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力的影响研究

2018-03-07赵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智力因素因素大学生

赵明

(河北地质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31)

2017年12月,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林蕙青在会议中强调,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较2017年又提高一层次,达到820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部分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大打折扣,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中日显重要。

1 非智力因素内涵及研究现状

非智力因素起源于美国,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里克山大在其《智力:具体与抽象》一文中首次提出,而后经过多名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与完善,于70年代末被国际心理学界普遍接受。非智力因素引入我国学者视野,经历了最初北京师范大学朱智贤教授在《人格因素与智力发展》一文中概念的提出,而后经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中对非智力因素进行解读,才将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及其相关内容引入我国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视域。虽然,非智力因素的研究逐步受到重视,但是对于非智力因素的定义却广而不同,尚无定论。《辞海》中对其的解释是非智力因素是除智力因素以外其它全部心理因素的总称。人们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习惯将与智力因素相关联,但同时又不属于智力因素的理论范畴列为非智力因素的研究范围,比如情感、意志力、性格、欲望等等。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非智力因素的研究,但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重“智力”、轻“非智力”,所以,较多的学者依然是将非智力因素的成果服务于智力因素的培养。

2 大学生就业力不足的表现

大学生就业能力,简称大学生就业力,是指大学生在毕业时通过自己在校期间对专业知识和通用知识的学习,以及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习得的能够满足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满足用人单位岗位需要的本领。大学生就业力不仅仅是指理论研究或是组织沟通等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统合,是学生职业素养的一种体现。结合当前学生求职情况调查,大学生就业能力欠缺有以下几方面体现。

2.1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专业知识发展有瓶颈

受中国传统教育影响,一部分大学生参加高考以前,误认为进入大学就好比进入了象牙塔,十年寒窗之后可以暂时摆脱熬灯夜战的奋斗状态。进入大学后,学习习惯、生活环境和管理方式都发生了较大改变,一方面急于放松高中学习的紧张心情,希望通过大学生活,弥补高中的遗憾;另一方面在心理上容易产生懒惰的想法,认为大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可以推迟到后期完成。然而,大学生习惯的改变和心理的放松,产生的结果是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面拓宽受限,专业知识发展遇到瓶颈,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能匹配。

2.2 通用能力培养不到位

在高校中,每到迎新季,我们既可以看到很多社团干部在广泛组织社团活动,丰富了大学文化,又可以看到很多新生疲于报名应聘,辗转于多个社团之间。一些大学生对通用能力的认识与基础知识正好相反,他们认为到了大学,理应是彩虹式的发展自己认为的“课外能力”,通过参加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参加沟通培训、拓展训练等辅导,以期得到个人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这一思想核心没有问题,然而大部分学生没有领会活动的真正含义,将能力培养的“质”与媒介平台的“量”形成了必然联系,过多的活动体验占据了大学生个人时间,缺乏对成长的思考,能力培养没有“合适到位”。

2.3 自我管理能力发展不均衡

大学课程与高中课程的异同除了内容上明显区别,在形式上更加体现出专业性。部分学生容易看到显性的知识,却往往忽略隐性素质的培养。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时,更看重考察大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例如诚信、创新、耐性、敬业等等。然而这部分职业素养并非一蹴而就,或是经过特定的课程能够进行培养,而是需要学生从心而发,通过反复的自我对抗,在长时间的个人思维习惯、行为习惯中初步养成。这部分能力无法用数字进行量化,相对而言,学生能关注到专业知识的分数,能关注到组织活动的能力要求,却无法科学理性的进行自我认知,实现自我突破。

3 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策

3.1 正确认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发展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尽管我国多年来在素质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受国内人口资源和地域资源发展的不匹配,教育资源成为发展不平衡背景下相对稀缺的资源。人们依然狭隘的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含义,依然存在“一考定终身”的思维意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人们过度理解智力因素在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重要价值,过分重视“求学阶段”中的分数地位,忽略“就业阶段”的再教育对个人的重要作用。人们应转变观念,与社会发展和需求保持一致,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个体的发展,用全面的思维对待个体的成长,引导大学生主观上认可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意义,积极发挥非智力因素对在校学生的可塑性,深入挖掘非智力因素对提高学生就业力的功能性。

3.2 发挥好第一课堂基础作用,丰富第二课堂载体建设

第一课堂是智力因素培养的主阵地,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外延和拓展。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不是要弱化大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两者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辩证发展的关系。大学生理应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将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在保障第一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利用好第二课堂的平台机会,科学系统的谋划自己的非智力因素,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挑重点,偏科发展。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特点的提高,不但可以作用于第一课堂,增强理论学习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深远的影响个人生涯发展。

3.3 注重隐性教育的开展,搭建多元化培养体系

大学生的性格、意志、诚信等非智力因素,并不能通过正面的、强压式或填充式的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施教。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需要大学生自我觉察、自我唤醒和自我完善。这些特质需要学校通过“硬文化”与“软文化”的交叉补充进行感染,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的“细无声”进行影响,通过学生群体的朋辈行为的潜移默化进行养成。因此,通过间接的、婉转的、迂回的隐性的教育方式,进行多元化目标培养,更容易唤醒大学生对自我发展不足的觉知,促进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非智力因素的再认识并非是阶段发展的需要,而是人的全面发展思维下一种理性选择。在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势中,应协同提高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环境,匹配好各方面的资源,调动学生本身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大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发展。

[1]杨艳花.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提高大学生就业力[J].沧州师范专业学校学报,2010(6):60-61.

[2]董玉刚.培育非智力因素对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影响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7):143-146.

[3]王平.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策略[J].江苏高教,2014(9):108-111.

[4]沈逸君,王芳.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非智力因素策略[J].江苏高教,2015(1):108-110.

猜你喜欢

智力因素因素大学生
解石三大因素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素质护理人才培养中的体育策略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浅析大学体操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物理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