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语义同一性初探
——埃里克森视域下的人格同一性问题

2018-03-07宋孟琦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30期
关键词:埃里克森认同感语义

宋孟琦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

1 生命周期:同一性的渐成

在埃里克森的看来,生命周期是思考同一性问题的坐标之一。他认为:“有活力的人格能经受住任何外在冲突,在每一次危机之后再度出现而且逐次增加统一感,增强正确判断,并增强依照自己的尺度以及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人的标准而‘善于应付’的能力。” [1]按照埃里克森的看法,具有健康人格的人能主动支配他的环境并表现出人格同一性,并能在这一过程中能正确地感知世界和他自己。那到底是什么构成了人的健康人格?经过研究发现,所有的这些标准都与儿童的认知和社会发展有关。

“当我们对生长有所了解时,最好不要忘了有机体在子宫内成长的渐成性原则。”[1]任何生长的东西都有一个基本的方案,各个部分从这个方案中发生,每一个部分在某一时间各有其特殊优势,直到所有的部分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关于儿童发展的文献中指出,精神分析已使我们对特异反应的经验,特别是对内心冲突的有所了解,这些冲突构成了个体形成清晰人格的方式。如果健康儿童的一系列内心体验可以得到适量的合理指导,当可相信会服从发展的内部规律,不断地创造出潜能,与关心他并对他做出反应的人们以及为他做好准备的各种公共机构发生有意义的交换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格乃是在人类有机体准备被驱动、准备被意识到、准备在与范围扩大的有意义的个人和公共机构发生交互作用的各种预定步骤中发展而成的。”[1]这看似与社会伦理判定人的人格同一性有相似之处,都重视了社会的作用,但是埃里克森更加强调的是人格是在与社会不断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更强调一种形成过程与潜能,而不是从社会伦理的意义上来判断我是谁,确定自己的同一性。

2 危机:人格同一性形成的转折点

“危机”一词在埃里克森看来并不是指一种灾难,而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如果危机得到合理的解决,自我就会增强,人格也会得到健全的发展,有利于人格同一性的形成。在埃里克森的视域中,本能并不是他的关注重点,关键在于个体的社会经验。

埃里克森认为在青少年时期面对的主要危机就是人的同一性和同一性的混乱。人发展到这一阶段,必须思考他已经掌握的所有信息,包括对自己的和社会的信息,开始为自己的人生制定策略。这大概是人生中最困难的时期,因为他要应付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这一阶段的危机如果能够顺利解决,发展到这一时期的人就会获得自我同一性,也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同。

什么是自我同一性呢?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中得到期待的认可的自信。这种自我同一性出现于青少年的后期,是自我的一种综合功能,是从过去经验中获得的一种综合成就,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肯定也是社会对自己的肯定。青少年时期正是面临这种自我认同的时期,这一时期也充满了各种认识危机,如果合理渡过这一危机,就会获得一种忠诚的能力,反之就会对自己各种能力以及自己的追求产生一种不确定性,不能获得人格的同一性。埃里克森视域下的人格同一性主要强调一种自己对自己和周围社会对他的认同。如果可以度过这一危机,青少年就可以顺利进入成人时期,克服角色混乱,形成一种自己对自己的稳定的认识,认同我就是我,人格同一性形成。

3 埃里克森的人格同一性理论新在何处?

人格同一性问题最核心的议题就是人在世间持存的条件是什么。也就是说,我怎么来确定今天的自己就是昨天的自己呢?埃里克森的人格同一性理论是从心理治疗学方向,通过对病例的临床分析得出的他的人格同一性理论。他主要是从人如何在自身的不断发展中形成自己对自己以及社会对自己的稳定的认同感,从而合理地度过青春期阶段的危机,形成人格同一性。在埃里克森看来,人格同一性的形成关键就是解决好“同一性和同一性(角色)混乱”的危机,从而增强这种自我认同感。换句话说,人对自己有了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就有了人格的同一性。这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人格同一性的谈论似乎是有出入的。因为它并不是理论层面上谈论人格同一性的形成问题,不是谈论心理意识同一性重要还是个体同一性重要,而是把同一性问题融入到现实的各个人的生命状态发展过程中,融入到自己对自己以及社会对自己稳定性的认同中。

传统的人格同一性的评判标准主要有两个:心理连续标准和生命连续标准。心理连续标准认为,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之所以是一个人,是因为两者具有心理上的连续性。这种观点在直觉上拥有很强的合理性,但是这样的理解容易把人的心理理解为抽象的物,并且忽视了肉体生命的同一性。生命连续性标准提出人作为一种动物有机体,是一种具体的实在,使得一个人在时间中保持同一的是它的肉体生命。但是它的理论困境在于不存在一条绝对的标准让人们去判断两个动物有机体是否具有生命的连续性,究竟肉体改变到何种程度才能说已经失去了同一性呢?而埃里克森的人格同一性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解决人格同一性的第三种方法,即把人格同一性问题理解为心理语义的同一性。

简单来看,两个不同的动物有机体在某一认识系统中由一个语义符号来引导就叫做心理语义的同一性。“x=s”且“y=s”,于是“x=y”。这一点在自我表征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具体而言,作为动物有机体的我们是一种认知系统,可以在意识空间用表征自己和环境的对象,正常人终其一生只会用一个心理符号来表征其自身。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意识虽然每天都在变化,但是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却是相对稳定的,我们有着对自己的认同感。埃里克森的人格同一性在一定意义上就属于这种心理语义的同一性,因为他也是强调人的自我认知、个人对自我的认同。心理语义同一性与心理连续性标准最大的不同在于,心理语义同一性对自我的认同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社会环境的不断影响,各个阶段危机的不断解决形成的。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具有相对稳定性,不会陷入角色混乱中,把同一性问题融入到现实的各个人的生命状态发展过程中,融入到自己对自己以及社会对自己稳定性的认同中。在这个意义上,埃里克森的人格同一性理论为我们解决人格同一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埃里克森认同感语义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等了287天
欧洲杯赛场上的生死时速
埃里克森:欧锦赛十三分钟生死救援
成都市初任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语言与语义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