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换位》写作手法的篇际互文性艺术
2018-03-07赵秀丽
赵秀丽
(辽宁行政学院商务外语系,辽宁 沈阳 110161)
《换位》(Changing Places)是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兼批评家戴维·洛奇(David Lodge)(1935-)的重要小说之一,是洛齐“校园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该小说发表于1975年,时值后现代主义,传达了现实主义的精神,深刻地揭示了各种时代主题,尤其是英美文化的差异以及美英教育体制巨大反差。
20世纪60年代末,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介绍到法国并发明了“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这一术语。后来,有专家将互文性进一步分为明显互文性与建构互文性,费尔克拉夫 (Fairclough,1992) 赞同这种分类,进而将“建构互文性”称为篇际互文性,并且首创了这一术语。因此,体裁、话语和风格等要素就被费尔克拉夫最大限度地强调了。篇际互文性的属性是语言的,同时又是社会的,因此,它对研究语言艺术和社会涵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笔者尝试从转换型篇际互文性和链接型篇际互文性来分析小说《换位》的写作艺术,通过阐述篇际互文性的语用功能来加深对该小说语言艺术和社会涵义的赏析和感悟。
一、转换型篇际互文性
在转换型篇际互文性的特定语篇中,构成互文关系的话语、结构、体裁、主题、风格等相互交替或转换,形成一种并置或对话,从而形成一种鲜明的对照效果,洛奇利用这种互文性的艺术手法和诙谐的笔调描述了代表英美文化、学术与社会氛围的两位学者,在作为访问学者期间,他们的举止行为、为人处世、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家庭观念在不同文化冲撞下而发生的巨大变化,某种程度上打破并重塑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转换型篇际互文性在小说《换位》中具体体现为同一时间内文本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形成一种并置结构。作者不仅并置了两位主人公菲力普·史沃娄和莫里斯·扎普的故事情节,而且也并置了次要人物的故事情节, 这种并列结构贯穿始终,互相转换:菲力普·史沃娄和莫里斯·扎普的航班同时起飞和着陆;在航班上他们同时分别遇到了查里斯·布恩和玛丽·麦克白, 对异国生活有重要影响的人物;菲力浦和莫里斯两位主人公在学生运动中的作用是重大的;他们都对后调换的学校的教学方式不满;而且都被安排去看脱衣舞了;他们都遇到了对方的妻子;而且她们都收到揭发丈夫不忠的匿名信;最终他们都搬进对方家里;都与对方的妻子睡觉;而且都打算留下来……因此, 作者描写菲力普·史沃娄的文本和莫里斯·扎普的文本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也是呼应的,小说的两部分始终处于一种转换状态。
这种转换型的并置结构使主人公形象清晰而生动,两位主人公典型地代表了英国和美国文化,他们受到的文化冲击就表现出英美文化的冲撞, 形成了鲜明的讥讽效果。例如,“这使莫里斯设想, 他走遍鲁米治大学英语系也不会有人真正跟他讲话”。进而“他的发音器官因弃而不用开始退化”[1],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傲慢刻薄而成就卓著的莫里斯在鲁米治大学冷漠而沉闷的英语系很是不适应的,不受欢迎。相反, 身处尤福利亚大学英语系的菲力浦并没有因为“缺乏自信”和“平庸无能”而受到影响,然而他在鸡尾酒会上却受到了同事们和同学们的热情款待和追捧。这大相径庭的“冷”“热”遭遇在读者头脑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洛齐通过这种并置结构来讥讽呆滞而压抑的英国社交和活跃而开放的美国社交。此外,与主人公相关的次要人物的并列也形成了尖锐的讽刺。因此,并置结构使同一小说文本中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话语,通过形式上的对话来实现内容上的呼应,进而达到了文本与文化、文本与社会的对话。
二、链接型篇际互文性
在链接型篇际互文性中,从一个特定语篇指向某个或某些构成互文关系的话语、结构、体裁、主题、风格等目标的连接关系,也就是说特定语篇可以随意切换到相关的人物、情节、主题等,它们之间存在着系统而有规律的联系。在小说《换位》中, 洛齐主要链接了经典作品的情节和人物以及当时盛行的文学批评理论来表达该小说的互文性艺术,并且通过扭曲的人物形象揭露了当时的病态社会,表达了人们普遍的困惑感。
洛齐巧妙地了融合链接了一些重要的宗教事件,例如, 将鲁米治大学教师搬迁办公室的普通活动复制链接成《圣经》中的大事件: 摩西勇敢地带领以色列人出行, 一路上重重艰难险阻, 他们最终战胜困难进而得到向往的光明和幸福。再如,作者故意让众多的“丑角”出场, 粗俗而懦弱的鲁米治大学校长, 整日不务正业的外语系主任,高傲而刻薄的尤福利亚的教师, 甚至文学课教师公开承认没有读过《哈姆雷特》,这些“反英雄”形象淋漓尽致地反映出当时学者们的懦弱和迷茫,消解了他们所担当的角色内涵,影射出20世纪60年代的信仰处于危机状态以及精神处于荒芜境况,传统的道德观和以前人们崇尚的社会价值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颠覆。
洛齐还在小说《换位》中戏仿链接了《让我们来写部小说》, 那是一本指导小说写作的书,洛奇故意“触礁”。例如, 作者在第五章中写道:“如果要用闪回, 就要节制着使用, 它使故事的进程缓慢下来并让读者摸不着头脑。毕竟, 生活是往前走的, 而不是后退。”[2]可是, 洛奇在这章中使闪回频繁地出现, 并以此来推动小说情节的进一步开展, 这一切都在暗示着闪回的错误论述。《让我们来写部小说》中还有:“最好的小说都是结局圆满的;较好的小说是结局不圆满的;最糟的是那种根本就没有结局的小说……”[3]作者果然没给小说《换位》安排最终结局, 这样,《换位》就变成了“最糟糕的小说”, 洛齐就是通过这种链接型篇际互文性写法巧妙地戏虐了《让我们写部小说》中关于结尾的论述。
由此可见,作者戴维·洛奇在小说《换位》中大量运用了互文性这一典型的后现代写法,尤其是篇际互文性的独特表达艺术,为读者建构了一个巨大的语言、文化和社会的立体网络,使我们能够运用联系的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文艺作品,从而达到理解和领悟它们的深刻历史意义,发扬时代精神,传递出正能量。
[1][2][3]戴维·洛奇.换位[M].罗贻荣译.北京: 作家出版社,1998.69.19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