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健康与人格境界论党员理想人格塑造过程
2018-03-07董晓红
董晓红
(亳州学院,安徽 亳州 236000)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生命成长与人格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孔子激励人们提升生命境界、重视精神修养,蕴涵了强烈的生命健康成长的要求与终极关怀:珍视生命健康、塑造健全人格,强调生命本质与道德建设同步,强调生命健康应遵循生命规律,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一、生命健康的实质性意义
马克思认为,“人的每一种本质活动和特性,每一种生活本能都会成为一种需要,”[1](P154)认为“在人的需要和道德的因果链条中,需要处于根本的地位,道德是人类需要的产物。”[2](P195)“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3](P286)也就是说,道德内化的原动力便是道德需要。
人到底有哪些需要呢?马斯洛在五个层次划分人的需要的基础上,认为“如果所有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并且机体因此而受生理需要的主宰,那么,其他需要可能会全然消失,或者退居幕后。这时就可以公正地说,整个有机体的特点就是饥饿,因为意识几乎完全被饥饿所控制。此时,全部能力都投入到满足饥饿的服务中去。”[4](P43)“毋庸置疑,这些生理需要在所有需要中占绝对优势。”[4](P43)这是生存发展的基础,“除了生理需要外,人的基本需要均来源于处境,即人对存在矛盾性的处境的反应,包括关联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以及定向和献身的需要。”[5](P611)该观点虽然有失偏颇,但是却还是认识到“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宗教和科学等等。”[6](P123)可以见得,“生命健康存在”的需要是首要的,也是仅有的一次机会,所以说, 作为个体的人本能的、发自内心的关切是有其合情合理的成分,这是人类可以存在并得以繁衍的基本载体,没有生命健康,一切皆为空谈。“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离开生命存在与健康不能谈及道德需要。
二、生命成长与境界自由
生命价值实现的真谛,是每一生命个体通过道德践履的至高境界,只有生命个体在内心将生命健康与是、非、善、恶、真、假、美、丑、利、害、得、失等道德辩证关系结合起来,这种基本需要才会使之成为推动道德内化的不竭动力,从而转化为个体的道德需要。
儒家尤为关注生命成长与境界自由的关系,志于道即志于真理,“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孔子所谓“志于学”便是“志于道”,是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儒家在认可人类的物质利益的同时,重点强调追求内在自省,注重内在修养的精神境界,崇尚安贫乐道的牺牲精神,并将生命的永恒价值以超越物质利益的精神境界作为理想人格,自励“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君子谋道不谋食”(《卫灵公》);“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立志是生命的内在自觉要求,是植根于内心得精神修养不断提升的过程,取舍之间如何决断直接影响生命成长直趋于境界自由的程度,个体内在的志或理念是生命成长的依据或动力,只有内外贯通合一,才能使道德理想达成天人合一之境、内圣外王之道,从而树立恢宏之志、迸发进取力量。“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
生命的最高境界乃是“道”“仁”合一,“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无求生以害仁,有”(《卫灵公》)。熊十力先生对“内圣之学”的终极承诺颇有感触,“余以为志,天人之枢纽,天而不致流于物化者,志为之也。志不立,则人之于天,直是枢断纽绝,将成乎顽物,何以复其天乎?”[7](P186)立志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便是真正的境界自由。
“道德需要是人们自觉履行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在要求。”[8](P234)是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求相互融合后的升华,同时还要受到人的生命健康的生理需要等基础需要的制约,所以,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生命成长与生命健康要求的限定。
三、以境界自由论党员理想人格塑造
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使共产党人能够经受住各种考验,然而,随着国内外多元文化思潮的交流与碰撞,使得现实生活中不断滋生经济贪婪、政治变质、生活腐化、道德上堕落等一系列不忍直视的问题,究其根源,在于理想信念的严重丧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9](P106)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是治党管党的首要一步。
生命成长或境界自由,都须于社会实践中完成, 从少年立志始,精神境界渐趋升华至精神自我的自由。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党员干部要严于为人为政、自律为官,不断自警自省、自重自励,做到慎独自律,防患于未然,绝之于未形,始终不忘初心,保持严谨高尚的生活作风与态度。
品德是立世做人的根本,加强品格陶冶,自觉磨炼意志,勤勉增长才干,努力提升境界是党员领导干部从政为官的“命门”,党员干部特别是高层干部应当经常开展积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祛除不良习气、打扫思想尘埃、纠正不当言行,切实摈弃党内生活庸俗化、随意化等问题。“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韩非子·观行》)发挥道德的“导航仪”和“风向标”作用,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内生动力。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严以修身”,便是党员干部提升道德境界的良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静以修身”(《诫子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修身之言,古之有之,立业的起点,生命的支点皆是始于“修身”,“严以修身”是境界自由之基石,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有内心律令的道德境界才是真正的境界自由,“士有百行,以德为先”(《三国志·魏志·诸夏侯曹传》);“以德为行,以道为宗”(《吕氏春秋》)。在严峻的形势下,在党的建设与国家发展中,领导干部的德行尤为重要,只有以德修身才能服众、育才、润才,才能真正做到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从而充分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塑造路径
