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
2018-03-07陈仕清
陈 平 陈仕清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中山 528400)
一、研究背景
“有效教学”的概念自从20世纪60年代被首次被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们已经在不同的背景下做出了大量研究。在国内,仅CNKI期刊网上以“英语有效教学”为篇名的研究论文就多达74364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6059篇,以“英语教学”为标题的优秀硕士和博士论文共2887篇。不同时期的研究者遵从不同的教育理念、教学观念和理论视角,采用各种研究方法对英语有效教学的概念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和教学模式进行多层次、多角度诠释,大大丰富了人们对“有效教学”的认识。从这些研究中不难发现,所谓的“有效教学”只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教学系统理想状态的期待[1],随着时代变迁、教育技术的进步、教育观念的演变、教研理论的发展和教育研究范式的革新,人们对“有效教学”认识也会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每当教育技术领域出现质的突破,人们对“有效教学”就会表现出新的期待,需要研究者对“有效教学”进行顺应时代的诠释。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不断深入,“有效教学”的研究背景已与传统研究背景迥异,课堂教学生学结构、教学模式与评价标准都应顺应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人们对“有效教学”概念的认知也在不断地被解构和重构。因此,随着以互联网和移动通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重新审视大学英语“有效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索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可能途径。
二、融合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概念提出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教育的科学化运动,几十年以来,学者对“有效教学”的研究从未停止,且随着时代变迁和教学观念的变化,研究的视角和焦点也不断变化。如,从最初只对教师的特征和品质的研究发展到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师知识的关注,以及对教师与学生心理、行为特征及课堂生态的研究,研究的视野逐渐从教学系统的某一个或几个要素的作用扩展到对整个教学生态系统的整体关注。也就是说,学者们渐渐认识到所谓的“有效教学”不是教学系统中某一个孤立要素或几个相关要素的“部分有效”,而是作为系统的教学在“整体上有效”,只有教学系统中要素相互配合、相互适应,共同维持一个健康高效运转的课堂教学生态系统,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2]
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系统的要素之一,不再仅仅扮演教学辅助工作的角色,而成立重塑系统要素关系的主角。目前,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内容展示的工具,更是营造学习环境、发展学生认知能力和构建学习社区等方面的工具,在此背景下,其他要素的角色和功能也相应地与传统课堂迥异,课堂“有效教学”的内涵和标准也因此需要重新定义。本文从结构、模式和评价标准三个维度构建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研究框架,这种结构、模式和系统评价“三位一体”的研究框架强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相互适应、协同发展,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系统健康地发展。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设计内容
(一)融合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结构研究
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各要素及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稳定关系。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结构研究关键是要探讨在信息技术广泛介入教学和学习过程的情况下,课堂教学系统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资源和信息媒体如何互动并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的关键是要探索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3]
(二)融合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模式研究
教学结构研究探索教学系统要素间的相对稳定关系,是从静态的角度描述融合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是什么”的研究,而教学模式研究则是探索如何使教学系统诸要素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展现规律,“教学模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计划或模型,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如果把课堂教学看作由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等三个不同层次构成的复杂系统,教学模式属于系统的中间层次,融合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则是联系信息化背景下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和纽带,它不仅反映教学设计者的教学思想,又能直接面向教学实践,指导教学实践。
建立在信息化教学理论基础上的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研究,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路径。首先,从理论上“设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然后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实施,以验证其效果;通过分析教学实践效果和反馈信息进行反思,并对设计进行改进;通过不断地迭代循环逐步排除设计缺陷,使模型设计臻于完善和值得信赖,从而保证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三)融合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标准研究
无论是教学结构模型的探索和验证,还是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完善,都需要教学实践经验和数据的支持,因此,教学效果反馈应该贯穿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全过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为有效教学结构和模式研究提供信息反馈和监控机制,是融合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研究设计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融合信息化技术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有两重涵义:一是以信息技术为辅助工具的教学评价,如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和大数据实现对课堂教学更加准确、及时的反馈和监控;二是以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系统要素之一,评价信息技术与其他要素相互作用协同发展的有效性。本研究主要关注后者,即研究融合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系统各要素是否相互配合以达到最优的教学过程和令人满意的教学结果。
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健康课堂生态理论具有借鉴意义。“健康课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三要素动态平衡,它们分别发挥激发、协调、调控的功能,共同保障课堂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借鉴健康生态理论,本研究中的“融合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可以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系统的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三方面来构建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构念维度,即从教学投入、学习投入、互动性和课堂生态恢复力等几个维度分别评测教师和学生这两大活力主体的能量和活动性、活力主体之间及其与教学环境互动的复杂性与活动符合对方需要的“合意度”、课堂生态在外力胁迫下维持理想状态的调控能力等。
借鉴健康课堂生态评价理论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文献建构的理论构念,要想切实体现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还须征求英语教育专家、一线英语教师和学习者的意见,并与实际教学经验和案例相结合,才能使理论得到验证和完善。具体可以通过专家咨询、师生访谈、案例分析等形式收集信息,总结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维度和主要因子,然后展开实证研究。通过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对评价量表进行实证检测,可使这些因子能得到确认或修正、补充和完善。
四、结语
信息化背景下,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网络媒体不仅仅给课堂带来了先进技术,且教师、学生、教学资源、教学媒体这四个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在教学过程展开的进程中,作用和表现形式也都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本文在回顾以往有效教学研究历程和成果的同时,立足信息化背景,怀着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追求,提出了融合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设想,即基于扎根理论的教学结构研究思路、“基于设计”的教学模式探索路径和基于健康课堂生态的有效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构想[4],旨在为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研究提出设想,并将在随后的研究中逐步实施和修正该研究方案,以期推动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研究不断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