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非遗“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区别

2018-03-07任江波

文化产业 2018年4期
关键词:布鞋生产性商业化

◎任江波

(临汾市群众艺术馆 山西 临汾 041000)

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是如何有效保护与传承。“生产性保护”是非遗保护工作的一种方式,但“生产性保护”并非行政人员、商业人员和从事旅游业人员所谓的“产业化”。 根据当前文化发展情况,非遗项目也需要以商业模式取得发展,而这不等于产业化,如果将非遗项目产业化,其核心的技艺必定发生裂变,否则无法进行大规模生产。尤其是传统手工技艺类的项目,是以人为本的技艺,每件成品都不可能完全相同,与批量生产有着本质不同,不能纯粹依靠机器进行批量生产,否则,不能称之为“非遗”。非遗的“产业化”是不现实的。

“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

全国非遗专家徐艺乙教授(1)曾指出:“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完全是两回事。”产业化要求大批量大规模生产,但传统的文化产品则具有独特性和地域性。产业化即低成本、大批量生产产品,这与非遗传统手工项目本质是背道而驰的。任何行业都在不断发展,非遗项目也不例外,但“生产性保护”不等于简单的“产业化”,开发、利用非遗项目一定要尊重其自身所镌刻的文化符号。

非遗的“商业性经营”和“产业化开发”亦有本质性的区别。“商业性经营”是把非遗手工艺品作为文化产品进行营销,提高非遗项目的知名度;“产业化开发”是将非遗产品利用机械大批量生产,是一种商品营销。非遗产品纯粹依靠人们的手工生产,充分展示了非遗项目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符号,从而增加传统工艺的文化附加值。非遗项目一旦被产业化,其包含的文化信息及历史内涵将无限缩小,取而代之的则是利益与金钱,非遗“产业化”生产并不可取。

“产业化”是一把双刃剑

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在遗产完好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化将传统文化引入当代社会后,又为利益所驱使,破坏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使得非遗项目失去了本真性。产业化作为经济学概念,有如下特点:运作模式多样、规模较大、与利益直接挂钩。非遗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是人们世代口传心授“以人为本”的技艺,不能仅仅用利益来衡量[1]。产业化与非遗传承之间存在一定矛盾,要解决二者的问题,必须理清思路,对非遗项目进行整体管理,建立多种保障机制,在保证文化真实性和整体性的前提下,为非遗保护探索出一条新道路。

“生产性保护”要走商业化道路

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是需要商业化来推动的,它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而是需要依靠媒介才能展示和传播的。非遗的媒介大致包括符号、一些特殊事物、特定的人等。人们一般认为非遗技艺传承人是非遗项目的重要承载者,但就目前市场来看,商业经济在非遗发展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某些具有商业前景。商业化可行性高的非遗项目进行商业化发展是可以实现的。因此,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性、真实性保护的同时,要适当发挥经济的作用,树立“以合理利用、开发促保护”的思想,拓展特定非遗项目的思路,如那些既能展现地域特色,又有潜力,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的项目,打造以保护为前提的商业化模式。

在非遗项目“商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传承规律,既要尊重传统,又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如版画、剪纸、葫芦、泥塑、手工布鞋等非遗项目就可以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适当商业化。首先,这些传统手工艺品象征着人民内心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并且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其次,这些传统手工艺品便于流通。山西临汾市尧都区的土疙瘩手工布鞋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以“土疙瘩手工布鞋”的传统技艺为核心,成立手工布鞋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形式,引领布鞋走商业化发展,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使众多闲散的劳动力也拥有自己的小市场,也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同时,还把时尚的审美理念和新型布料融入传统手工技艺中,开发了既有传统特点又具现代风尚的休闲布鞋。此外,手工布鞋公司在全国多个地方建立了销售中心,通过商业化运作方式将手工布鞋传播至各地,并利用“互联网”把手工布鞋的民族文化、手工技艺传至各方,展现出了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巨大创新推动力。这种商业化模式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让许多非遗项目重新“活”了,还解决了当地富余劳动力的问题,降低了非遗文化开发与发展的经营成本,为当地经济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合理利用、多元化发展

要学会对非遗项目的合理利用,使其多元化发展。目前,政府部门制定了一些非遗项目扶持政策,也投入大笔资金,但是仅仅依靠政府扶持很难激发非遗项目的创新和发展。只是依靠政府扶持,力量是有限的,如果非遗项目不能与市场链接,无人关注,政府付出很大,但实际效果却不达预期,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还影响了非遗项目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环境下,非遗项目如何融入现代人们的生活,与现代生活接轨,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促使优秀的传统非遗文化生活化,让非遗融入人们的生活,为一些非遗项目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在商业化与非遗文化传播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下,非遗项目才能得到有效发展。

非遗项目可以通过市场实现其价值,但商业化不是简单的产业化,要将传统产销进行合理规划,传承发展和创新同等重要,不能一味地以现代技术盲目追求其数量和规模。现代工业多以机械替代人工,将手工艺品的独特性、本性代之以产品系列化、数量化,而这些机械化、大批量生产会导致传统手工技艺的性质发生改变,非遗技艺将在这种一味追求利益的社会环境中被遗弃,最终将会丢掉最真实、最有价值的传统文化[2]。非遗保护工作是否合理,关键在于项目的完整性和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是否可以得到保护,舍弃项目本身的完整性和固有的文化内涵,过度追求发展,不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以现代技术完全代替传统手工技艺的产业化,在非遗项目保护中是不可行的,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也并不同于“产业化”,在保护与传承中应清晰其本质区别。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在习总书记提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建立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是当前亟待完成的使命。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最终要回到非遗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不能舍弃传统和文化内涵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更不能以丢弃非遗项目的独特性、真实性和其所包含的文化符号为代价来换取物质的满足。在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具体实践中,一定要谨慎分析,慎重选择,科学论证,反复求证,才能做出决策。

[注释]

(1)徐艺乙,南京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工艺美术、民俗艺术、民间物质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布鞋生产性商业化
布鞋
怀念一双布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一双“百家鞋”
一双“百家鞋”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