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
——激活文化库存传递中国声音

2018-03-07丁丽飞

文化产业 2018年11期
关键词:时代传统文化

◎丁丽飞

(上海墨桐花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 山东 青岛 266000)

新时代下,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得到了生动体现,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文化滋养了中华民族包容大气的大国仪态、共建共享的开放姿态、为政以德的治理心态,为民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的文化发展,需把握好传统和时代发展的节奏,兴文化、展形象,充分释放中华文化的魅力。

一、文化让时代发展有底蕴、重沉淀

(一)“文以植德”植张弛有度之德

文化包孕着价值观,传达时代精神,优秀的文化能够推动社会更加繁荣,使国家的发展更加安定平稳。半部《论语》治天下,儒家经典文化赋予新时代启发,思考如何修身、齐家以治天下;《弟子规》《二十四孝》等国学家训经典构建的价值体系仍然可以为当下社会治理所用,正家风方能养国风;正如“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今天,社会正日益受到多元信息化时代的冲击,人们在追求自主性,彰显个性的同时,更需要共同筑起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塑造当下时代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引导社会群体良性互动,以文化塑人、以德塑人。

(二)“文以载道”载顺势而为之道

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言简意深,以简短的话语蕴藏处世之道,指引社会发展进步。当前,中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为实现社会长期稳定发展,每一次前进的脚步就需要高瞻远瞩的魄力、燕子垒窝的恒心,更需要抓铁有痕,乘时代发展之东风、破社会发展之桎梏。传统文化承载着古人的智慧,蕴含着极为宝贵的经验,为推动社会快速发展,可借古人之智化为今用,落实好“古为今用”方针,从文化的源头汲取灵感,为社会发展注入无限活力。

(三)“文以传情”传民族凝聚之情

汉语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同时记载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新时代,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提高对汉语的认同感,保持汉语的严肃性以作为基本的文化自觉,因为汉语是保存中国文化的基本符号,是新时代凝聚民族共识的源头。文化滋养人心,人心承载家国天下之情。诚如宋代儒家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中华民族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每一个时代的跨越都是承载机遇和挑战裹挟前进,也都是在一代代中国仁人志士的责任担当中戮力前行。

文化建设所具有的时代意义不言而喻,而在新时代,彰显中华文化魅力也恰逢其时,那么又该如何激活文化库存以增强文化的“海潮效应”?

二、以时代“符号”重塑文化自信

面对当前国内文化生态环境,一方面,要及时“踩油门”,增强文化发展力度。互联网是当前时代发展的趋势,因此,中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都应该搭乘互联网“快车”,踩好油门。通过数字技术助力,让传统文化以“网红”之势真正成为社会大众共享的文化成果,努力打造共享的文化生态。日本已通过发挥动漫技术的优势,成功运营虚拟人物形象“初音未来”,实现个人演唱会、游戏、唱片等多渠道市场运营,成为数字技术创造IP形象实体化发展的经典案例。中国传统文化不乏经典的卡通人物形象,诸如齐天大圣、哪吒、女娲等,这些文化元素都可以向数字技术借力,通过运营虚拟形象,让新生代年轻人更好的感受本土文化。

另一方面,要及时“踩刹车”,坚守文化保护底线。互联网在推动文化发展的同时,也让我们面临多元文化的选择,当文化发展泥沙俱下,市场又不能及时筛选“精华”与“糟粕”,就造成了今天的文化市场被泛娱乐、舶来品充斥的现状。“匿病者不得良医”,我们需要以传统文化为基准,为偏离方向的文化发展及时“踩刹车”,同时还要让文化“走出去”。中国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库存,为实现使传统文化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因此现在更需要拂去历史尘埃、激活文化库存。备受国际艺术界瞩目的艺术家蔡国强装置艺术作品《草船借箭》,便是“中国资源的借取与活用”的有力证明。“草船借箭”这一出自《三国演义》的经典故事,蔡国强用装置作品的新形式让经典民族文化进入群众视野。同样,莫高窟经典飞天形象被塑造成网游人物,网络游戏承载的传统文化再次激荡起年轻人的热忱。

“不是因为有了莎士比亚才有了现在的英国文学,而是因为英国本身就是一个重视文学的国家,所以才孕育了莎士比亚”。因此,不是“英雄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在呼唤传统文化之时而不薄今,积极拉近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距离,让文化经典“飞入寻常百姓家”,凝聚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可,才能让世界欣赏中国文化[1]。

三、以文化“指纹”传递中国声音

正如典故“备豫不虞,为国常道”,纵观全局,随着近年来西方文化的持续扩张,西方文化以其强势渗透力挤压着中国文化的生存空间。因此,需要重新审视当下的文化对外交流,始终做到张弛有度。

(一)加强文化保护意识

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需控制好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产品以及文化意识的尺度,政府机构需成为优秀的管理者。诚然,对文化的保护需要社会各主体在不同领域形成合力,抵制外来文化过度泛滥,以防止发生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法国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刻》,讲述了在普法战争中,法国的一所乡村小学正上着告别自己母语的最后一堂课,我们能感受到法国人内心深处对于母语的真挚情感,同时也在唤醒中国人对母语和传统文化的尊敬和护卫之情。

(二)拓宽对外文化交流渠道

文化保护,并不代表文化封闭,我们需要以更多渠道提高中华文化的“能见度”。当前,中国在世界各国相继设立孔子学院,为吸引更多外国友人了解儒家文化,以矫正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误解。而近几年,中医文化也在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接受,中医是载体,彰显的是“调和致平”的民族文化内涵,传递的是共享包容的中国声音。令人欣喜的是,国粹京剧以其强劲的势头燃爆纽约,京剧名家张火丁在纽约林肯中心成功演出京剧《白蛇传》《锁麟囊》[2],改变了过去华人总以武术在海外表演的惯例,代之以京剧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各地大放异彩。

四、结语

文化,让发展更沉稳、让民族有底气。中华民族不仅要“欲穷千里目”,而且更需要让文化“更上一层楼”,找准国内外文化生态的契合点,把握传统和时代的平衡,中华文化未来必将“驰骋天下之至坚”,承载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树立起文化底蕴丰厚的大国形象。

猜你喜欢

时代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