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司马迁与徐霞客旅游特色及启示

2018-03-07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徐霞客司马迁旅游

戈 春 源

(苏州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司马迁,西汉中期生于黄河边上的龙门(今陕西韩城),早年在山南耕牧习文,二十岁开始旅游,南游长江、淮水流域,上会稽,探禹穴(在今绍兴),途中经过姑苏山,瞭望太湖;再西至庐山、九疑(今宁远县南),航行湘水,沅水之上;北面至汶水与泗水,在齐鲁之都讲学;在邹(今山东邹县)峄(今山东枣庄),因这里离孔子家乡曲阜较近,故行乡射之礼。游鄱(今邹县南)、薛、彭城(今徐州),似遇到什么困厄,经克服后,过梁(今河南)、楚(今两湖与河南地)再回到家乡。[1]3293以后,司马迁任郎中,奉使西南,到巴(今重庆市一带)、蜀(成都及附近),参观岷山与离堆,达邛(今四川西昌)、笮(今四川汉源)、昆明,到过夜郎。他在《五帝本纪》,又言自己西至空桐(今甘肃平凉西),北过涿鹿(在今河北北部)。据《河渠书》,他径直“至于朔方”,行观蒙恬为秦所筑的长城亭障。后又赶上封禅典礼,到了泰山、琅邪。在元封二年(前109)侍从皇帝负薪塞宣房(瓠子)。在单独游历或从皇帝巡视中,给他深刻印象的有吴、会稽、淮阴、丰、沛、薛等地。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所未至者仅河西、岭南诸郡。

一千七百多年后,生长于长江下游的大旅行家徐霞客继承司马迁等人的传统,游遍祖国各地。早在万历三十五年(1607),徐霞客21岁时即游太湖西山林屋洞。万历三十七年(1609)游山东,登泰山,入北京。以后又游天台、雁荡山、南京、黄山、武夷山、宜兴善卷、张公二洞,上庐山,再游黄山。泰昌元年(1620)游仙游的九鲤湖(在今福建东)。[2]33天启三年(1623)游河南嵩山、陕西华山与湖北太和山(即武当山)。崇祯元年(1628),再次游闽,南至广东罗浮。次年,再游京师至盘山(在今蓟县),崇祯三年至五年再游福建,天台、雁宕。崇祯六年(1633)游山西五台山、北直隶恒山,三游闽漳。他最后一次,也是地域最大的旅游,是西南之游,从崇祯九年(1637)开始,由江阴始发,经苏州、松江,越省界游浙、赣、湘、桂、黔、滇,至崇祯十三年(1641),才由云南东归。

两人都是伟大的旅行家,所游之地有多处相重。他们的旅游,有共同的特点。

一、重视边疆动态和政治形势

司马迁主张对匈奴用兵,维护国家的统一。他到北方观察了秦汉以来的军事工程,对那些保卫国土,抗击外族入侵的人物如卫青、霍去病、李广等作了高度的评价。同样,《史记》反映国内中央皇朝同诸侯王之间、各封建割据政权之间的矛盾,而维护中央的权威。他到过刘邦的老根据地丰沛一带,访问遗老,瞻仰萧何、曹参、樊哙、滕公的坟墓,思念建国之难,缅怀先人业绩而维系汉朝王脉。

徐霞客对于开疆卫边而建功立业的各族人物十分尊重,忠实地记录了他们的足迹。首先是东汉马援,他以伏波将军的名义,平定了交趾的叛乱,后以八十余岁高龄投入平息五溪蛮上层分子叛乱的战斗,卒于军中。马援在边疆各族人民中有崇高威望。徐霞客在广西大容、乌蛮滩、云南泸西旅游时,记述了伏波将军庙的庄肃盛容。被他称颂的,还有西晋南蛮校尉李毅父女,李毅讨平叛酋58部,其女李秀在李雄之乱时,保障了一城的安全。当地各族人民为纪念李毅的功绩而立庙。其他如宋时抵御农智高叛军的陈崇仪,明时平奢酋之难的段文选,为保卫边疆城市而尽力的张继孟等,对他们的祠庙与遗迹,在他的《游记》中都作了描述,表达了崇敬之情。徐霞客高度赞扬了汉族人民与少数民族结成的共同反侵略的友谊。因广西永顺司在嘉靖年间(1522—1566)曾“调二土司兵至吾乡剿倭”[2]562,而使徐霞客到这里感到十分亲切,在《日记》中作了补述。徐霞客与司马迁一样,记述了开疆卫国的英雄人物,透露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关注民生发展

