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最伟大的人文考察旅行家

2018-03-07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太史公汉武帝司马迁

张 大 可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北京 100081)

在中国古代史上,各自从不同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旅行家有四位。第一个是西汉凿空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外交旅行家张骞。第二个就是与张骞稍晚的司马迁,他是总结人类历史发展进行人文考察的旅行家。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在公元前138 年,司马迁二十壮游在公元前126年,只晚了13年。张骞与司马迁是同时代的双璧。第三个是唐代沟通中西文化交流、传播宗教文化的唐玄奘。第四个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本文对司马迁在《史记》中留下的人文考察旅行资料进行梳理与研讨。以往学术界对司马迁的研究,在这一方面基本是一个空白。 本文以下将从司马迁留下的人文考察资料、行踪范围及时间,考察内容、考察成就等四个方面予以梳理和研讨,与同道分享。

一、司马迁留在《史记》中的人文考察资料

研讨司马迁的游历与人文考察,必然要涉及他的生卒年。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 年,一生与汉武帝相终始,卒于昭帝之初始元元年,公元前86 年,享年60岁(依王国维说)。司马迁一生的游历分为三个阶段,有三种形式。《太史公自序》做了极其生动的记载: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是岁始建汉家之封。

这段话是司马迁回顾他青少年成长的足迹,也是怀念他父亲对他特殊的培养。司马迁是司马谈的独生子。司马谈为了培养司马迁为修史接班人, 没有将年幼的司马迁带在身边, 留在京师染习仕途经济,而是留在出生地乡间,在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培养司马迁自幼热爱山川,健身强体,成年后走入社会有一个高起点。司马迁年二十,奉父命到广阔天地的全国范围去旅游,目的明确,“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主动地进行人文考察,搜求史料。司马迁足迹踏遍大江南北,淮河两岸,所以史称“二十而南游江淮”。这是司马迁第一阶段的旅游,因时年二十,所以学术界称其为“二十壮游”,王国维又称之为“宦学之游”,意谓为了仕宦前途而游历学习。其方式是主动的,自由自在。二是扈从汉武帝之游,陪伴皇帝巡视山川, 此为职务伴游。“于是迁仕为郎中”,从此开始了扈从之游, 伴随汉武帝终身。三是奉使西征,征略西南夷。此游公务在身的司马迁为钦差大臣,独当方面,监军平定西南夷,并设郡置吏,建立地方政权,设置了六个新郡。本节梳理留在《史记》中的旅游资料,这是研讨的基础。

司马迁极为重视他的旅游感悟和收获,特别择要记录在“太史公曰”中。《史记》开篇 《五帝本纪》和殿卷《太史公自序》都郑重其事地留下纪录。下面按《史记》篇目顺序梳理如下。

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

(《五帝本纪》)

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邑,所谓“周公葬于毕”,毕在镐东南杜中。

(《周本纪》)

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入寿宫侍祠神语,究观方士祠官之意,于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于鬼神者,具见其表里。

(《封禅书》)

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红,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窥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

(《河渠书》)

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

(《齐太公世家》)

吾闻冯王孙曰:“赵王迁,其母倡也,嬖于悼襄王。”

(《赵世家》)

吾适故大梁之墟,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沟而灌大梁,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

(《魏世家》)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祇迴留之不能去云。

(《孔子世家》)

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伯夷列传》)

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 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孟尝君列传》)

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

(《魏公子列传》)

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官盛矣哉!

