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失独老人的社会支持现状研究
——基于南昌市D区的调查

2018-03-07陈敏钰刘书越

文化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社区服务养老社区

顾 颖 陈敏钰 刘书越

(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为提高我国整体人口素质与缓解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我国决定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这项基本国策的实施具有很大积极意义,但也为我国带来了新的家庭问题。随着各类意外现象的不断发生,独生子女的死亡数量不断增加,失独家庭数量也在逐渐攀升。卫生部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上千万老人由于失去独生子女在经济、医疗、精神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与挑战。失独老人及其带来的诸多问题由此产生,正逐步演变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

二、生存困境

本研究通过发放问卷及非结构访谈对南昌市D区的32位失独老人进行了调查。其中女性有21人,男性有11人,共32人。通过SPSS数据分析,本研究对失独老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主要体现在经济、医疗、社区三方面。

(一)经济支持

1.政府经济扶助力度不够

政府有责任帮扶社会弱势群体,对他们的生活、医疗、护理等费用提供济支持,尤其是生活困难的失独老人。被调查社区失独老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养老金、特别扶助金等国家保障金。在32位城市失独老人中,养老金的持有比率是100%,并有62.5%的老人已领取特别扶助金,只有1位失独老人生活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其中,有78.1%的失独老人表示其经济收入能够维持自身生活所需,9.4%的失独老人表示经济特别困难。据调查,每月支出在1 200~1 500元的失独老人占受访者的15.6%,其中60%患有疾病;在1 500元及以上的占62.5%,其中40%需要隔代抚养,45%患有疾病。如此看来,目前的养老保障水平对这些遭遇特殊风险的失独老人来说很难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然而,目前政府对于失独老人的经济支持具有普遍性,没有针对特殊情况(包括残疾、病重、需要隔代抚养孙辈等)的失独老人予以专有的经济补助,其补助始终处于广范围、低水平的状态,难以分散养老经济风险。[1]

2.经济政策量化尚不明确

根据2001年颁布实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27条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中提到了针对失独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但其中“必要的帮助”这一名词在法律上并没有相应的具体量化标准,这种模糊的界定加大了地方政府的执行伸缩性。[2]就调查区域而言,受访者均表示没有受到除养老金和特别扶助金外的政府帮扶措施;87.5%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对失独老人的相关政策内容。地区政府目前还没有解决失独老人生活困难的具体扶助措施,这也让该项规定失去了对失独老人提供生活保障的现实意义。

(二)医疗保健

1.医疗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老,医疗保健因素对他们的生活质量发挥着直接作用。据调查结果显示,有62.5%的失独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处于一般状态,有18.75%的失独老人身体较差,而3.13%的失独老人表示身体状况非常差。同时研究发现,有将近50%的失独老人都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高血压、风湿病、糖尿病等),而这些慢性疾病则需通过合理的日常照料与定期的医院治疗对病情进行控制。由于当地医疗服务仅仅局限于医院内的治疗程序,致使他们在日常照料中缺乏专业指导,再加上老人出行不便及医院繁琐的医疗程序等缘故,当地的失独老人并不轻易选择去医院就医,从而使他们在无形之中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2.养老方式缺乏自主选择

失独老人在他们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遭受了独生子女离去的打击,使得他们的身心受到重创,与此同时他们也不得不面对未来养老方式的选择。在本次调查中,有62.5%的失独老人选择居家养老,31.25%的失独老人选择政府养老机构,仅有6.25%的失独老人选择民间养老机构。选择居家养老的失独老人一方面是由于需要抚养隔代孙子女,另一方面是因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并且他们希望可以保留原有的生活方式,而选择养老机构的失独老人大多是因为害怕触景生情,同时也担忧未来生活无法保障,但当地政府所建立的敬老院对于这些拥有退休金的失独老人大多是拒不接收的,因此这些失独老人们也只能居住在社区当中。而之所以只有极少部分失独老人选择民间养老机构主要是因为当地机构收费较高难以负担,甚至部分失独老人因为没有监护人难以进入养老院。并且当他们需要住院治疗甚至是临终关怀时,目前的机构与社区都未给予相应的服务,他们最终养老方式的选择只能趋向于居家养老。可见,这种被动的境遇使这些失独老人们难以走出失去儿女的困境,且在物质层面上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在精神层面上没有得到合理的疏导,在养老方式上也无法按照他们的意愿得以实现,这些都导致他们的生活质量难以提升。

(三)社区照顾

1.社区援助主体力量有限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社区的援助力量主要来源于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志愿组织。该区93.8%的失独老人偶尔或很少接受社区工作人员的上门服务,6.2%的被调查者表示从未接受过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服务。根据访谈结果还了解到,大部分接受上门服务的失独老人对于服务过程并不是很满意。由于社区资源有限、志愿者专业能力不足,因此社区服务往往缺乏专业性与创新性,再加上失独老人大多不愿走出家门,单一的上门服务仅流于形式,并不能很好地给予他们精神慰藉,因而他们很少与社区内其他人交流,无法正常融入社区。此外,84.4%的失独老人表示他们并不清楚社区服务的具体内容,由于失独老人是敏感脆弱的群体,他们缺乏参与社区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于社区服务,他们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再加上他们不了解服务内容,无法结合自己的兴趣去寻求社区服务,社区居委会积极性也不高,所以失独老人受到的社区援助远远不足。

