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实境况与路径选择

2018-03-07恩,赵耀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话语政治思想

李 恩,赵 耀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手段和重要方法,在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思潮和促进社会发展上发挥着巨大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扮演着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信息中介的重要角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语言表征和信息符号。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接收和表达方式不同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发生着深刻变革。如何把握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规律,控制网络话语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成了重大的时代命题。

一、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时代机遇

(一)互联网表达的兼容性增添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

互联网及其终端设备的发展,使得图像和影视生成、传播有了技术条件。互联网传播集文字、语音、影视、音像、广告等新的语言传播媒介和视觉传播载体于一体,具有立体性、集成性和丰富性的传播特点。这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创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载体,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由文字、语言向图像和影视转变。在互联网的助推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可视性大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图像的浸染下变得形象化、动态化和简单化,由原本的文字信息变为通俗简单的视觉图像,并借由媒体、影视和网络的推动实现从讲台走进现实、从理论走向生活的重大转向,由此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观赏方式变得多元化和个性化,图像和影视传播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能够吸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通过图像和影视表达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互联网空间的公共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

互联网平台具有多渠道、低门槛、强交互的发展特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不再是公共管理者的“特权”,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发声,表达自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也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取材开辟了众多渠道,获得了大量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更加充实丰富,饱含民意。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一批诸如知乎、贴吧、移动直播平台、微博、微信等话语传播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众生活之中,不仅为人们的联系交流提供极大便利,同时也为话语表达提供了公共传播空间。并且这些平台准入门槛低、操作要求简单、获取方式众多,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提供了宽广的话语平台,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汇聚了大批话语主体。人们在话语传播过程中不断加入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一次次传播中变得更为厚重充实,人们在互联网世界中,不再是单纯阅读文字,他们亦可对其进行转发、评论和回复,这种强交互性使得话语传播由单向传播向多向传播转变,这也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获得了更多的传播主体,在内容上拥有了更大的取材空间,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

(三)互联网传播的普及性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影响

一是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空间触角。在农村等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缺乏且居民分散难以聚集组织活动的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难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难有声音”。互联网的普及,无形中方便了这些地区居民与外界的联系,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这些地区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同时也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辐射范围和作用区域。二是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影响强度。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大部分人成为互联网的用户和追随者。互联网跨场域、全天候、易操作的特点几乎使其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吸引和积聚了大批网民。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凭借互联网的“东风”,借助网络进行发声,可以产生长时性、扩散性影响,这无疑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三是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渗透力度。互联网的飞跃发展,使中国一跃成为网络大国,对互联网技术的掌握和网络舆论的监管,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西方国家对我国互联网领域意识形态的渗透,并且互联网的强渗透性使我们有更多机会将“中国故事”“中国话语”“中国价值”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影视、广告、视频等互联网传播媒介润物无声地传导给受众,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受众的影响更加有情有义。

二、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实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主体主导力式微

话语主导力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权威性和领导力,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其他社会思潮的控制力和支配力,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对受教育者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当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传播主体日益多元,思想冲突日益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播主体的主导力。

1.互联网开放的传播渠道弱化了话语传播主体的权威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新媒体等新的信息传播媒介,进入了“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人人都有话语权”的时代。在互联网空间中,特别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普及,每个人都可以上网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话语传播渠道的开放在丰富话语内容的同时,也削弱了主流话语的权威性。一方面,话语主体去中心化。话语主体不再局限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日益呈现无中心化的发展趋势。每个网民都是潜在的信息源,任何个体都能通过网络发声,发表自己观点,这种多中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的“绝对核心”地位优势丧失,人们不再对其“言听计从”,网络意见领袖、微博博主、网站站长等出现使得人们对话语主体认同有了更多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话语混乱。另一方面,话语主体的价值导向受到质疑。互联网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为互联网领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激烈交锋打开了“方便之门”。一些处于国际政治经济强势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话语权,在互联网中大肆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强烈冲击了我国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主导的主流价值观念。

2.互联网复杂的传播方式弱化了话语传播主体的领导力。相较于传统媒体,互联网环境下话语的生产、传播、反馈有着一套更复杂、更规律、更科学的体系,其有效操作难度更大。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对互联网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把握还不够准确,不善于上网,不善于把握网民心理,不能够娴熟地驾驭网络。互联网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俨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但仍有部分教育者缺乏职业自觉,缺乏运用和管控互联网的能力,还没有完全顺应互联网带来的思维变革,还未在实践中把握话语对象乐于接受的话语形式和话语风格,还有待创新话语传播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科学性和价值性认识不足,使话语传播主体缺乏话语自信,不敢发声。并且对互联网的运用不够,使话语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之间存在距离,这都影响了传播主体的话语领导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受众认同度降低

