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合唱教学的排练模式探析
2018-03-07王明珠
王明珠
(苏州相城第一实验小学,苏州相城 215005)
音乐教学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情感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引导学生对音乐美感进行感知、体验、理解为目标,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体验式教学法以及陶冶式教学法;二是行为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则是以优化学生动作、行为为目标,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行为辅助式教学法以及示范式教学法等;三是认知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理论素和智力为目标,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引导发现式教学法、探索创造式教学法等。小学合唱教学是音乐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音乐教学中三种主要的模式,都可以应用到小学合唱排练过程当中,从而在强化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构建起具有开放性、创造性特征的教学氛围。当然,考虑到小学学生所具有的年龄特点、音乐基础素养等,小学合唱教学排练模式的选择也需要体现出相应的针对性,并需要以培养学生参与兴趣、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为目标,从而促使学生在合唱排练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乐趣、获得更多的成就感,继而为终身音乐教学理念的贯彻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此要求下,适用于小学合唱排练并且能够取得良好成效的排练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体验式排练法
在小学合唱排练过程中,体验式排练法强调学生在合唱排练中的参与,并重视引导学生在良好的交流、讨论氛围中体验合唱作品带来的美感。具体而言,体验式排练法主要分为鉴赏体验、表现体验以及创作体验三个阶段。从鉴赏体验方面来看,鉴赏体验能够提升学生听觉能力的敏锐性,并且可以有效丰富学生对合唱作品的鉴赏经验。在此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合唱作品进行鉴赏,感受合唱作品所具有的美感,同时需要引导学生对自身合唱效果与优秀合唱作品进行比较,从而了解自身在合唱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通过对优秀合唱作品的模仿实现自身音准、音色等素养的提升;从表现体验方面来看,表现体验即是引导学生参与合唱实践,并在合唱实践中掌握合唱方法与合唱技巧,体验合唱实践为自身带来的快乐感与成就感。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喜爱合唱排练并且乐于参与合唱排练,但是学生自身合唱能力等因素不仅会影响合唱排练效果,而且会制约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提升。为此,在表现体验阶段,教师需要重视利用简单的合唱作品作为导入环节,从而强化学生自信、激发学生兴趣,并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和饱满的情绪参与到合唱排练过程当中;从创作体验阶段来看,创作体验指的是通过培养与锻炼学生对声部进行创作的能力,实现学生合唱素养的提升。如教师在出示第一声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第二声部进行创作,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是合唱作品的表现者,而且也成为了合唱作品的创作者,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和声感,而且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音乐素养选择难度适中的合唱作品,并引导学生对合唱作品的创作进行体验,从而实现小学合唱排练效果的提升。
2 引导发现式排练法
在小学合唱排练过程中,引导发现式排练法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开展独立活动,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以及合唱排练效果。引导发现式排练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导入阶段、探究阶段、归纳阶段。其中,导入阶段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重要阶段,由于小学学生所具有的合唱经验、自我监听能力都十分有限,因此,学生很难自主发现自身在合唱排练中存在的问题,为此,教师需要使用多样化的形式与途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学生合唱排练所表现出的协调性,特别是在音准、音量以及音色等方面的效果,并通过组织学生对自身演唱效果进行聆听与观察以及教师提问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所具有的不足。这对于提升合唱排练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以及提升学生的自主提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探究阶段,对合唱排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是提升学生合唱能力、丰富学生合唱经验的有效路径,为此,教师需要在引导学生了解自身问题之后,为学生留出开展问题探究的时间,从而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完成各类问题的解决以及合唱排练效果的优化。当然,学生在经过探究之后所得出的结果并不一定都是科学有效的,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探究结果做出及时的评价,从而确保学生的探究过程、探究结果具备正确的方向;在归纳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合唱排练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开展探究的结果进行归纳,并从中提取合唱排练中可以应用的技巧与方法,从而促使学生完成合唱排练经验的逐步丰富以及音乐素养、合唱能力的持续提升。
3 小组合作式排练法
在小学合唱排练过程中,小组合作式排练法不仅要求学生在合唱排练过程中共同完成对合唱作品的完整演绎,而且也要求学生在合唱排练过程中能够做到共同探究、相互帮助以及协同进步,从而实现更好的合唱排练效果。在将小组合作式排练法运用到小学合唱排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组织、引导、监督与评价工作。具体而言,组织工作主要是指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分组工作。为了确保小组成员构成体现出合理性,教师需要在分组过程中遵循异质分组原则,即将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划分到同一小组,如小组成员由四人构成,四人分别擅长发声、音准、鉴赏以及表现,在合作排练中,不同成员个人特长的发挥,都有助于其他成员合唱素养的提升。当然,这种分组方式仅仅是理论上较为理想的分组方式,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合唱排练需求等,对小组人数、成员特质等进行适当调整;引导工作主要是指教师需要确保学生能够对合唱排练活动的目标、内容做出全面、充分的认知。这要求教师能够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之前,对合唱排练的目标、内容做出详细的说明与阐释,并在小组明确合作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对合作学习目标进行细化并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从而确保合作排练工作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监督工作主要是指教师需要对学生在参与合唱排练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监督。在小组合作式排练过程中,学生是开展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而为了提升小组合作排练成效,教师不仅需要充分了解学生,而且需要帮助学生解决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维持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纪律;评价工作主要是指教师需要构建起完善的评价体系并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工作中,教师有必要构建起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小组自评结合的评价模式,并可以以小组汇演方式开展评价活动,如一个小组共同完成合唱,另一个小组聆听并指出有点与不足,而完成合唱的小组则进行自我总结,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1]李征鹰.浅析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J].才智,2016(32):107.
[2]邹丽影.浅谈小学合唱队的训练[J].中国校外教育,2015(35):159.
[3]耿妍.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初探[J].音乐时空,2014(15):180-181.
[4]史玉清.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合唱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