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二级学院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

2018-03-07杨嘉辉童家飞

文化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学院精神制度

杨嘉辉 童家飞

(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 临安 311300)

一、高校二级学院文化建设定位及其作用机理

(一)文化定位:从属性与独立性的辩证统一

文化定位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前提,有了准确的文化定位才能明晰文化建设的方向。例如,高等院校通常都有各自的校训,校训便是该高校独特文化底蕴的体现。在高校文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应着力凸显自身的独特文化,并与时俱进。一方面,各高校的二级学院是根据各自学科背景与教学性质划分,同时又隶属于学校的一级组织机构,它的组织层级与存在意义决定了其必须要紧紧围绕学校的各项方针政策与中心工作,不断提高学院与学校工作之间的服务对接水平,这就意味着二级学院的文化定位在宏观上必须符合学校所倡导的主流校园文化理念,必须浸染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底色,实现校院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一脉相承,这体现了二级学院文化的从属性。另一方面,二级学院在机构设置、办学方式、管理模式、资源配置等方面又凸显其有相对独立的一面。因此,在微观上,它需要在自身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中,依据其特有的发展规划、办学特色、学科背景、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教学方式,凝练出其独有的精神特质与价值内涵,形成能够充分体现自身风格特色、彰显时代风尚、凝聚师生共识的学院文化氛围,其体现了二级学院文化独立性的一面。正是有了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的文化定位,才能准确把握高校二级学院的发展脉搏、引领学术发展方向、规范师生言论行为、形成利益最大共识,并最终与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呈现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态势。

(二)作用机理:刚性规制与软性约束的结合

研究文化的作用机理,必须首先厘清文化的内在结构。从宏观上来讲,文化的结构主要包含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两个层面,至于物质文化层面则是通过对制度与精神文化的承载各类物质载体的输出起到对人的影响与约束,而其本身并不构成对人的作用。“制度就是稳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1]因此,制度文化是具有内在强制性与规范性的具体安排,它的存在使人们的意识与行为受到制度的制约;而精神文化的构建则是通过道德建构、习俗传承、习惯培养等非正式制度形式来达到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式的导向效用。文化的作用机理便源于这两种约束形式的精妙结合:如果仅仅依靠制度的强制性,便不能体现出道德信念、传统习俗、价值取向等非正式制度或者说是倾向于精神层面的教化功能,同时也会增加制度制定、执行、反馈、完善的循环成本;而如果单一强调精神的引导性,缺乏制度的“枷锁”和“牢笼”对人的硬性规制,无疑是不可靠与不可行的。

二、高校二级学院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一)文化的荒原:源于内部的理念困境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教育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高校办学逐利化、学生求学功利化的倾向愈加明显。第一,在办学规模上盲目求大,招生数量上一味扩招,导致千校一面,大学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特色文化的引领与支撑。第二,在科学研究上,以能否争取到重大课题项目,论文能否发表高级别的刊物来评判教师的能力素质,利益化为导向的学科建设思路暴露无遗,而对教职工能否做到廉洁立身、诚信治学、踏实从教及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缺乏足够的关注。第三,在资源投入上,相对于申报项目、发表论文、参加竞赛等立竿见影的“显性成绩”而言,学院对于“润物无声”“久久为功”的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宏观发展规划及建设经费支持和人力物力投入。第四,在人才培养上重利轻德倾向严重,教师与学生通常简单地认为人才培养就是要学生找到一份稳定体面、收入丰厚的工作,导致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忽视自己的兴趣,忘了求学的真正目的。[2]在这种利益至上、功利为先的氛围下,尽管很多高校二级学院的决策层已经意识到文化“软实力”与学科“硬实力”并重的必要性,但在具体实践中大多仍停留在起草书面文件、传达上级指示、落实会议精神这样形式大于内容的“形式”,文化建设理念仍未从“实”字入手,加之身在一线的师生往往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优质道德思想缺乏深刻的学习与理解,学院决策层又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当前主流文化价值取向与学院特色文化的紧密结合缺少必要的反思与探索,最终导致学院文化精髓的凝练、文化底蕴的积淀、文化共识的培养远远跟不上学院整体发展的脚步。

