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全域旅游生态资源—河北赞皇县城乡总体规划编制探索
2018-03-07田志强
■ 田志强
本文以赞皇县城乡总体规划编制为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探索以全域旅游建设为抓手,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方法和路径,贯彻新政策新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发展。
赞皇县有嶂石岩、棋盘山、石柱山等多个景区,其中嶂石岩景区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三个国字号桂冠,是河北省七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赞皇县盛产多种林果产品,尤其是核桃和红枣美名远扬,获得“中国核桃之乡、中国大枣之乡”的美誉。依托优良的农业资源,发展乡村观光旅游。
赞皇县作为千年古县,历史文化古迹众多、民俗文化独特、宗教文化久远、红色文化别具一格,为赞皇县发展历史文化体验游、红
色文化旅游、民俗节庆旅游等奠定雄厚的基础。
赞皇县作为生态大县,保护生态资源是赞皇县的立县之本。全域旅游的开发要恪守“保护是前提、开发要适度、利用可持续”的方针,制定开发原则,明确发展模式,谋划发展格局,完善配套设施,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全域旅游的建设发展。
一、划分全县生态功能区
(一)运用生态适宜性分析的方法,划分生态功能区
图1 县域生态分区
应用改进的德尔菲法分析筛选评价因子,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在GIS里计算综合评价分值,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划分了生态保育区、生态缓冲区、生态恢复区等3个生态功能区。
(二)明确生态功能区的建设要求
生态保育区:位于西部深山区,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要功能有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维持生态平衡等。在保护和培育天然次生林、自然保护区风景林的基础上,重点建设核桃生态林区。建设2万亩有机苹果、3万亩樱桃、1万亩优质梨、2万亩甜柿、4个特色林果园。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
图2 县域旅游空间布局
生态缓冲区:位于中部低山丘陵区,总面积658平方公里,主要功能有生物多样性维持、洪水调蓄等。发展经济作物种植、特色养殖等农业经济,重点建设大枣生态林区。建设1万亩红薯、1万亩蔬菜、2个特色农业园。
生态恢复区:位于东部平原区,总面积126平方公里,主要功能有保护基本农田、改善大气环境等。整合零散工业用地向园区集中,形成东高、五马山、凤凰山和济河四个园区,并采用“节能、减排、治污”等措施,重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循环化工、机械加工等产业。
二、结合生态功能区划分,开发全域旅游
结合生态功能区划分,创新旅游发展战略,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动赞皇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一)打造多核引领,点轴线联动,全网络化的旅游空间格局
全县以嶂石岩为旅游中心,重点建设棋盘山、石柱山、锁云湖等旅游景点,推进分散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提高文化品位和经营管理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及接待服务设施,引领带动全县旅游业的发展。
以交通网络为骨架串联全域分散的旅游资源,构建“双区、两翼、三线”的发展格局。
双区:深度开发嶂石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引领全县旅游发展,同时加快中心城区综合旅游服务区的建设。
两翼:以石柱山—平旺水库—阳泽乡大枣园片区为东翼,以棋盘山—锁云湖—黄北坪乡片区为西翼。
三线:郑昔公路—马嶂公路,平涉公路和京赞公路三条重要的旅游线路,串连各个景点。
创建一批有特色、符合目前旅游发展趋势的精品旅游路线。完善线路配套设施,逐步形成商务全程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等全方位、多元化的旅游经济格局,全面增强赞皇旅游的吸引力。
(二)建立完善的旅游产业网络,提升产业要素短板,打造“旅游+”产业链
构建“旅游+”的泛旅游产业集合,加大旅游与文化创意、体育康疗、生态农业、休闲娱乐、互联网等产业的融合力度,推进“旅游+新型城镇化”“旅游+新型工业化”“旅游+农业现代化”“旅游+信息化”“旅游+生态化”,实现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区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采用“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的模式:推进大枣、核桃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园和休闲观光农业采摘带,依托农业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采用“现代工业+新业态旅游”的模式: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建设河北赞皇经济开发区(1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绿色建材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特色轻工业以及绿色新兴产业。依托果品加工等特色工业区发展新业态旅游,严格保护生态环境,融入全域旅游体系。
采用“全域旅游+现代服务业”的模式:将全域旅游与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旅游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紧密结合。