(《春申君列传》)

余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屈原贾生列传》)

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 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

(《刺客列传》)

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百姓力矣。

(《蒙恬列传》)

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会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淮阴侯列传》)

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余与他广通,为言高祖功臣之兴时若此云。

(《樊郦滕灌列传》)

世之传郦生书,多曰汉王已拔三秦,东击项籍而引军于巩洛之间,郦生被儒衣往说汉王。乃非也。自沛公未入关,与项羽别而至高阳,得郦生兄弟。余读陆生《新语》书十二篇,固当世之辩士。至平原君子与余善,是以得具论之。

(《郦生陆贾列传》)

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遂字王孙,亦奇士,与余善。

(《张释之冯唐列传》)

孔子称曰“居是国必闻其政”,田叔之谓乎!义不忘贤,明主之美以救过。仁与余善,余故并论之。

(《田叔列传》)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李将军列传》)

余至江南,观其行事,问其长老,云龟千岁乃游莲叶之上,蓍百茎共一根。

(《龟策列传》)

以上资料摘自《史记》22篇,加前文所引《太史公自序》共23篇传记。当然这并不是全部,没有说明的还有许多。23篇中,17篇讲游历,6篇讲交友。交友,乃是间接讲游历。交友或在旅行中,或在京师,其主题是一个,即“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司马迁将三个阶段的三种游历交融在一起记述,旨在突出“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这一共同主题。换句话说,司马迁扈从之游与奉使之游,均不忘为了述史而搜求史料的目的。开篇《五帝本纪》“太史公曰”即已揭明其旨。其言曰:“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三者皆指扈从之游;“南浮江淮矣”为“二十壮游”,其范围是全国东南西北,东至大海,西到空同,北达涿鹿,南至江淮。司马迁在全国范围,接触各地不同的族群民众,风俗习惯都不同,但一致称颂黄帝。司马迁在数十年的游历考察中,从全国各地长老的叙述中,形成了黄帝是人文始祖的理念,写在《史记》开篇,非同凡响。这只是一个示例。司马迁人文考察的内容和成就,本文在第三、第四部分详说。

二、 司马迁人文考察的范围及其时间

本题按司马迁一生三个阶段,三种旅行方式,分三个细目来说。

(一)二十壮游

按前引《太史公自序》的记述,司马迁二十壮游,时间在元朔三年(前126), 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南下襄樊至江陵。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至九疑。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汨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历长江,顺流东下。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辗转至钱塘。上会稽,探禹穴。还吴,游观春申君宫室。上姑苏,望五湖之后,北上渡江,过淮阴,至临淄、曲阜,考察了齐鲁地区的文化,观孔子遗风。然后沿着秦汉之际风起云涌的历史人物的故乡,楚汉相争的战场,经彭城,历沛、丰、砀、睢阳至梁(今开封),回到长安。

依上所述,司马迁二十壮游历经今陕、鄂、湘、赣、苏、浙、鲁、豫等省、市,行程数万里,历时当有数年之久。主张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35年说的学者,有人认为是一年间之事,以赵光贤为代表[1];主张司马迁生于前145年说的学者郑鹤声估计历时五年[2];韩兆琦先生主张有八九年之久[3]。多数学者认为历时二三年。由于行踪范围太广,二十壮游或许是多次游历的概括,历时五年乃至八九年,也在情理之中。按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35 年说,二十壮游与奉使西征之间只有四年间隔,所以二十壮游时长不得超过四年,故此说的主要学者认为壮游是一年之事。作为一次旅游,历时二三年已够长久,所以此说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赞同。以三年计,司马迁壮游返京在元朔五年、六年之间(前124、前123之间)。