行为实践是道德观念付诸实施的过程,即道德通过摆脱纯粹意识和观念来实现实践外化特性的路径。因为在实践中,党员的道德行为会受到道德的调节功能,即通过道德评价等方式的影响,使这种道德评价发挥作用的过程成为道德调节的主要方式,包括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等,这些是道德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这种作用的发挥也不是孤立进行的,是与纪律和法律、内在的道德自觉与外在的社会舆论共同调节的。
(一)提升大众传媒的社会舆论氛围
社会舆论是道德评价较为常见的形式,通过传媒去表达个体或社会共同体的一种态度,形式主要是以思想和观念来表现对道德事件或现象的看法并自觉形成的道德风尚与力量“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10](P36)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时代的便捷使得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越来越广泛的发挥起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11](P1)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是先锋队的性质,这需要在党员干部的道德实践中实现,在德行和德性上体现,由此可见,人们的道德生活状况,价值体系的最终形成以及崇尚真善美的社会舆论环境,有助于铸就党员自身真善美的理想人格。如胡锦涛同志曾经强调“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12]随着网络时代的普及,社会舆论载体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越发的突出。相比传统的报纸杂志,网络的影响越发广泛,网络平台逐渐发挥起更为便捷的道德评价作用,对党员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强化学以立德,以德为政的责任意识
“良心是人的心理中理性认识和感性感受的特种融合物。”[13](P128)作为一种自觉意识,是对自我道德义务实现程度而言的,是人的特殊心理机制,用以调节人的道德行为。是“人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中在内心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形式。”[14](P195)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良心的缺位正是部分共产党员信念缺失、贪污腐化的人性根源。党员的良心还须经历一个“学以立德”的过程,党员自身的责任感和自觉、良知是德行养成的根基,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党员干部信念坚定、品行端庄、情操高尚皆需依靠自身人文与理论素养的支撑。
党员干部要强化学以立德,以德为政的责任意识并能学以致用,切实掌握科学理论创新超越、慎思明辨,以良好的品行积累“以德为政”的操守底蕴。学以立德,以德为政的责任意识的培植过程即是党员认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道德践行过程。党员须严格按照党内规范准则办事,严格按照共产党章程明确自己该做什么并将这种认识内化于内律,即坚定遵守章程与党员宗旨的信念,杜绝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 实现自我良好道德修养,最终实现让自觉成为行动的道德指南。
“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15](P177)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要求,党和政府就必须要保障一个公正、公平、法治、和谐的社会环境,然而,贪污、腐败等现象层出不穷的现状,使得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信任渐趋丧失,若要重拾人民群众的信任,除了不断健全的法治建设,更须切实关注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的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逐条逐项、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率先垂范、以上率下、身体力行。”[16](P114)需要不断加强党内自身建设,“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正确理论,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16](P113)要严格党内生活,贯彻执行党章和各项党内制度规定,彻底整顿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坚决打击腐败现象,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坚持“以德为先”提高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是时代发展所需,也是群众的呼声,党员干部的廉洁奉公正是党的宗旨以及党的性质和任务的集中体现。
(三)提高干部选拔与考核的道德标准
在干部管理中,要始终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严格各级党组织道德教育培训,把道德教育体现在组织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等各个环节中,根据党员干部的工作情况及民众反馈情况,不断提高干部选拔与考核的道德标准,力求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不断加强岗位技能培训与伦理道德教育相结合,注重示范教育,发挥模范的力量并及时进行反面警示教育。选择违纪违法失德党员干部作为反面典型,深入剖析其危害及成因,并时刻提醒党员干部关于国家反腐倡廉的决心,“要牢记‘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的道理,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把反腐利剑举起来,形成强大震慑。”[16](P123)针对有悖道德的党员干部,毫不松懈地开展思想斗争,营造干部积极向上的道德状态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防微杜渐,充分践行组织重德唯贤、励德用德。
在新的形势下,以德治国的建设是对执政党的新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形成表率,以上率下,才可以正风气,慰民心,铸就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而近年来,官场出现的“塌方式”腐败震惊国内外,部分高层领导干部德性缺乏,为下属做出不好的影响,做出违背党规党纪的失德行为,使整个社会风气都受到严重影响。腐败问题危害国家,殃及百姓,针对该现象,“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17](P148)加强道德教育,抵抗歪风邪气,在平时的考核与晋升条件中不断加强道德标准,有助于加强党员“慎独自律”使“正气浩然”,自觉提高自身拒腐防变的免疫力,尤其对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道德引领成为从严治党的迫切需要,修身养性,用道德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修炼党性,净化党的肌体,不断加强党风建设,改进工作作风,督促党的领导干部成为品德高尚之人,提高党的整体素质,为净化社会风气树立榜样;提升党的整体形象,使每个党员干部成为自觉践行道德建设的主体。
