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发展山水生态旅游新思路
2018-03-07◎陈格
◎陈 格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四川 广元 628017)
山水生态旅游是一种包含多角度、多侧面的综合概念,它受自然、人类、社会的共同作用,与地理环境、人文条件、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及文化背景和人文建筑、文物古迹等因素有关。
我国山水生态旅游开发历史悠久,地位重要,同时还具有巨大开发潜力和广阔前景。为使山水生态旅游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和可持续的利用,山水生态旅游长盛不衰,取得更佳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我们有必要对山水生态旅游的现状和今后开发利用前景做科学的总结和分析。
注重开发立体生态旅游
以往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开发过于注重开发回报,以尽量少的投入搞景点式的“平面”开发,忽视景点的“立体”开发[1]。这样既造成对旅游景点脆弱环境生态的破坏,又使旅游服务的经济疲软。如景色雄伟壮丽不输黄果树瀑布的我国水量最大的黄河壶口瀑布旅游区,目前仍处于单一产品开发状态,其效益远在黄果树风景区之下。
旅游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活动,独特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是山水旅游开发利用的一条重要原则。在山水生态旅游区,一种能吸引人的奇特旅游资源被发现开发后,如果仅仅只有一座峰、一个溶洞、一处瀑布或几棵陈年古树,那么旅游者观赏享用到的仅仅是一种单一的产品,可供游览观赏的时间太短,影响旅游开发价值。所以在开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应以景点的特色旅游资源为主,并要向外延扩展,多层次、多侧面地进行综合开发和配套建设,开辟多种相关山水游乐项目,使景点发挥多方面的旅游功能,以适应现代旅游多层次旅客的多层次旅游活动需要,如此建设的生态旅游区的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然成倍增长。例如,自古有“海上第一名山”之称的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之前由于多种原因,丰富的风景名胜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崂山旅游事业的发展。后来,崂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成立,提出了新的开发战略,以崂山主峰开发为导向,以建设休闲保健型和其他旅游服务设施为重点,以开发新景点为呼应,开辟陆上公路、海上游览、空中索道三大循环线,规划“风景区大穿插,游览区小循环”的路线,使整个景区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发展的格局,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还有国家风景名胜区黄果树旅游区,为了不断丰富和更新产品,近年来又在天星景区建成了吊篮式索道,开设了空中飞车特技表演等参与型山水生态旅游,还投资安装照明灯饰,加宽游览道路,并进行全面绿化整治,打造全天候的旅游区,吸引游人过夜,延长客人停留天数,效益成倍增长。
注重系统挖掘山水文化内涵
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山水生态旅游文化内涵体现在旅游的主体、客体和媒体上。显然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是山水生态旅游灵魂所在。对于山水风景旅游资源来说,应系统开发包含山水科学、山水美学以及山水包含的各种文化,应以其形成、发展、类别等科学性内容为主,拓展和深化山水风景旅游资源的开发,充分挖掘其山水旅游潜能,以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精神和物质享受。只有将科学技术和艺术内涵巧妙结合于山水之中,将科学文化知识寓于旅游娱乐之中,其魅力才会无穷无尽。然而,作为山水生态旅游主体的山水生态风景的开发利用,目前还主要停留在普通观光旅游的基本层次,其丰富的科学文化内涵和旅游潜能均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这显然跟不上现代旅游行为的多层次文化需要。因此,应以挖掘山水生态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为突破口,促进山水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区建设和旅游业发展更上一层楼。例如,丹霞山是我国300多处丹霞地貌中面积最大、地貌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的野外考察剖面之一,是生态演替的典型代表等[2]。那么,丹霞山生态旅游资源的文化开发就应以丹霞山的地层、构造、地貌表现、地质地貌发育过程、营力作用表现、自然环境、生态演变等方面的科学文化内涵为着力点,深层次开发,建成一个科普、科考的优良场所。
注重发展大景区拳头产品
在山水旅游区星罗棋布的今天,山水生态旅游市场竞争相当激烈,山水生态旅游区的对外整体形象和知名度至关重要。山水旅游资源在形成和分布上,一般具有区域性强、范围广和突破行政区划的特点。因此,开发利用时应注意因势利导,连片地进行系列开发。通过建设大景区,树立整体形象,提高景区知名度,迅速提升景区等级,增强山水生态旅游的吸引力,以期扩大市场份额,取得规划效益。
国家重点山水生态旅游区武陵源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20世纪80年代初,张家界一带神奇的石英岩峰林峡谷被发现后,立即引起轰动,各地争先开发,但是,风景资源分属不同地方政府管辖,因利益分配矛盾,各地争抢资源,各自开发,导致资源分散、资金分散、景点分散,无法形成拳头产品,生态旅游一直热不起来。20世纪80年代末,整个景区组合为统一的武陵区(属大庸市,现为张家界市)后,制定了统一的旅游总体规划,很快一座融雄、奇、险、幽、野为一体的国家重点名胜区,成为我国旅游热点,效益倍增。
注重山水景观与人造景观的配合
山水风景名胜资源是指具有观赏、休息、娱乐、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融自然环境于一体的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迹园林、建筑、工程设施,以及风土人情等,也通常称为(山水)风景名胜资源。前者是山水景观,后者是人造景观。风景名胜资源,尤其是山水风景与人文胜迹的有机整合体,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天下名山僧占多”生动形象说明了这个道理。我国公布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可以说都是山水风景与人文胜迹有机整合的典型和杰作,即使在一些看起来纯自然的山水旅游胜地,也有人文因素渗透的痕迹。例如,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路南石林中,既有“天下第一奇观”“石林”“南天砥柱”等摩崖石刻人工遗迹,还有迷离而美丽的神话传说,把千姿百态的山石造型描绘成一个充满人情趣味和生命活力的游览胜境。因此,在山水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风景建设中,应重视与人文景观的有机整合,提高文化内涵和增强魅力,塑造高品质的旅游形象。
突出“以特取胜”的发展前景
山水生态旅游资源的特色是开发利用的前提。人们常用资源特殊度来衡量其价值高低,特殊度愈高,开发价值愈大。景色鲜明,唯我独真,唯我独有,一经开发,即名扬天下。如我国的珠穆朗玛峰、黄山、三峡,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非洲维多利亚大瀑布等,都是世界上著名的独有资源,因而具有相应开发价值。开发利用时,应把握好资源特色的程度,切忌任意扩大或缩小。
发展山水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呼吁全社会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完善制度、合理规划、加强管理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寻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对大自然美景的享受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和同步发展,山水生态旅游必将成为山水旅游新的亮点,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