(二)扈从之游

扈从之游始于“仕为郎中”。依施丁的考证,元狩五年,公元前118 年,司马迁28岁仕为郎中。[4]汉武帝巡幸,据《汉书·武帝纪》载,汉武帝极为频繁地巡幸四方。离京师近距离的巡幸是西幸雍,祠五畤,东幸河东祠后土,不在本文讨论中。本文只讨论汉武帝远离京师的巡幸。[5]汉武帝在位54 年,前半程27 年忙于征匈奴,只作近距离的巡幸。后半程27 年,即从元鼎四年(前113)至后元元年(前88),其间26 年,汉武帝远离京师的巡幸达22次之多,差不多年年都巡幸。此时漠南已无匈奴王庭,全国安定,汉武帝大规模巡幸四方,重点在北方,东临大海,封禅泰山。巡幸北方,总计10次,2次北出长城,威震匈奴,强固边防。东临大海6次,冀遇仙人,求长生不老;登封泰山7次,向上天祈福,称成功。汉武帝远离京师巡幸始于元鼎四年,公元前113 年,已是司马迁任职郎中的第六年。从元鼎四年到司马迁写《报任安书》的太始四年,公元前93 年,其间21 年,汉武帝巡幸四方19次,司马迁扈从18次。太始之后的征和、后元年间的三次巡幸,司马迁亦当扈从。司马迁唯一的一次没有扈从,是元封元年冬十月汉武帝北出长城示威匈奴,正值司马迁奉使西征。司马迁扈从武帝,在前7次中,直接可以考见的就有5次。

其一,元鼎五年(前112)冬十月,汉武帝第二次远离京师巡幸,“行幸雍,祠五畤,遂踰陇,登空桐,西临祖厉河而还”。《五帝本纪》“太史公曰”:“余尝西至空桐。”王国维曰:“公西至空同,当是是年十月扈从时事。”汉武帝元鼎四年第一次远离京师巡幸,司马迁没有理由不扈从。

其二,元鼎六年冬十月,汉武帝第三次远离京师巡幸,东巡幸缑氏,春正月,“至汲中乡,得吕嘉首,以为获嘉县”。而征讨南越的巴蜀之兵受阻于在今贵州西境的苴兰。于是汉武帝诏令巴蜀之兵征讨西南夷,而奉诏的钦差大臣正是扈从武帝的司马迁。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两次远离京师巡幸,第一次在冬十月,是汉武帝第四次远离京师巡幸,亲率十八万骑北出长城至朔方,临北河,登单于台,向匈奴示威,前文已述,此次巡幸正值司马迁奉使西征,没有扈从,这是唯一的一次例外。

其三,汉武帝元封元年第二次巡幸在春正月,紧接第一次马不停蹄东巡上泰山封禅,这是汉武帝第五次远离京师巡幸。因为封禅泰山,司马迁要“还报命”,报告上天称成功。四月,司马迁在河洛见到生命垂危的父亲,受父遗命后赶往泰山。封禅后,司马迁扈从武帝东临大海,至碣石,自辽西历北边九原,归于甘泉。“太史公曰”:“北过逐鹿,东渐于海”,当指此,也指扈从武帝的多次临海。

其四,元封二年(前109)春正月,汉武帝第六次远离京师巡幸,第二次东巡上泰山,祭祀祈福,四月还至瓠子黄河缺口,汉武帝亲率百官负薪塞河,司马迁参与了这一盛事,目睹了数十万军民治理黄河水患的伟大斗争,感奋异常而作《河渠书》。

其五,元封四年(前107)冬十月,汉武帝第七次远离京师巡幸,先至雍,祠五畤,然后从回中道,北出萧关,打猎于新秦中,自代而还。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当指此。汉武帝前七次巡幸,司马迁除奉使西征这一特殊使命未扈从外,次次扈从。这之后,无特殊情况,仍当次次扈从。太始四年,汉武帝第十九次远离京师巡幸泰山,司马迁扈从,载于《报任安书》。

汉武帝巡幸历时最久、行程最长的一次,是元封五年(前106)冬,汉武帝第八次巡幸,先是南巡至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盛唐,山名,据《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在江西寿州盛唐县西45里,在今安徽怀宁县城内。然后折北巡幸长江,从寻阳(县名,在今湖北广济东北)往东,“舳舻千里”,北至琅邪,并海,还至泰山,增封,夏四月,还幸甘泉。这一次汉武帝巡幸,环绕大江南北,所过礼祠名山大川,历时七个月。限于篇幅,不再逐次评述扈从之游。