(二)文化的冲击:来自外部的倒逼力量

事实上,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发展与变迁受到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集权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型、权力文化向法律文化转型等深层次的社会背景因素的影响与规制。[3]利益多元化与诉求多样化共存决定了全面转型与变革中的社会通常承受着多元文化观念的冲击,正如萨缪尔·亨廷顿这样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所言,“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几乎从来就不是紧密的,它们通常是冷淡的,并且常常是充满敌意的”。[4]同时,大学恰恰由于其具有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特点,一直被视为接受新思想、研究新事物的最前线。往往来自各方的文化思潮首先会在大学中生根发芽,尽管其中不乏一些新生思潮、外来思想确有其值得借鉴之处,但有一些价值取向、主义主张却并不适宜我国的现实社会土壤,甚至与党和政府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冲突毕露,如有些西方国家所鼓吹和倡导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文化就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提倡的爱国主义、奉献精神、戒奢以俭等价值取向形成鲜明的对立态势。

让人感到遗憾的是,一方面,高校文化宣传的前沿阵地——二级学院文化建设通常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起步环节,缺乏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深刻的思想积淀,更缺乏以一种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赢得人心的认同。另一方面,年轻的大学生们,甚至是一些教师与高校领导干部也难以对一种未知文化思想的来袭进行准确的研判,大学生们通常都会对那些裹挟着感官刺激、猎奇心理外衣的舶来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倾向,而对以会议文件、讲座报告、橱窗专栏等形式存在的学院文化兴味索然。正如一个有效政府所拥有的合法性一样,一种文化得以存在与否,其基础来源于人心的认同。[5]当一些不良文化与思潮在校园中获得一定程度的认同感时,说明它们的肆意传播与泛滥已经使一些“大学人”丧失了对于善恶美丑、正邪是非的辨别和批判能力,以至于最终扭曲甚至磨灭他们立身、治学、从业所应该秉承恪守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这种扭曲在全社会蔓延的结果则是个体的伦理道德沦丧、唯利是图与社会风气的堕落,这对于我们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宏大愿景而言,不得不说是一种惨重的损失。

三、高校二级学院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

本文认为,高校二级学院的文化建设主要可分为三个层面,即制度层面、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三者缺一不可:制度文化建设为精神文化的形成与培养、物质文化的投入与建设提供了规则性的保障;而精神文化的形成与培养为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两个方面提供了必需的认同与共识;物质文化的投入与建设则为其他两个方面提供了各类文化传播载体与各种物质资源的支持。因此,推进高校二级学院的文化建设无疑应该实现三者的共存并举、相辅相成。

(一)制度文化:高校二级学院文化建设的基本保障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探讨的制度文化主要指正式制度,至于包含着价值取向、道德伦理、传统习俗等方面的非正式制度安排,我们认为其更契合于精神文化层面,后文会作出详细阐述。因此,本文中的制度文化对于整个文化建设而言是指一系列具有约束性与规范性的刚性安排。毫无疑问的是,制度文化是高校二级学院维持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它一方面以规定、标准等形式来约束和要求师生,同时又兼顾人性关怀”。[6]一种文化始终是产生于人且作用于人的,因此,高校二级学院的制度文化建设应始终立足于以人为核心这个基点,注重以制度的刚性约束来规范人、影响人、引导人。第一,制度文化建设应贯穿于学院干部队伍建设,形成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为根本标准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学院党委(总支)必须肩负起“党管干部”的职责重任,进一步完善包括民主测评、个别谈话、民意调查、实绩分析、年度考核、巡视监督、德绩考察等多元化的干部考核制度体系。第二,制度文化建设应融合于学院人才培养全过程,人才培养是高校二级学院最重要的职能,围绕着人才培养这条主线,学院应当进一步完善科研、教学、师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使学院各项事务纳入制度化的管理轨道。第三,制度文化建设应体现于学院决策话语体系,要做到用完善的制度来管权、管事、管人,无论是学术权力还是行政权力,都必须置于制度的牢笼之中与公众的监督之下。因而学院的各类决策必须遵循行政决策、党委监督、教职工参与建议的民主决策原则,坚持在制度的框架之下最大限度地整合集体的智慧,最大限度减少因个体行为如“一支笔”“一言堂”所带来的决策风险。

