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校育人优势的大学生精准资助研究

2018-03-07付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精准

付婕

(淮南师范学院,安徽淮南 232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打赢脱贫攻坚站,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作来抓。“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脱贫攻坚工程的重要战略部署,其中大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是国家扶贫工作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扶贫先扶智”,通过高校育人工作将精准资助与学生的成长成才结合,帮助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有志青年,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自开展以来一直追求的目标和行动指南。

1 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现状

1.1 资助对象认定缺乏科学性

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生力军的培养基地,高校肩负重任。经过多年的工作探索和实践,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数学校都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资助育人体系,但对如何准确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个源头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争议。今年陕西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大学生贫困认定的最新规定,其中指出:在外租房或经常进出营业性网吧者不得纳入贫困学生之列。该条例一经发布便引起了网友热议,“经常”、“偶尔”这种在评判标准上的主观表达让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力量。

如何能够精准资助贫困大学生,科学界定贫困标准,将资源提供给最需要的学生。事实上,国内很多高校走在了前列,他们借助“大数据”计算,通过分析学生在校内的消费数据,同时结合学生的勤工助学、社交特征、借阅兴趣、获奖学金情况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挖掘。

1.2 资助与育人工作融合度不高

在高校已建立的资助育人体系中,存在重资助、轻育人的现象,高校通过“奖、勤、助、贷、补、减”等多种方式对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给予全方位物质奖励,但在对学生提供精神供给的体系上并没有给出一套完整的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案,资助和育人工作起初只是被生硬的搬、拿、套在一起,进行物理整合。事实上,育人工作是解决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产生自卑、焦虑、恐惧、孤僻、自闭等心理、交际问题的有效手段。如何实现资助工作和育人工作的“化学融合”,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营造良好的学生成长成才校园环境,是推进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

2 精准资助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

2.1 建立完善的经济资助体系

首先,进一步完善科学认定贫困生的方法。这是高校开展精准资助的基础,这方面中国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院校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其次,在确定人员后,实施全方位的资助运行模式,采取“单项+普适”资助,保证资助范围全覆盖。在对贫困学生的资助过程中,除国家提供的优惠政策外,对贫困生中的特殊群体学校可制定单项资助,同时可主动衔接社会需求,吸纳社会捐助资金,建立多渠道的社会助学网络。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学校通过走基层、下乡村、进农户,充分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单项资助,学费减免;与当地医院建立应急救助基金,开辟救助绿色通道;积极挖掘校内资源,依托资源吸纳社会捐资助学,设立国立证券奖学金、中国建设银行助学金、“陶传辉”助学金等社会奖助学金十余项;开展“寒冬送温暖”慰问困难学生党员等资助活动。

2.2 完善精神资助育人体系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提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然而,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提是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品质,长期处于经济困扰的贫困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更易产生精神贫困,因此高校学生的资助工作不能仅停留在物质救助的基础上,围绕立德树人,要把学生是否有担当、能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衡量资助育人成果的标准,培养他们养成自强、自立、诚信、友善、感恩的优良品格。为此,高校可以突出思想引领,提升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2.3 做好典型学生示范引领教育

利用线上线下多形式宣传学生中涌现的国家奖助学金获得者、大学生自强之星、双优毕业生等各类先进典型,进行朋辈思想教育。编写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获奖学生风采录《你也可以和我一样》、《优秀毕业生风采录》,作为新生入学教育学习教材。创办微信公众号“求学问”,将优秀学生事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推送发布。举办优秀学生事迹宣传会,对贫困生开展感恩励志教育,发挥榜样引领作用,起到可学、可亲、可敬的示范作用。

2.4 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探索制定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划,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牵头多部门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创办《朗读价值》校园文化系列视频栏目。紧扣时代精神和教育目标,定期组织师生开展以“追寻红色足迹,寻找红色精神”为主题的井冈山、金寨等红色革命根据地之行,培养学生自强不息,顽强进取精神。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开拓社会责任教育实践项目和平台,设立“养成教育监督岗”、“勤工助学包干区”,平均每年有2500左右人次参与该系列活动。举办诚信感恩教育主题活动月,建立淮南市金融(诚信)教育示范基地,联合人民银行举办征信及诚信教育活动。

2.5 做实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队伍建设,做好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组织开展心理咨询案例研讨会、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加强业务技能,完善“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体系建设。设立心理健康微信公众号,全年推送信息条,畅通心理咨询渠道,以心理咨询为主,团体辅导为辅帮助贫困生解决心理困惑和问题。通过每年的“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组织发放心理健康宣传单、展播主题心理电影、开展心理危机干预主题讲座、校园心理情景剧比赛等活动。邀请校内外心理咨询师开展回访工作。与本市人民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应对患有精神疾病学生,每年邀请医院专家来校为心理危机重点干预学生开展会商会诊工作。

3 完善发展性、可持续资助育人体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提出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终变为现实”。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类,在满足了贫困生的生理、安全、社交需求后,学生渴望受到尊重和能够自我实现的需求也会凸显。高校要搭建多种平台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帮助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会感恩的有为之人。

3.1 强化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机制

积极探索学生自我管理服务新模式。组织开展“我和学校领导面对面”主题活动,在勤工助学的困难学生中选聘学生校长助理,充实学生工作助理队伍。利用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设立的值班岗和先锋岗,每天早中晚不间断值班,全天候服务广大同学,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为同学服务的意识。

3.2 做好困难学生就业、创业帮扶工作

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走出校门,通过自食其力最终脱贫。建立 “双困”毕业生数据库,为他们申请办理《就业创业证》。为部分低保毕业生、残疾毕业生申请办理省人社部门发放求职补贴。举办“直通职场”校园模拟面试大赛、“能者为师”模拟教师大赛、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职场体验,打造品牌化、届次化就业创业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的指导服务体系,遴选就业、创业、学业和职业学生典型,编写《大学生职业生涯故事叙说》文稿,开展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工作,编写《淮南师范学院百家用人单位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录》,打通毕业“最后一公里”。

3.3 建立精准扶贫“炎刘模式”推进人才培养

喝水不忘挖井人,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实现自我成才。在国家扶贫战略的大方针下,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组织师范专业学生,尤其是接受过国家、社会和学校资助的贫困生主动服务国家扶贫战略,在艰苦环境中大胆实践探索,以“融入学校、投入教学、深入农村”的顶岗支教行动,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炎刘模式”。2015年以来,学校派出共计304名学生,在寿县炎刘镇、阜阳颍泉区宁老庄镇和凤台县等60余所基层中小学开展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工作,不仅改变了当地农村学校教师短缺、教育水平低的问题,还优化了农村学校师资结构、促进当地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更使得参与顶岗支教学生在提高自身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得以锻炼成长。

总的来说,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在学生资助方面成效显著,2017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了《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报告中学生资助获大学生最高满意度。今年3月,财政部、教育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通知》,我国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趋于完善。高校要抓住这个契机进一步健全“物质、精神、发展”三位一体的精准资助育人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结合高校自身特色,走出一条合情合理、全面可持续的精准资助之路。

[1]高靓.“十三五”期间实现“精准资助”—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就学生资助工作答记者问[N].中国教育报,2013-03-12.

[2]朱莉,王群,宋伟.高校大学生精准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6(4):91-94.

[3]曹国永.把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更加有机结合起来[J].中国高等教育,2016(9):18-20.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精准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