司马迁一生与汉武帝相终始,可以说仕为郎中后,一生伴随汉武帝。汉武帝雄才大略, 创造了许多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司马迁满腹经纶,用如椽大笔,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这个大时代。汉武帝四出巡行郡县,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司马迁扈从,也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增添了河北、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域。司马迁从“仕为郎中”的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到汉武帝最后一次巡幸的后元元年,公元前87 年,扈从武帝之游31 年,其中从元鼎四年起的扈从武帝远离京师之游前后总计为26 年21 次。

(三)奉使西征

《太史公自序》云:“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6]3293一个“征” 字,一个“略”字,表明了司马迁的身份是特命的钦差大臣,以郎中将的职衔去监军,命巴蜀之军征讨西南夷,司马迁去传达军令并设郡置吏。司马迁此次奉使是朝廷重大事件,史家特别记载。《汉书·东方朔传》说:“武帝既招英俊,程其器能,用之如不及。时方外事胡越,内兴制度,国家多事,自公孙弘以下至司马迁皆奉使方外。”[5]2863

建元六年(前135)唐蒙首开西南夷置犍为郡,以郎中将的职衔行事,司马迁亦当如是。司马迁出发时间和地点,前文已指出,是在元鼎六年(前111)春正月,出发地点在今河南获嘉县,在扈从汉武帝的巡幸途中。目的地是汉军受阻的苴兰国,在今贵州西境。传达军令的司马迁快马加鞭走直线,当从获嘉经洛阳,返长安,南下汉中至巴郡,溯长江经犍为到达苴兰境内的汉军,用时约两个月。汉军平定西南夷,设置牂柯、越嶲、益州、沈犂、汶山、武都,连同原先设置的犍为郡,共7个郡。司马迁“还报命”,在元封元年四月赶到河洛,受父遗命后上泰山参加封禅典礼,向天报告称成功。司马迁从武都出发“还报命”至泰山,亦当是风驰电掣,用时两个月。汉时从昆明到长安,正常行程3个月,司马迁来回特殊使命,四个月足够。元鼎六年春正月到元封元年夏四月,共16个月,减去行程4个月,司马迁在西南夷地区生活和活动了整12个月,也就是一年时间,司马迁有足够的时间作调查研究,了解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对创立民族史传意义极为重大。司马迁此行所历地域,当今豫、陕、川、甘、云、贵六大省区,行程万余里,置郡设吏,立功边陲,可以说是司马迁人生旅程的一大亮点。

三、司马迁人文考察的主旨和内容

司马迁二十壮游,目的明确,“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到全国范围各地去调查、访问,记录民间的口传历史,观览历史遗迹、文物,搜求史料。后来的扈从之游与奉使之游,在完成公务之余,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也都用于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这一主旨上。那么司马迁毕其一生是怎样进行文史考察的,也就是考察了哪些内容呢?举其大端,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游历访问,实地调查

司马迁二十壮游,实质进入了修史的见习期,是司马谈的助手。二十壮游,就是司马迁奉父命周行天下,搜求史料为目的,所以像“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窥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6]1415,这样大范围的考察,必在二十壮游之时。像考察春申君宫室,寻访屈原放逐的遗迹,了解韩信少时落魄和葬母的故事,亦当是二十壮游之事。至于听冯王孙讲赵国故事;听樊他广述说鸿门宴以及汉高祖、荆轲、曹参、夏侯婴等起义丰沛的故事;听平原君子详说郦食其、郦商兄弟追随汉高祖的故事;特别是调查荆轲刺秦王,访问公孙季功、董生,使司马迁得到许多“异哉所闻”的真实口传历史。司马迁认为特别珍贵,来之不易,所以郑重其事写入“太史公曰”。冯王孙、樊他广、平原君子、公孙季功、董生,与生于公元前145年的司马迁年差45岁到55岁之间,一个20岁的青年去访问65至75岁之间的长者那是可以相及的。如果晚生十年的司马迁,有的就不能相及了。于是有人认为,见公孙季功、董生等人的是司马谈,不是司马迁,“太史公曰”云云乃是司马迁转述的父谈语。司马谈只在京师做官,他没有个人旅行的机会,综观“太史公曰”记录的考察资料,明显交代是从交游中得来,因此是司马迁本人的记述,转述父谈语之说不成立。