互联网的持续发展和深入推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受众的思维方式、接受方式和内在需要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传播方式在互联网时代愈显“力不从心”,并且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互联网时代易被受众质疑、拒绝甚至反对,传播受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度在互联网时代有降低的风险。

1.信息获取的丰富化使传播受众萌生“怀疑思维”。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如电视、报纸、杂志等准入门槛较高,审核制度较为严格,对信息传播的控制较为严苛。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呈现传播主体多元、传播方式多样、传播渠道多重的发展局面,并且低门槛的准入标准更是使信息的质量“鱼龙混杂”,导向“千差万别”。受众在这种话语传播环境中有了多重选择和多种认知,在接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时不再是认同信任而是辨别怀疑。并且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是“流式”传播,信息链易被斩断和控制,对于不良信息的把控更加便捷,而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平台的激增使得信息传播呈现“云式”扩散,一旦发生就呈弥散式存在,不易消解和防控,这也为不良的信息传递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反对和抵制主流价值观的错误观点和不良信息借互联网之手得以扩散式传播,使受众对官方信息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信任度下降。

2.话语内容的互动式传播使话语信息出现偏差失真。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是单向的,话语内容在这种单向式传播中一直保持着话语发出者的初始想法和话语的“本原面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受众而言是完整和纯粹的。而互联网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传播则是互动式的,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赞成或者反对都会形成新的话语信息进行传播。并且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角色界限模糊,信息接收者亦可成为新的信息传播者,使信息得以进一步传播和扩散形成裂变式效应。在这种裂变式传播过程中原有信息可能会被丰富,也可能被遗漏、歪曲甚至异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这种互动式传播中一方面可能原有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更加强烈,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出现被他人故意曲解使其原有价值内涵被抽离的风险,而受众面对缺乏真实性和充满差异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自然会感到困惑,甚至对自身原有的价值观念造成冲击。

(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机制完整性欠缺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构成要素按一定的组合方式形成的机理和运行方式[2]。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运行机制主要是指从话语的生成到话语的传播,再到话语实践这一整个运行流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1.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成缺乏实效性。在互联网环境下,现实社会关注的焦点和议题往往会在网络中得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针对当前社会关注的主题形成话语,以澄清事实或引导舆论。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网络环境的开放性,社会关注的焦点和议题频繁更替,引起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题的流变。例如,仅在2018年7月,网络中被热议的话题有“俄罗斯世界杯”“疫苗造假”“中美贸易战”“《我不是药神》热映”等。这些话题既涉及国内,也涉及国际;既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又关系到人民现实生活,牵涉面非常广泛。并且这些主题不具有固定性和稳定性,随着社会发展和形势变化而变化,出现“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这种被动应付的现象,使得话语生成的主体性欠缺,缺乏长期发展、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2.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方式单一。“在信息传媒越来越发达的时代,话语权早已不是仅仅借助口舌和笔墨发挥作用了”[3],在技术层面上,图像、视频、影视等方式已经可以实现。但是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中,很多教育者还缺乏话语创新思维,话语传播形式单一化,仍然是“新坛装旧酒”,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文字、言语宣传的那一套移植到互联网中,通过建立一些理论学习网站、发布新闻报道文章等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些形式还是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方式,与现在受众乐于接受娱乐化、故事化的话语风格差距太大。

3.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过程中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受教育者的“知”“情”“意”“信”“行”不断发展、走向成熟的过程。思想认知是前提,情感、意志和信念是必要条件,符合社会规范的行动是归宿和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则是传达“知”“情”“意”“信”的关键媒介,思想政治教育从话语理论到话语实践,从话语实践反馈话语理论,是话语实施的完整体系[4]。但在互联网环境中,一方面,教育对象逐渐呈现出信息选择疲劳、信息接收泛化的特征,教育者很难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以有效形式传导给教育对象,这阻碍了教育对象的“内化”路径;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的虚拟化,教育者不能真实评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果,也就是说教育者不能在现实世界中感受到教育对象把话语理论转化成话语实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外化于行”。互联网条件下信息接收的中断和话语实践效果评估的失效导致了话语传播过程的断裂。

三、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优化路径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的网络素养

1.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的话语风格。一是要善于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增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趣味性。一个好的故事需要对故事人物、故事情节、故事环境进行编排和设置,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同于文学故事,其所讲的故事要以客观事实为基准,通过故事的形式传达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二是要善于运用比喻和修辞,增强语言的生动性。互联网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只有生动有趣,才会被大众所喜爱、接受。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就善于运用比喻和修辞,效果很好。他谈到“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总开关”“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5],总书记的这些比喻既贴切又形象,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学习的话语风格。三是善于运用网络流行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活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同于过去“上纲上线”的政治口号,应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真正走向群众。

