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初探
2018-03-07张敏
张敏
(临汾市委党校,山西临汾 041000)
1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理论依据
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矛盾论认为,矛盾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矛盾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我国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相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言,就是整体中的局部,普遍性中的特殊性,必然会有具体的任务和发展策略。矛盾论还认为,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方向,并在一定条件同次要矛盾互相转化。社会主要矛盾直接反映着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程度和社会发展阶段。任何一个国家的执政党都会在众多矛盾中找到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矛盾,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的阶段性的特征和要求,适时做出新的判断。
1980年,我国的GDP是3 051亿美元,人均GDP为311美元;美国GDP是28 625亿美元,人均GDP为12 598美元。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经济社会发展很落后。针对当时的经济状况和人民的需求,主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经济,增加人民收入,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否则更无法谈及其他的需求。基于对生产力的客观判断,那时把我国的主要矛盾确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的GDP是11万亿美元,美国为18万亿美元,我国已占到美国GDP的60%以上。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总量居于世界第二,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一发展速度令世界各国瞩目和惊叹。有专家预计,20年内中国GDP将赶超美国。可以看出,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证明了我国已经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此时的社会矛盾是基于中高速发展下的生产力水平存在着参差不齐,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差异性的客观判断。因此,党的十九大将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依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为指导,在科学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做出的科学判断和科学结论。
1.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亚伯拉罕·马斯洛(美)是西方著名的人本主义科学理论心理学家。1943年,他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人类的需求是有层次区别的,按照从低到高的层次分为五类,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一般情况下,某一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后,就会追求高一层次的需求,追求高层次的需求也成为人们实施各种行为的直接动机和动力。从社会学角度讲,人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综合体。作为自然人,人首先要满足生理和安全需求;但人更多的时候是作为社会人而存在,所以人还应该有高层次的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马斯洛还认为,一个国家大多数人的需求层次结构,是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科技发展水平、人民文化程度直接相关。社会经济水平越高,对高层次的需求意愿就越强烈。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非常匮乏,解决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是当时的首要任务,所以,从人的需求层次上来说,人民最迫切的是满足生理需求。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后,自然会衍生出高层次的需求。而“美好生活需求”就包含了高层次的各类需求。安全需求——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平安中国建设等;社交需求——文明社区、社会组织、协商民主等;尊重需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教育公平、利益表达和矛盾诉求机制等;自我实现需求——人的全面发展等。因此,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民的需求也有层次,已经从最初的物质文化需求扩大到了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需求的层次提高了,范围也扩大了,这也是作为社会人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需求的直接反映。
1.3 帕森斯的现代化理论
帕森斯作为西方现代化理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社会总体适应能力提高的过程。在他看来,社会系统有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功能条件,即适应(A)、达标(G)、整合(I)和维模(L),即著名的 AGIL模式。其中,社会经济制度承担适应功能;制度结构即政体承担达标功能;具体制度如法律承担整合功能;社会文化价值模式承担维模功能。这四个功能协调和共同维持着社会系统的运行和发展,这样一个社会系统才能进入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应于帕森斯的适应功能;健全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应于达标功能;依法治国、创新社会治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对应于整合功能;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对应于维模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符合帕森斯现代化理论中的四个功能,这一理论体系是我党带领人民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适合于我国国情,也为未来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必将指引我国进入现代化,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百年梦想。
2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深刻内涵
当前我国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新时代要解决新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中有两个关键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只有准确、深刻理解这两个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准确理解我国主要矛盾,也才能为解决这个矛盾找到正确科学的发展路径。
2.1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表述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针对当时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都严重短缺的情况。而人民的需要具有阶段性和动态性,随着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供给能力的提高,人民群众的需求也有了宽泛的外延,最直接地体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第八部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民生是一个国家和政党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它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感。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幸福感的内在评判指标。所谓幸福感就是人们对现实生活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也是对于当前生活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据调查,近几年人民的幸福指数为70%左右,还没有达到优良。数据显示,与居民幸福感的关联度最高的前三位的是: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收入、食品安全;而排在前三位的“压力源”依次为物价上涨幅度大、社会保障不完善、看病难看病贵。这六项指标有五项都属于民生方面的。而当前之所以出现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人民的幸福感反而降低了的现象,就是因为没有真正的全面的认识到人民的需求,对于人民迫切关注的社会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和相关政策的完善,所以要把人民幸福感和美好生活的需要联系起来,大力发展民生事业,把人民的需要和需求作为国家政策制定的方向标,才能最终实现人民幸福、人民满意。因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局限于过去的物质层面,它的外延扩展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而且注重提升美好生活的内涵和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
2.2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发展不平衡对美好生活的制约体现在:一是全体人民无法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随着经济的发展,政策的完善,我国在深化改革、经济建设、民主法治、人民生活、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强军兴军、港澳台工作、外交、从严治党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但是这些发展成就还没有达到满足人人共享的程度,还存在收入分配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不能完全全面的满足全体人民的需求和期望。二是人民享有的成果不全面,存在明显的短板。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是显著的,世界瞩目的,但是还是局部的不全面的,在一些领域存在着短板和偏差,比如: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生态保护的不足、脱贫攻坚的任务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突发性的社会矛盾等,这些短板如果不及时补齐,必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影响甚至是延迟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发展不充分不仅在数量上,更主要是在质量上影响全体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比如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充分;科技创新能力不充分;资源利用效率不充分等,这些问题都已经成为制约人民所期望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要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还得靠发展,所以,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最终还得继续推动发展,满足人民的各种需求,实现美好生活。
3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影响
3.1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
我们党全部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我们又不是教条的、原封不动地照搬马列经典,而是结合我国国情,结合我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最早论述过“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思想;列宁提出了“帝国主义矛盾发展不平衡理论”;毛泽东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我国近代以来的社会主要矛盾;邓小平正确认识和判断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习近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指明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与时俱进推动理论创新发展,开阔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野,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2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了人民的实际诉求
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社会的主人,人民处于主人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都时刻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吉登斯也认为,人的现代化才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我国要实现现代化,也是要实现软件的现代化和硬件的现代化的有机统一。所以,在任何时候,人民都是社会的主体,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自然地,人民的实际诉求就成为社会发展的指南针和风向标。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是人民诉求发生转变和提升的标志。所以,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人民的实际诉求也得到了满足,人的现代化和社会、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一个同步的过程,最终实现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3.3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未来发展政策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一个全面性的需求,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个领域,为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制定什么样的发展政策提出了新要求。从经济文明的视角看,人民期待更高的收入、更丰富的物质产品、更多的幸福感;从政治文明的视角看,人民群众希望能参与政治,能实现民主法治,国家能提供更充分和完善的政治保障;从文化视角看,人民期望更丰富和健康的精神文化产品、提高公民的整体文明素养;从社会文明的视角看,人民群众期待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弱有所扶,每个人都能享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从生态文明视角看,人民期待生活在蓝天、白云之下,清新空气之中,绿地碧水之上,期望真正看到美丽中国、美丽城市、美丽乡村。问题就指明了出路,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为五位一体建设制定发展政策提供了基本依据,指明了发展方向。
毛泽东同志曾在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同样,新时代必须客观准确地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才能正确认识我国的发展阶段、人民的需求,才能制定正确的施政方略,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并最终进入现代化强国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