司马迁游历访问,实地调查,搜集了有关上古历史的传说,记述了人文始祖黄帝,树立了大一统历史观的标杆。考察了西周建国定都镐京,营建陪都洛邑的情况,纠正了学者所传之误。至于调查战国故事、汉初故事、古战场形势、个人遗事,至为详悉。司马迁十分重视普通老百姓的口碑、传颂,并在《史记》中留下了记载。如适大梁之墟,求问夷门及秦灭魏,“墟中人曰”云云;载樗里子事迹,“秦人称其智”云云;至淮阴,“淮阴人为余言”云云,此类例证,不胜枚举。这说明司马迁的调查,深入到社会下层,有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例如他在齐鲁考察, 就曾“厄困鄱、薛、彭城”,但终于了解到薛地风俗,“其闾里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司马迁问其故,乡人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

(二)取资金石、文物、图像及建筑

《秦始皇本纪》载录了《泰山石刻》《琅邪石刻》《之罘石刻》。《孔子世家》“太史公曰”,司马迁适鲁观孔子庙堂车服礼器。《留侯世家》“太史公曰”,司马迁考察留侯张良画像。《春申君列传》“太史公曰”,司马迁观春申君故城宫室。《蒙恬列传》“太史公曰”,司马迁观蒙恬所筑长城、亭障、直道。此外,司马迁对人物的描写,如说秦始皇“蜂准、长目,挚鸟膺”;汉高祖“隆准而龙颜,美须髯”;陈平“为人长,猿臂”;公孙弘“状貌甚丽”;李广“为人长,猿臂”等。有的人物为司马迁所亲见,大多是得之于传闻或见之于文物图像。如说越王勾践“长颈鸟喙”;孔子“长九尺有六寸”,“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这些描写,表现了司马迁搜求史料的广泛兴趣,除得之于传闻外,当有古代的文物图像为司马迁所亲见,留侯图像就是一例。

(三)考察各地风俗物产

《货殖列传》对全国都市经济、各地物产、物流交通、贸易往来、习俗等的记载,可以说是一部经商指南,生动详悉,信息主要来源于游历考察。本文第一部分引录的“太史公曰”资料,涉及12个篇目讲到游历,计有《五帝本纪》《周本纪》《封禅书》《河渠书》《齐太公世家》《魏世家》《孔子世家》《魏公子列传》《屈原贾生列传》《蒙恬列传》《淮阴侯列传》《樊郦滕灌列传》,此外《伯夷列传》《龟策列传》《太史公自序》3篇传文也涉及游历。

(四)采集歌谣诗赋、俚语俗谚

《史记》中载有歌谣诗赋、俚语俗谚共 58 条,可分为三类。其中,第一类,乐府歌谣,名人诗赋15 条;第二类,民歌童谣7条;第三类,俚语俗谚36 条。这些资料,司马迁特别标明“谚曰”“语曰”“鄙语曰”云云,以示采集得来,并大量引入“太史公曰”中,用以褒贬人物,就像引用经典一样郑重。例如《淮南衡山列传》载 《淮南民歌》:“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此歌讽喻汉文帝不能容其弟淮南厉王刘长,以法逼迫至死。《苏秦列传》鄙语云:“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意谓宁可做一个独当一面的小官,也不愿做一个仰人鼻息的副职高官。《刘敬叔孙通列传》“太史公曰”,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此言谓,帝王将相不可以独占智慧,民间有能人,领导要广泛听取民众意见。《李将军列传》“太史公曰”,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赞誉李广不善言,不钻营,受屈而死,他的高风亮节得到全军和广大民众的爱戴。民间流传的歌谣俚语,朴实透明,寓有平凡的真理,是人民大众生活实践的结晶。司马迁在游历中深入下层,体察社会大众的朴质感情,引用歌谣俚语写历史,也是他史识过人的一种表现。

