数量的多少,得到河北省国家级和省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图(图3),图中颜色越深表示该市域内国家级和省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体数量越多(前面已经统计得出国家级和省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呈现出一致性)。
通过地图的可视化表达,将相关的统计数据用直观的分布图进行呈现。沧州市的分布数量最多,国家级4项、省级23项,总计27项,其次是廊坊市、保定市和邢台市,再次是石家庄市和邯郸市,其他各地市的分布较少,张家口和唐山没有项目存在。结果一目了然,河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地市的分布很不均匀,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呈现出市域密集性分布。主要市域分布特征表现为:(1)从纵向格局看是南多北少,中间区域密集。(2)从横向格局看是东多西少,东部区域密集。(3)从总体上看,河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地市区域。(4)从河流流域看,在海河的下游沿岸存在较为集中的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京杭运河穿过廊坊、沧州,对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图3 河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图
在SuperMap中对河北省省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形区域数量进行可视化表达,由于河北省国家级和省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一致性,所以本部分只通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形区域分布进行分析,将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与河北省省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叠加,用颜色深浅来区分高程大小,得到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形区域分布图(图4)。通过分析得到:(1)河北省的省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上,尤其以临近沿海的沧州市最为突出。(2)在海拔较高的承德市也有少量项目分部,该区域为高原草原区。(3)在高山丘陵地带没有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存在。(4)值得注意的是,在既是平原而又沿海的唐山市、秦皇岛市几乎没有项目存在。
点要素的空间分布类型有均匀、随机和凝聚三种,通常利用最邻近距离和最邻近点指数进行判别。最邻近点指数是表示点状事物的相互邻近程度的地理指标,测定出每个点与其最邻近点之间的距离,取这些距离的平均值,即为表示邻近程度的平均最邻近距离,最近邻点指数用R表示。当R=1时,点状分布为随机型;当R>1时,趋于均匀分布;当R<1时,趋于凝聚分布。
对河北省省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点状要素进行运算,得到结果,R=0.889184。由此可见,河北省省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凝聚型分布。
空间聚集区域分析,多采用分布密度来测量,包括点密度、线密度、核密度三种方法,本文采用核密度估计的方法。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认为地理事件可以发生在空间的任何位置上,但在不同位置上的概率不一样,点密集的区域事件发生的概率高,点稀疏的地方事件发生的概率低。运用SuperMap中的核密度分析功能对河北省省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析,结果如图5所示。
图4 河北省省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形分布图
河北省省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1个高密度核心圈和1个小核心圈。其中,高密度核心圈是以沧州市为核心区,其辐射范围包括廊坊市、保定市和石家庄市;小核心圈以邢台市为核心区,辐射范围包括邯郸市和石家庄市,两个核心圈通过石家庄市相连接,形成的是一个弯曲带状结构密度核心带。
图5 河北省省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密度示意图
遗产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域由民间创作的文化现象,它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以及深厚的文化环境有密切关系。河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结构类型上呈现出以武术为主的单一类型,并且在地域空间上具有“南多北少”的明显区域差异,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自然地理因素
地理环境对河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起着决定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是以人的存在为前提,更确切地说是以人民群众的集团存在为前提,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产生于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域。
河北省东南部区域属于华北平原,从河北省省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形区域分布可以看出,其在该区域内分布最为广泛且密集,因为平原地势平坦,往来便利,人口易于聚集生活,且平原多为河流的泥沙冲积而成,土地肥沃,利于耕种,这也便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为人们创造文化奠定了基础。
河流是文明的发祥地。首先,河流可以为农业灌溉提供水源。其次,河流可以提供食物。第三,河流是古代交通和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发达的水陆交通有利于人员的流动和文化的交流。第四,河流为某些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产生提供了场地支持。从全国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中可以看出,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分布较集中;从河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中可以看出大部分项目分布在海河中下游以及京杭运河两岸。河流区域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因此,河流区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
人文社会因素
河北因位于黄河以北而得名,属于古代燕国和赵国的统治区域,故有“燕赵大地”的美名,河北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许多灿烂的文明。深厚的文化积累与沉淀,才使得河北省文化繁荣,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
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文化,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首先,文化源于思想意识,源于人民对自然、社会、历史、政治、人本身等的深刻认识,对认识进行表达进而形成思想,系统化为文化,不同的思想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其次,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受制于社会环境与发展。例如,沧州被誉为“中国第一武术之乡”,沧州武术在明清时期就已经享誉全国。武术之所以兴盛,源于沧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沧州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处,古往今来,沧州战事频繁,民遭涂炭,人们需习武以求生存。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武术的传承发展,使得沧州武术进一步繁荣。另外沧州还是多民族融合的聚居地,民族文化的融合,促进了武术的进一步发展。再如保定市,地处河北中部,自古是“北控三关、南达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的“通衢之地”,保定是直隶总督府的所在地,也是河北省最早的省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在这些地区,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较多,可见,这与地区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密切相关。从本质上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文化,它在形成的过程中向四周传播扩散,相互融合,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
相反,像张家口、承德等地,地处山区,又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分界区,土地贫瘠,人烟稀少,自然环境恶劣,导致这些地区的文化贫乏,社会环境滞后,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较少。
政治经济因素
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受区域经济的影响较大,通过对比各地区的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和GDP值发现,二者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即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多的地区一般具有较好的经济状况。从河北省域来看,如沧州市、保定市、石家庄市、邯郸市。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申遗等工作都需要经济支持,在经济富裕的区域,物质生活已经较大满足,有更多资金和精力用于精神生活的投入与追求。经济与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促进关系,经济发展促进当地社会经济要素的流动,为文化交融提供了机会。反过来,文化也会促进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政府的文化政策导向也会影响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评定工作,有的地域集中发展某项体育项目,就可能使评定方向产生偏颇,如河北省重点发展的是武术项目。
结论与建议
结论
1.从国家级和省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状况看,河北省的数量均为全国首位。
2.从河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看,等级越高,数量越少,呈现金字塔形,项目结构单一,武术武艺项目众多,其他项目贫乏。
3.空间分布看,项目分部极不均衡,南多北少,大部分项目分布在河北省东南部平原地区、海河中下游和京杭运河两岸,属于凝聚型分布,形成了以沧州市为中心的高密度核心圈和以邢台市为中心的小密度核心圈,经石家庄市相连形成带状结构。
4.河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状态会受到自然、地理、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客观因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与评定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分布很不均衡。
建议
1.加强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评审和管理工作。
2.做好网络数据管理和宣传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设与维护。
3.完善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别归属。
4.设法拓宽保护渠道。同时要注意改变传统的传承方式,进行创新性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