司马迁十分注重经济的基础作用,记叙了各地出产与矿业、手工业特色。他说,太行山以西富有木材、竹子、野麻,还有玉石等。太行山以东,多产鱼盐、漆器、丝麻、皮革。江南即多出楠木、梓树、金锡、丹沙、玳瑁、珠玑等。在龙门、碣石以北多产马、牛、羊、筋角、裘衣等。特别指出江南出产稻米与鱼类,有“饭稻羹鱼”之俗[1]3270,并多产盐、铜。巴蜀(今重庆、四川)土地多产染色植物、生姜、丹沙、石头以及铜、铁、竹木之器。燕地有鱼盐枣栗之饶。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司马迁高度赞扬了运用经济规律,因地制宜而发财致富的古今工商业者。远而有在齐国发展纺织工业,而“冠带衣履天下”的太公望,设管理钱币九府的管仲,有鬻财于曹鲁之间的子赣,善于掌握商情,及时供给的白圭,有“尽地力之教”的李克,有贩盐而起的倚顿,“以铁冶成业”的郭纵。近至秦代,有以畜牧换取“奇缯物”,从事与戎王贸易的乌氏倮,有开发“丹穴”而发财的巴寡妇清,有以冶铸起家的卓氏、孔氏、程郑、曹邴氏,有以贩卖致富的周人师史、宣曲伍氏。甚至一些低微职业如贩脂的雍伯,卖浆的张氏,磨刀的郅氏,制胃脯的浊氏,都一一记下。司马迁的旅游,把与民生考察结合起来。

同样,徐霞客在旅游中特别关心民众生业状况,把它作为考察的重要内容。在他笔下记录了各地出产,除一般的棉麻与粮食作物之外,有矿产品,金华北山与衡山岭西,由于产石灰石,所以坞中居民多从事烧石业。恒山产煤“不深凿即可得”。由于衡北诸山都出煤炭,因此此攸(在今湖南省东部)人用煤不用柴,乡人争输(煤)入市,不绝于路。徐霞客在棋盘山还看到大理石的开采与加工。浙江临安楮坞村多产楮树,用以造纸,因而“家家以楮为业”[2]100。江西渔洞地区与麻姑坛一带,富有造纸原料,河涧水质良好,故而造纸业特别发达。以农业生产而言,除了蔬菜的种植以外,还提到各地的特色产品。湖南衡山县处于湘江上游,每年二三月大鱼溯江而上,到此产子。“土人俱于城东江岸,以布兜围其沫,养为鱼苗,以大艑贩至各省,皆其地所产也。”[2]199说明各地因自然地理环境不同而确定不同的生产项目,形成地方性职业特点。他们对今天经济配置与开发都有良好启发作用。

三、关注风俗习尚

司马迁不仅是史学家,也是古代著名的风俗学家。他善于在旅行中挖掘各地特色性的风俗要素。司马迁认为,各地风俗与气候、地形、出产有关。由于关中地区,属盆形平原,土地肥沃,历来是建都之地,人口相对集中,且又南通蜀地,西通陇上,因此这里的人们重视农业与商业。河内等地,因地方狭小,人口众多又是诸侯聚集的地方,因而它的风俗是“纤俭习事”,做事节俭而细腻。燕赵之地,尤其是中山一带,地薄人众,民俗儇急,仰机利而食,多慷慨悲歌之士,而相聚游戏,具奢靡之风。齐地靠近海边,颇有桑麻之业,没有林泽富饶的出产,地小人众,他们擅长纺织,冠带衣履天下,因而那里的居民节俭而显得吝啬,畏罪远邪,而“好贾趋利”。郑卫北接燕赵,东邻齐鲁,其风俗兼具两者的特点,“微重而矜节”,“好气任侠”。梁宋一带与郑卫接近,“其俗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好稼穑”[1]3266,喜农业生产,能过节俭生活,穿粗衣吃粗粮,善于储蓄。不同地区的不同风俗,由于地域物产种类及多寡所形成,也与生存状态、文化传承有关。中国北方地区,由于受到匈奴的侵扰,因而雕捍少虑,慓悍任侠,具有勇武之风。但随人口的转移,亦有风俗转移的情况,如濮上之邑徙野王,使野王也沾卫、郑之风。

徐霞客与司马迁一样,在旅游中特别关注各地风俗的不同,挖掘其根源所在。在生产方面,由于南方多产竹木,且南方妇女身材矮小,因此工具大部由竹木做成,小巧玲珑,便于操作。由于云南丽江地区,地广人稀,便实行种禾、种菜与休耕的三年轮作制度。这对于提高土壤肥力、防止虫害、清除杂草均有一定作用。徐霞客反映了云南一些特殊的祈雨风俗,是禁止屠杀牲口,把街子(集市)移往他处,这是禁止虐杀生灵,贬抑商业活动来求得上天施雨。这一风俗反映中国古代普天济生与重农抑商的实质。在清明祭烧中,云南鹤庆一带不携现成食品,而带上禽畜(如猪、鸡),在坟前“吊杀之”,当场烹调以祭,这是古代野外狩猎后就地烧食的遗风。在节日活动中,有社日灸树与除夕朝山的活动,这是树神与山神崇拜的表现,特别是后者,表示对神山的敬意,向它祈求来年生活的幸福,这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不可多得的史料。

