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和古人的自然观
2018-03-07朱亚姣
朱亚姣
(陕西师范大学 国际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一、阴阳和自然的关系
中国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观察到日月星辰的转移、风雨晦明的变化、昼夜的循环交替、气候的寒来暑往、草木的枯荣生长,以及人类的生老病死都以阴阳二气为基础。所以,古人对阴阳的理解最早开始于对气的认识。在人们的生活里,有云雾水气,有冬天的寒气、夏日的暑气,还有人们呼吸的气,等等,人们发现这些气构成了自然变化的基础,于是逐渐地将其抽象化,形成了哲学意义上的气。
哲学意义上的气的观念,最迟在西周末年开始出现。此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了气的重要性,并认识到气分为阴阳,且阴阳二气有其自身的循环秩序,若顺应此规律,万物则正常生息变化,如果违背此规律,就会出现自然反常的现象。这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也是将阴阳抽象化的开始,也就是说,阴阳规律就是对自然变化发展的一个概括。中国古代早期先民在发现自然的过程中,开始思考自然本身,并把人顺应自然上升为一种崇拜,从而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关于认知自然的理论。
而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站在哲学高度并从整个宇宙视角出发揭示阴阳观念的人,是春秋时期的哲学家老子。老子的哲学体系核心是被称为“无形无象”的“道”,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道”被视为天地万物的本原。这一本原在生化宇宙万物时,借助的就是阴阳二气,所以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战国时期的阴阳家继承了这一思想,同样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基本构成者,有了阴阳二气的交感变化,才产生出了宇宙万物。《易传》应当是阴阳学说和阴阳观念的集大成之作,它使《周易》形成了独特的阴阳思想,包括四个方面:其一,阴阳指阴阳二气;其二,阴阳指阴性与阳性两大类事物;其三,阴阳指大宇宙和社会人生中的两大类相反势力;其四,阴阳指两种不同的品格或品性。总之,阴阳二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因此由它产生的万事万物就有了阴阳之分,而阴阳本身具有不同的属性和力量,所以由人构成的社会及整个宇宙也都蕴含着两种相反的势力,并处在此消彼长的循环中,其中阴性表现为柔弱、幽暗、下降等,阳性则表现为刚健、明亮、上升等。由此,也就形成了阴阳的四种关系。
二、五行学说的开创和运用
五行推演也是以时令的递变为起始的。时令的递变,需要不同方位的确定,时令变化产生了气候的变更,不同的气候有着不一样的风物,于是生物有了不同的变化发展过程。木对应春季,东风起,万物萌发[1];火对应夏季,看到的太阳位居南方,暑气炎热,生物还处在长的状态;对应土而衍生出的长夏,居于中,湿气重,因为土中有湿气,生物入土后会被分化;金对应秋,人们常说西风渐凉,所以有肃杀之气,而且秋季干燥,生物有凋零、垂死之状,和金的收敛之态相似;水对应冬,天寒地冻,无论动物、植物还是人类,都要避寒,像是收藏起来。可见,这种推演过程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更容易被人们接受,所以古人用这套理论来指导养生、医病。
《尚书·洪范》中所谓的五行,按照事物不同的性质、形态和作用,把自然界的事物以及人体纳入五行体系中,从而形成了一定的状态和运行方式。这种观念和最初的五行学说存在着差异,正如前文所说,五行学说的开创是以古人的时空观念为基础,而这种把五种物质的属性加以抽象推演得出的结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五行学说,只是五行学说在生活实践中的实际运用。既然是运用,就会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改造,但改造一方面不能违背其原有的规则,另一方面还要反映实际。
我国的传统文化认为,东方为太阳升起的方向,所以主生发之气,阳气主事,气候渐暖,万物生长,是动态的,因此生命力旺盛。而且,古人认为人生于寅时(凌晨3-5点),这段时间正是太阳逐渐升起的时间,因此寅指东方。既然太阳是从东方升起,那么万物自然也从东方开始生长。《易经》中,东方为震卦,在天代表雷,在时序为三月,“震”上半边取雷中雨,下半边取辰,辰为三月,雷动惊蛰,“万物出乎震”。[2]相反,西方是太阳沉落的地方,因此主肃降之气,阴气主事,天气渐凉,万物凋零,以静态为主,象征着生命逝去,所以古人把人去世称为驾鹤西去。唐代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句中商女的商就是五音中的商音,西方在音为商、在声为哭,这首诗是感伤亡国之作,所以用商音来表达内心的悲苦。
三、结语
从阴阳五行学说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对自然的认识比较全面,而且反映出古人多感性思维,不同于西方的理性思维。中国古人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即使是创造新事物,也会契合自身的文化传统。中国古代以司南来观察风水,用鞭炮来驱邪,西方用指南针开拓航海事业,用炸药开疆扩土,地域、思维的不同,导致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存在差异。所以,任何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独特背景、意义和价值,阴阳五行学说更是如此。
[1]庞朴.阴阳五行探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6-9.
[2]王新春.神妙的周易智慧[M].北京:中国书店,200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