(五)搜求诸侯史记

《六国年表序》说,秦焚《诗》《书》,诸侯史记尤甚,“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6]686。秦只焚灭了官家之藏,而民间尚存有诸侯史记残篇。如《燕召公世家》载,燕孝王“三年卒,子今王喜立”。又载,“今王喜四年,秦昭王卒”。史称“今王”,是依据燕国史记的明证。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载秦赵会渑池,赵王鼓瑟,秦御史书“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挟秦王击缶,亦召赵御史书“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赵御史所书必不载于秦史记而是据赵史记写下的。又年表、世家各诸侯国史事凡用第一人称“我”,不可能全部据秦史记回改,秦史记“文略不具”,六国史事亦当据有诸侯史记。这些例证是《史记》取材于“诸侯史记”的有力佐证。

上述五个方面,是囊括考察内容的大要,司马迁未予交代的许多考察史事,还有很多。司马迁把逸闻细事列入历史研究与记叙范围,当得之于游历考察的体悟,这是不言而喻的。

四、司马迁人文考察的成就

《史记》的资料来源,《太史公自序》记载是两大来源。其一,阅读皇室所藏图书档案。《自序》云:“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6]3319《史记》完成,是司马迁与其父司马谈父子两代人的心血结晶。父子两代相继任太史令, 因太史令掌管国家图书档案。《太史公自序集解》 如谆引《汉仪注》,当时“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也就是档案簿书正本收藏在太史府。《史记》中所载有的司马迁所见书可考者106种,当然这只是因事交代的一部分,司马迁父子实际所见远不止此。单就《五帝本纪》一篇,用今天存有的典籍按查就涉及十余种。存世的文献资料是写史的第一个来源,也是最基本的来源,自在情理之中。第二个来源就是游历考察,实地调查,搜求天下遗文古事,访问民间口传历史。这也是极其重要的资料来源,决定一部史书的真实性与全面性,是提升史书质量不可或缺的因素。用司马迁的话说叫“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用今天的话说叫“人文考察”。司马迁人文考察的内容已如上节所述,条列了五个方面;而人文考察获得的成就,也就是提升《史记》质量有哪些收获,主要有三个方面,略述如次。

(一)人文考察最主要的收获是搜求史料,补充存世文献的不足

司马迁二十壮游、扈从之游、奉使西征,搜集了全国各地关于上古历史的传说,在调查中考实了西周建国定都与经营洛邑的情况,纠正了学者所传之误。大至秦国的破魏战争,小至一个城门的名字,都要亲历访问,以求历史之真,本文在前面的评述中多有涉及,这里不再赘述。下面仅举一例,说明人文考察丰富史料,以及提升史书质量的意义,以见一斑。在战国史中,赵事独详。“有造父御穆王西巡狩之事焉,有屠岸贾灭赵氏与程婴立孤之事焉,有赵简子梦至帝所赐翟犬之事焉,有赵襄子拜受霍泰山三神之令之事焉,有武灵王梦见处女鼓琴歌而得孟姚之事焉,是皆《国语》与《战国策》之所未记而极富于故事性之民间传说也”。又“《史记》中之将相若平原君、虞卿、廉颇、蔺相如之俦,及其流寓若乐毅、信陵君、封国若张耳,其中振奇恢诡之故事必有绝大部分为冯氏子所宣扬,故能笔墨生动若此”*顾颉刚《司马谈作史》,载《史林杂识初编》(中华书局1963年版)。 按:顾氏其论卓识,但认为冯氏父子只与司马谈交游,此为司马迁转述父谈语,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顾氏失察不可从。。冯氏父子,即冯唐、冯王孙父子两人相继长期在宫廷做郎官,冯唐官至楚相。冯唐父子与司马谈、司马迁父子是世交好友。冯氏祖籍赵人,熟悉赵国掌故,为司马迁提供了丰富的战国史料。至于当代汉史,司马迁得交游之助,更不待具论。