徐霞客还以特有精细的眼光,把各地衣食住行的不同,形之于笔端。根据南方的气候,多“囚发赤身”者,脚穿木屐草鞋,头戴藤帽。荤腥食品有西南的特产黄鼠、柿狐、竹豚、柔猪、竹鱼等,素味有葵蕨、枸杞、黄连头、薰笋干、竹果等。特色食品有酥饼油线、发糖。发糖是用细于头发的白糖作丝,“千条万缕,合糅为一,以细面拌之,合而不腻”[2]875。西南地区,经济落后多住茅舍,连向武城的官舍亦为茅盖。农村茅屋多半是以巨竹为骨架,搭成竹楼,底层养猪、牛等牲畜,卧室兼住房放在上层。由于潮湿,屋中多置火塘,作为煮饭烤火之用。西南地区,还运用一些交通工具,如用象来运物载人,用铁索连接两岸,反映了这一带交通的特殊性。徐霞客还记述了边人迷信风水,虔诚祭祖等风俗,介绍其“禳灾避痘”之法,每逢天花的灾年,一些健康的人都要躲到深山穷谷中,不使人知,以避遭灾。一些传染上痘疫的,便强制迁到特定地区,并断绝往来。在当时条件下,防病只能采取隔离预防的办法。徐霞客还记述了各地的娱乐风俗,由于西南多产铜,多铜钟、铜鼓之乐。边人率真,情爱直白,有谈情笑谑的对歌活动,与大理蝶游。徐霞客描绘当时风俗画卷,极为丰富多彩。从生产到生活、娱乐,无不涉及。从中可以看到各地风俗的特点与分布,社会文化的沉淀与发展,对我们今天的旅游开发具有启示作用。

司马迁与徐霞客在旅游中,关心各地国计民生、风俗习惯,重视历史、地理的记述。司马迁著有《河渠书》等地理专著,所涉地理范围西至中亚,北至大漠,南至越南,范围特广。《史记》中,并多有各地所产马牛猪羊、稻粟竹木、铜铁矿产的记载,可以构成一幅全国性经济分布图。但是它的重点,在于“史”的记叙,涉及社会各阶层的典型人物,特别重视一些帝王大臣的踪迹。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过吴,观春申君故城,发出“宫室盛矣哉”的感叹;到淮阴,观给予饥饿中韩信以饭的漂母之冢。司马迁善于在旅游中发掘人文要素,做到文旅或史地的结合。

徐霞客在《游记》中,也记叙了人的活动。如少数民族“普名胜之乱”的前因后果,“安南莫彝”入侵的手法、手段,“建文遗迹”的寻访与考查。湘江遇盗,徐霞客更具体、生动地记载了前后经过,完全可以作为明末的当代史来读。但整个《游记》重点在于地形地物与溶洞的考察。他注意山川形态,生动地描绘了地形地貌,分析了生物与地形、气候的关系。他历险克难,对喀斯特地貌中岩溶过程与流水侵蚀作用,都有深入研究。徐霞客不愧为“洞穴学”之祖。徐霞客的旅行,偏重于“地”的考察,但不忘人与环境的关系,反映了社会历史的真相。历史与地理是研究人类社会进程的双轨,本来就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司马迁、徐霞客旅游特点,给我们以一些启示。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中,要特别注意人地相关性,科教怡情性的结合。

第一,开辟与人文有关特色线路。如特殊风情游,以便了解当地风俗人情;人物专线游,以便访祖寻根,发扬其光辉业绩。其他如体育游、礼仪游等,以便增强兴味。

第二,扩大旅游范围。司马迁、徐霞客在当时条件下,几乎跑遍全国,已尽最大努力。在建设人类共同家园之际,我们必须放眼世界,扩大旅游领域,开辟如南北极游、太空游等品种,丰富人类生活。

第三,发挥旅游教育功能。旅游除愉悦性情、促进身心健康作用外,还有教育功能。司马迁、徐霞客旅游中在古代水平上提出了一些科学性问题,并试着解答。他俩把旅游与科学考察结合起来。我们可针对青少年的求知欲望,与夏令营、冬令营相结合,开展知识性科学旅行。如科学游、某种知识游、特殊工艺之乡游、博物馆游、名校游,乃至溶洞游等,以便学习科学知识,增进科研兴趣,培养工艺趣味,使我们的旅游更上一层台阶。

[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徐霞客司马迁旅游
徐霞客在这棵树下说再见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徐霞客访谈录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旅游
徐霞客志在四方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司马迁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