(四)健全政治体系,创建良好的法治环境
干部的基本道德是公权公用,然而,一些党员干部以权谋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演变成牟取私利的工具并将权力发挥到极致,这种道德缺失的现象充分暴露了权力结构不够科学合理的缺陷,权当为民用,调整结构,改善政治体制,有效扩大公民充分行使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的路径,“用制度管权,就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法治轨道上行驶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则必然祸害国家和人民。”[16](P117)“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有利于培养干部胸襟坦荡、光明磊落的道德心理,摆正‘公众人物’的位置,自觉接受组织和公众对自己一言一行的监督,达到用公开制度来强化党员干部公正道德习惯养成的目的。”[18]不道德的渎职滥权行为多是隐蔽进行,因此,行使权力的公正与公平性的必要条件便是公开,推进全民参与的民主制度化、程序化与规范化。充分发扬民主,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道德建设的评判与监督,提高群众舆论监督是完善干部道德建设的必要条件,也是完善政治体制的重要内容,在人民群众评判和监督中,领导干部可以自觉反观自己的所作所为,深受群众眼光之洗礼,提升身为党员的道德境界并增强自身道德的内律。
显然,从严治党,监管党员领导干部单靠道德规范是不够的,还须为干部立道德之法。健全专门机构用于干部道德监管,使之更加明确、严格、具体、权威,使干部道德法制化。另外,需建立健全社会征信系统,以诚信的社会氛围促进党员干部党性纯洁,“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19](P16)逐渐完善网信平台以及社会征信系统。
关于党员干部失德与违法行为,还需要不断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健全法制体系,实现法律和道德交相辉映,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实现法律的道德外化,实现法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养成法治意识与道德自觉的协同作用,使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相得益彰,自觉提升道德境界。并建立行之有效的法治体系,使干群关系互动性协调发展,逐渐形成有利于党员领导干部不断锻造自身,提升道德境界的社会大环境。
五、结语
党员道德理想人格并非“圣人式”的人格追求,其实现是要贴合实际的塑造过程,是在人的基础需要与生命身心健康所需的基础之上。故而党员理想人格的塑造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生命存在而单纯论道德需要,不能将党员的现实需要给予抹杀,人生价值的实现是需要满足,“我们讲的理想人格不是高不可攀的圣人,而是平民化的,是多数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20](P652)党员领导干部,以其性质与宗旨而言,其道德理想人格的实现,也是立足现实并超越现实的,理想人格谈及的是对人生意义与人生价值的理解,如普汉诺夫所言恩格斯:“他也曾有理想,但他的理想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他的理想,也就是现实,但这是明天的现实,是将要发生的现实。”[21](P547)党员道德理想人格的形成是一项长期工程,绝非朝夕之事,需要毕生精力倾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在优秀共产党员的模范引领下,在人民群众的广泛监督下,党内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将会蔚然成风,党建工作也必将从实质上推动从严治党目标的实现。
任何时代都有其理想人格追求,基于新的形势下,“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坚定自信、担当勇毅、务实亲民、开明睿智的精神品格的培养。”[22]离不开自身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并确保党内生活的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与科学化,不断健全与完善民主制度,不断激励党员干部的政治热情与责任意识,增强党的吸引力与凝聚力,增强防腐拒变的意志。充分塑造并发扬党员为革命与建设事业身先士卒、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这样一种永不磨灭的理想人格,需要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儿女不断发扬下去,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铸就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美)A.H.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程朝翔,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5]杨鑫辉.心理学通史(第3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6]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7]熊十力.十力语要初续(重排本)[M].台北:台北乐天出版社,1971.
[8]冯契.哲学大辞典(修订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0]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文化生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11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2]吴绮敏,孙承斌.唱响奋进凯歌弘扬民族精神[N].人民日报,2008-06-21(4).
[13]季塔连科.马克思主义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14]张应杭.伦理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1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8]彭亮太.党员干部道德建设的作用、核心及路径[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5):106-111.
[19]中共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0]冯契.智慧的探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1]普汉诺.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2]奚洁人.中国共产党理想人格的时代要求[N].文汇报,2014-09-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