2.培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的媒介素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表达与传播需要媒介作为载体,互联网作为当代社会最重要的媒介,正在重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容、环境、载体等,教育者正确认识互联网、利用互联网就显得格外重要。培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的媒介素养,一是要强调其对互联网的掌握和运用,发挥互联网的最大价值功用。互联网不只是信息传递的载体,也可以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所用,使得信息具有特定的指向性意义,形成带有价值倾向性的语言符号。二是把握好互联网媒介的运用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要研究在互联网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特征与运用规律,找准达到最佳效果的媒介运用方式。三是提升对互联网媒介的管控能力。互联网这把“双刃剑”如果缺失监管,很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牢牢掌控网络话语的发声权,正确引导舆论,建立网络行为规范制度,使得网络传递的信息产生正向作用。

(二)凝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受众的价值认同

1.管好网络话语“进口”,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导向正确。网络空间不仅是人们交流学习、娱乐休闲的公共场所,它同样也是思想价值和意识形态交流交融交锋的重要阵地。在互联网时代,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和错误意识形态占据了更为宽广的传播空间,流淌在更为隐蔽的路径渠道上,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一定困扰。“思想舆论阵地,真理不去占领,就会杂草丛生;思想舆论阵地,主流思想不去壮大,领导权、话语权就无从谈起。”[6]必须要严把网络话语“进口”,在源头上遏制不良思想渗透,促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网络发声。思想政治教育者想要在包罗万象的网络空间中直接清除不良思想意识形态是不易的,要进行经常性和长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声,弘扬主旋律,展现正能量,从而宣扬正向积极的价值观念。用主流意识形态挤占不良社会思潮的存在空间无疑可以更好实现消解不良思想观念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加强不良话语治理。要建立和完善网络话语传播的法律制度和规范,对通过网络进行表达的话语内容的完整性和科学性都应有明确的界定和要求,对试图歪曲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从而引发人们思想动荡和社会混乱的行为要严惩。同时要建立一支政治水平高、业务能力强、思维反应快的网络文化监管队伍,对影视、网络中所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内容或歪曲解读的现象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2.管好网络话语“主流”,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认同和主流价值导向,是凝聚中国人民的价值最大公约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7]要敢于在网络上与鼓吹西方价值观和颠覆国家政权话语交锋,敢于向充斥着低俗、暴力、恐怖的网络文化“亮剑”,敢于同扭曲主流价值观的言论争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培育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多元文化和谐共生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供清净的网络生态环境。

(三)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运行机制

1.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成实效。一方面,要把握话语时机,精准出击。网络话题更新快,突发性强,现实社会中任何一件公共事件都可能在网上快速发酵形成强大舆论。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具备网络事件紧急处理能力和快速反应联动公关能力,对网上突发事件应该第一时间发表“官方说明”,引导社会舆论,以免网民误听谣言造成对党和政府的不信任。另一方面,要进行话语的有效互动,加强沟通。“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7]。只有积极与网民交流互动,才能真切地了解他们的利益诉求,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从他们的内在需要和思想实际出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才能打动人,感染人。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方式。互联网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动、多样表达创设了条件,但话语主体对互联网传播规律的把握不够造成传播效果欠佳,所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方式是当务之急。一方面,应顺应话语传播图像化、影像化趋势,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行生动、形象的表达。网络时代,信息的海量化使得受众产生了对文本话语的视觉疲劳,再加上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受众很难耐心阅读长篇大论的文本信息,话语的图像化和影像化能够缓解受教育者的视觉疲劳,激发他们观看欲望。另一方面,开拓话语传播渠道。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衍生出了许多新的传播媒介,如新媒体、自媒体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该不失时机地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媒介。比如,当前“两微一端”在网民中使用范围很广,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借用其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其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动性。

3.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过程。充分利用互联网灵活、生动的话语表达方式能够有效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过程的“内化”问题,但互联网自身的虚拟性特征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理论到实践的“化人”过程。为了补齐互联网这一短板,需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线上”与“线下”并不是相互独立存在的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双方共生于二者之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要将二者有机融合。一方面,要在互联网触及不到的地方充分发挥“线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截至2018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57.7%[8],还有约一半公民未使用互联网,这一群体的基数也是非常庞大的,教育者应该格外重视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要将“线上”和“线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评估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挥着政治动员与劝服、政策宣传与教育、舆论形成与导向以及价值建构与引导的功能”[9]。互联网的虚拟性特征使得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果和实际功能难以全面评估,必须要结合受教育者在现实生活中流露出的观念倾向和发生的实际行为做出综合的判断。

猜你喜欢

话语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