(二)精神文化:高校二级学院文化建设的价值源泉

相对于制度文化的“刚性”约束而言,精神文化更为注重“软性”的规范,即以精神层面的润物无声来获取源于人内心的认同感与价值共识。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即是其精神文化层面的核心内涵,同样,二级学院的精神文化建设必须顺应所在大学精神的基本脉络,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凝练出能够最大程度体现学院办学特色、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这种思想体系所蕴含的精华即是高校二级学院文化建设的精神源泉,它与学院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社会服务等主要职能相融合,深刻影响着学院广大师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并为学院的各项制度设计、决策实施、发展规划等提供精神上的支撑、思想上的引领和行为上的导向。为此,高校二级学院应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通过树立榜样、思想教育、反面警示等形式,在学院中形成风清气正的从政、从教、从学环境,提升广大师生的思想觉悟、政治素养与治学水平,自觉做到对不良文化与风气予以坚决抵制,使追求真理、学术自由、自律修身的理想信念在学院中蔚然成风。这不仅仅是二级学院文化建设的旨归所在,也是大学精神的本质与应有之义。倘若不能正本清源,秉持这一根本精神,那么大学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有的大学制度改革、校园物质基础建设的完善也就失去了意义。

(三)物质文化:高校二级学院文化建设的载体支撑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人心的认同,物质载体的作用在于使原本无形的文化能够以一种可见、可感的形式存在示人,是使文化得以深入人心的有形桥梁。物质载体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二级学院的文化能否真正贴近人心,能否真正赢得多数人的认同。一方面,物质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各类资源的投入,而资源的配置与运用主要取决于学院决策层面所释放的信息。当下应形成党委领导、行政负责、工会协同、师生参与的学院物质文化建设有机体系,并设立学院文化建设常设机构,统筹规划运用物质文化建设的各类资源。另一方面,创新文化载体形式是整个物质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当然无论是怎样的创新形式,其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最大程度赢得人们内心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现实校园生活中,生活工作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是师生最常体验和最为关注的方面。因此,二级学院的物质文化建设要与师生身处的工作与生活环境紧密结合,如打造干净整洁明亮的教室、寝室、办公室,提供绿色便捷实用的各类生活工作设施,并将象征着学院文化标语、符号、图像融合其中,以增强师生心目中的学院文化印象。长久以往,学院文化必将深入人心,学院整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会得到提升,不仅有利于二级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也有利于整个学校的文化建设与长期发展愿景的实现。

四、结语

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现代大学制度不断完善的进程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益成为共识。二级学院是各个高校的主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承学校历史文化与发展自身特色文化的双重重任。因此,以高等院校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为基础,结合各二级学院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面构建符合学校定位的二级学院文化体系,有利于增强二级学院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有利于促进二级学院的全面发展,于高校校园文化的整体建设和高校的长远发展也大有裨益。

[1]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0.

[2]翁伟斌.大学文化建设:反思与创新[J].高校教育管理,2013,(4):16-20.

[3]张熙.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大学制度的变迁机制研究——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与反思[J].重庆高教研究,2017,(2):48-56.

[4]萨缪尔·P·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228.

[5]迈克尔·G·罗斯金.政治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34.

[6]李方裕.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加强高校制度文化建设[J].教育探索,2014,(9):88-89.

猜你喜欢

学院精神制度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拿出精神
海盗学院(12)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海盗学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