2.社区缺乏相关责任意识

社区是建立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负有救助和保护社区内弱势群体的责任义务。失独老人是最需要关心的弱势群体,他们不仅需要承受失去子女的痛苦,还需要重拾面对生活的勇气。我国政府主要通过经济补助的形式对失独老人提供帮助,且帮扶力度不大,再加上社区缺少相应的社区服务,从而导致失独老人群体不仅在物质上匮乏,精神慰藉也得不到满足。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失独老人的消极情绪与社区服务设施的建设情况的卡方值为0.008***(***表示p<0.001),具有显著相关。南昌市D区属于老城区,社区环境不如新城区舒适干净,且大部分房屋未配备电梯,因此与其他老人群体相比,失独老人的消极情绪更为明显。虽然社区会给予失独老人一定的扶助,如探访服务、上门服务等,但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问题,该区失独老人的生活环境仍待进一步改进。

三、应对策略

(一)健全社区照顾模式

以社区为主体对失独老人的医疗保健与日常生活的照顾模式进行完善。首先,可以通过建立新型的家庭医生制度来缓解失独老人的健康问题,社区担任其中的资源链接者,为老人与医疗机构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并通过定期的上门服务与门诊的绿色通道双向为老人提高生活的便利性。其次,可以在社区内建立专门的老年活动中心,借助社会工作者的力量重新营造整个社区的氛围。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方法对失独老人开展心理辅导,同时也需要帮助社区的其他人员建立相应的社区融入意识,通过加强社区内成员间的互动增进整个社区内的和谐程度,从而使失独老人更好地融入社区并找到新的人生目标。对于失独老人还有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即如何对他们进行“临终关怀”。社区应该充分利用优势,通过其天然的亲近性与便利性借助专业人士的力量为老人们提供哀伤辅导,帮助他们克服恐惧与焦虑。

(二)完善社区服务设施

据调查结果显示,该区有78.1%的失独老人偶尔或很少使用社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12.5%的失独老人经常使用,剩余9.4%的失独老人不使用。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自我封闭,缺乏参与社区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是因为社区服务设施数目较少,且社区服务内容尚不明确。失独群体生活在社区中,社区不仅仅是他们居住的载体,更是帮助他们融入社区、走向社会的途径,因此,良好的社区服务设施能够帮助失独老人走出家门,使他们适应社区环境。[3]社区应该定期积极宣传社区服务内容,让失独老人了解社区的具体服务,这样有助于提高失独老人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此外,还应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不断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充分发挥社区的职能,给失独群体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进而达到提高生活质量水平,增强主观幸福感的目的。

(三)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提供工具性支持网络,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从征收的社会保险中取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专门的失独老人保障金,以完善失独老人社会保障体系,并且进行等级补助,分散失独老人的经济风险。

提供情感性支持网络,为失独老人创造倾诉烦恼、追求幸福晚年生活的渠道和机制。定期派志愿者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及精神慰藉;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定期开展活动,丰富失独老人的日常生活。

提供社会性支持网络,大力培养专业人才,促进失独老人公共服务的专业化发展,完善社会组织网络;发挥社区管理和信息集中等优势,切实帮助社区内的失独老人,扩大失独老人的社区支持网络,让失独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4]

提供成长性支持网络,强调在专业工作者为失独老人提供服务时发现失独老人的生存优势。如在社区内组建老年志愿团队,让失独老人发挥自己的余光余热帮助他人;成立老年兴趣小组等,丰富失独老人的日常生活,让他们融入社区环境,走向社会。

(四)倡导社会正面舆论

我们常常从失独老人自身出发寻找问题,而忽略了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失独老人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身处在社会大环境中的社会人,他们需要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环境。由于失独老人敏感、脆弱,容易受外界媒介和舆论的影响,因此舆论是否正面引导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和关爱失独群体,禁止贴标签行为,消除对他们的歧视和偏见。此外,还应积极宣传正面导向消息,在给予他们物质扶助的同时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从而促使他们正常生活。

四、结语

研究失独老人的社区融入状况及分析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可以从中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充实关于失独老人社区融入和社会支持的研究成果,从而丰富和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研究和实践理论。通过发掘失独老人在社区融入和社会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在针对失独老人的实务工作中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介入计划,同时也可以为相关机构和政府提供建议,从而推动制度和法律方面的改进,促进社会发展。

[1]凌涵宇,杨君宁.失独老人的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产生原因——基于西安市的实证分析[J].管理观察,2016,(24):123-125.

[2]冉文伟,陈玉光.失独父母的养老困境与社会支持体系构建[J].新视野,2015,(3):54.

[3]周云,荣如静.我国失独老人养老保障的问题及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4,(5):162-163.

[4]陈盼盼.失独老人社区照顾的模式[J].重庆社会科学,2015,(6):47-54.

猜你喜欢

社区服务养老社区
建设“家门口”服务体系 “绣”出高品质社区服务
以社区服务构筑城乡居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解析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有哪些看点?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