(二)交游大大丰富了司马迁的知识,提高了史识

汉武帝好文学,能诗能赋,建立乐府,采集歌谣,以观民风,并且还网罗东方朔、枚皋、严助、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一大批文人学士在身边,其中也包括司马迁,君唱臣和,充满了浪漫情怀与豪放气派。司马迁扈从武帝,时值年少,后生晚辈置身其间,才华横溢,深得汉武帝亲信而为文学侍从*《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问东方朔曰:“方今公孙丞相、兒大夫、董仲舒、夏侯始昌、司马相如、吾丘寿王、主父偃、朱买臣、严助、汲黯、膠仓、终军、严安、徐乐、司马迁之伦,皆辩知闳达,谥于文辞。”司马迁是后生晚辈,列名最后,已见其在侍从队伍中的地位。,意义非凡。“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壹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5]2729,这是司马迁受祸以前的心情,生动地说明,扈从生活,司马迁十分珍惜,特别是受祸之前,获得的是正能量。扈从武帝,使司马迁跻身于封建中央王朝中枢,了解到了大量机密,像“入寿官侍祠神语” 这类触及武帝隐私与心理的生活经历,“其事秘,世莫知”,司马迁也得以参与。这些生活经历,是司马迁写《孝武本纪》和《封禅书》等篇的基础。元鼎四年(前113),汉武帝首次大规模出巡,周游河洛,观省民风,十分排场。元封四年(前107),汉武帝北出萧关,带数万骑打猎于新秦中,场面十分雄伟壮观。 扈从汉武帝的司马迁,在观赏过这盛大的场面之后,必将激发其无限的豪情。司马迁擅长大场面的描写,是和他几十年扈从武帝的豪放巡游分不开的。司马迁扈从武帝,使他深深地呼吸着大一统时代的新鲜气息。

司马迁采择歌谣、诗赋、俚语俗谚入史,不仅开拓了史料来源,而且使史文具有文学的形象性, 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是应该肯定的, 也是司马迁过人的识力表现形式之一。但这为正统派史学家所不容。班彪所谓的“论议浅而不笃”,郑樵讥之为“雅不足”云云,也就无须辩驳了。

司马迁游历考察,有文学家和历史家的修养。饱览山川壮观,网罗天下遗闻,笼天地之浩气,吐风云而成文,《史记》雄健而峻洁,纷繁复杂的史事,写得有条不紊。例如山川地理,古今战场,司马迁了然于胸。顾炎武说:“秦汉之际,兵所出入之途,曲折变化,唯太史公序之如指掌。山川郡国不易明,故曰东曰西曰南曰北,一言之下,而形势了然。盖自古史书兵事地形之详,未有过此者。太史公胸中固有一天下大势,非后代书生之所能几也。”[7]562这是司马迁在史事方面所得游历之助。苏辙说:“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 故其文疏宕,颇有奇气。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8]477-478这是司马迁在文章辞采风格方面所得游历之助。总之,司马迁游历考察,不仅使他获得了广博的社会知识,搜求了遗文古事;而且开阔了视野,扩展了胸怀,增长了他的识见和才干。这是《史记》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开拓历史领域,创作特别史传