三、以全域旅游开发为抓手,分类引导乡村发展
(一)结合村庄周边资源,明确主要发展功能
依据乡村的区位、历史、生态、产业、旅游等资源特点,明确乡村发展功能。
(1)位于嶂石岩、石柱山、白草坪水库等风景区周边的乡村在建设农业园区的基础上,着重发展餐饮住宿、生态休闲等旅游综合服务。
(2)位于西部山区的乡村建议着重发展特色林果种植,并依托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生态资源,积极探索发展乡村旅游。
(3)位于主要交通干线以及乡镇府驻地的乡村,建议在特色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餐饮住宿等二、三产业,延伸产业链条。
(4)位于工业区周边的村庄,建议积极发展与工业相关的餐饮、住宿等生活配套服务。
(二)划分三种类型村庄,提出建设要求
结合主要村庄发展功能,依据全域旅游建设和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情况,将乡村划分为特色小镇型、特色乡村型、一般发展型三种类别,并进行分类建设引导。
特色小镇型
包括陈家庄、川房、黄北坪、许亭、嶂石岩、尹家庄、下大凡等7个村庄,依托紧邻景区、农业园区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整治街坊、环境、绿化广场等,营造特色环境风貌;打造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系统;挖掘传统文化,注入空间建设和产业发展之中;注重核心街区建设与公共空间场所塑造,打造具有鲜明地域风格的特色小镇。
陈家庄—窦家寨风景小镇:立足窦家寨风景区的区位与生态优势、宜人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以避暑休闲为核心,主要打造“窦家寨、栲栳圈、倒马红、吉照宏、建德湖”五大奇观。大力开发黑枣、柿子、苹果、板栗、核桃、桑葚、山葡萄、山杏、李子、山桃、红薯等农业特产,组织休闲度假、户外运动、野外探险、农家乐、篝火晚会、游泳(冬泳)等旅游活动。
川房—波浪坡原生态小镇:充分利用原始古村落、珍稀生态物种、历史文化遗址等生态文化资源,开展生态观光、农业采摘、宗教旅游、风俗及节庆活动。保护原始古村落的原真性和多样性,开发古村旅游,实现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在维持村落原生态的前提下,完善水利、道路、能源等基础设施以及绿化环境,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与旅游品质。
黄北坪—红色旅游风情镇:以黄北坪村为中心,整合长沙村、秦林村、槐疙瘩村等周边红色旅游资源,推出红色历史纪念馆、红色旅游遗址、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专项文化博览与体验产品,打造集住宿、餐饮、休闲、娱乐、度假、企业培训、爱国主义教育、游客服务于一体的红色主题小镇,塑造“太行红村—黄北坪”红色文化品牌。
许亭—唐相故里文化小镇:挖掘和围绕唐相文化,通过镇区街景改造、文化设施布局,主题设施布局,逐步将许亭包裹成具有唐朝文化特色的小镇,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立足温泉和许亭水库,开发温泉养生、休闲度假等新产品、新业态,丰富和提升旅游产品。加强旅游要素配置,建立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完善旅游集散和服务功能。
嶂石岩—红石小镇:逐步对全镇实施环境整治,促进村容村貌、池塘、河流、道路环境的有效提升。做强农家乐、小型旅馆、土特超市,植入休闲、娱乐等新业态,完善不同功能和服务对象的旅游小镇,实现服务集聚。以智慧村庄、智慧民宿为抓手,实现嶂石岩大区域经营管理的统一全面升级,强化旅游感知以及项目提升。加强停车场、旅游厕所、服务中心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尹家庄—航空小镇:依托通航机场,开展低空旅游体验、航空文化科普、航空商务会展、低空飞行培训等项目,并以此带动服务业、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提升街道环境景观提升,注重尹家庄主要道路沿街建筑立面和绿化景观环境提升,打造飞行元素主题街区。
下大凡村—兰花康养小镇: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优美景观,借助紧邻嶂石岩景区的区位优势,联动嶂石岩吸引游客,发展休闲度假产品。深入挖掘下大凡村的道教文化,开展宗教文化资源体验项目,引入省级康养医院、疗养中心,发展康养产业。整理现有民居,保存农家院落、石头老屋的原始风貌,按照“修旧如旧,外朴内雅”的原则进行修缮包装,根据“一房一文化,一院一主题”的文化理念进行打造,在外部保持山水风情原始风貌不变的基础上,充实文化元素,增加现代功能。
特色乡村型
近几年建设的美丽乡村,包括东白草坪、下王小峪、岭根底、西江洞、西会等105个村庄。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提升建筑风貌,营造整洁的村容村貌。构建现代化农业体系,促进零散工业向园区集中,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展览、休闲体验等产业。完善道路、桥梁、引水、供电、通信等生活设施和农业生产设施系统。完善医疗卫生、公共教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公共安全等社会服务设施与保障体系。保护生态环境,防治农业、工业、生活污染,保护森林、植被、河道等生态资源。
一般发展型
除特色小镇型和特色乡村型以外的村庄,包括布谷庄、东坛山、白壁、南徐乐、南马村等100个村庄。提升完善村庄的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保留原有村庄格局,改善人居环境,积极发展乡村旅游,融入全域旅游体系。
赞皇作为旅游资源丰富的山区县,在城乡总体规划编制中通过全域旅游开发,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是一条科学可行的方法和路径。既保护生态环境,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升经济实力,又促进带动乡村振兴,实现以全域旅游为统领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