《史记》全方位反映古代三千年史事,记述人生百态,将社会下层民众的活动载入历史,不与圣人同是非,自成一家之言,这是司马迁史识过人的主要表现形式。《扁鹊仓公列传》《游侠列传》《佞幸列传》《滑稽列传》《日者列传》《龟策列传》《货殖列传》七个传记,一个合传、六个类传,着墨点均是载述下层民众的活动,打破了帝王将相垄断历史的格局,开拓了历史研究的新领域。秦汉时代重农抑商,汉时商人不得衣丝乘轺车,加倍交人头税,明显受到官方的政策歧视。《货殖列传》却为商人唱赞歌,说商人是社会最优秀的群体,具有智、仁、勇、强的素质,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主张国家发展经济,农工商虞并重,开放市场,司马迁称之为“善者因之”,是最好的经济政策,其思想之先进是超前的,至于项羽、吕后入本纪,孔子、陈涉入世家,屈原与贾生、鲁仲连与邹阳、白起与王翦等不同时代的人物合传,这些都是司马迁特别的创作,史识过人的表现。司马迁史识的提升,与他的游历考察密不可分。司马迁“浮于沅、湘”,“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考察贾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感情激荡,创作了屈原贾生二人的合传。 司马迁亲历,“厄困鄱、薛、彭城”,体察张骞凿空的艰辛,创作了《大宛列传》。司马迁对特别史传的创作,不一一备述。下面着重评说司马迁对民族史传的创作,不同凡响。

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 周初分封时就有许多内附的“夷狄”之国。例如吴太伯之句吴、楚子荆蛮就不是华夏民族。但是儒家正统思想宣称“夷夏之辨”,以中原华夏民族为冠带之国,贬称周边民族为夷狄之邦,用语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视为荒服之地。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尊君卑臣的纲常伦理学说,用以维护等级制度,并把它推广到民族关系上来,主张“大小不踰等,贵贱如其伦”[9]96,小夷服从大夷。司马迁由于奉使西征,在西南夷地区设郡置吏,他深入下层,有一整年时间的生活经历,了解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懂得民族大众的思想情感,设郡置吏,提出了“毋赋税,以故俗治”的办法,开创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施政大纲,承认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是了不起的先进思想。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南中,治理办法就是依据司马迁的“以故俗治”。《史记》首创少数民族史传,计有《匈奴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等五篇民族史传,与相关的名臣将相并编,表示历史发展走向统一,鲜明地表现了民族一统思想。司马迁在西南夷地区所设置的6个新郡:牂柯郡、越嶲郡、益州郡、沈犂郡、汶山郡、武都郡,连同唐蒙所置犍为郡,共7个郡,终汉之世,相安无事,表明司马迁尊重民族风俗文化的政策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班固作《汉书》把周边民族史传排列在列传之末,并批评司马迁“西南外夷,种别域殊”[5],与名臣将相并编为立例不纯, 这恰恰是正统思想意识的鲜明反映,是司马迁进步民族思想的一种倒退。司马迁赞扬东越在秦末反秦佐汉,参与中原的政治斗争,司马迁特别加以记载。表现了他承认周边各民族有同等的“革命”权利的思想,并说各民族同华夏族一样,都是黄帝子孙,这也是值得肯定的。

综上,司马迁三种方式的游历,从二十壮游起终其一生,最后一次扈从汉武帝之游是58岁,20至58岁,历时39年。所历地域当今陕、鄂、湘、赣、苏、浙、皖、沪、鲁、豫、川、甘、滇、黔、晋、冀、宁夏、内蒙古等18个省、区、市。毕生地从事文史考察, 在全国范围历经数十年,铸成《史记》丰碑,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司马迁是中国最伟大的人文考察旅行家,当之无愧。

[1] 赵光贤.司马迁生年考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3(3):73-79.

[2] 郑鹤声.司马迁生年问题的商榷[M]//司马迁年谱.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

[3] 韩兆琦.史记笺证·附二司马迁年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4] 施丁.司马迁生年考——兼及司马迁入仕考[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 (3):124-131.

[5]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7]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8] 苏澈.栾城集:卷二十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9] 董仲舒.春秋繁露: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5.

猜你喜欢

太史公汉武帝司马迁
“太史公牛马走”
太史公“恤”
太史公“恤”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东方朔智答汉武帝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树为何名
陪你一起读历史(6) 汉武帝竟是“玄幻控”
古老的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