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高碑店“二月二龙抬头”文化节与社区传统文化的传承

2018-03-07李彩萍

文化学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高碑店社区传统

李彩萍

(北京民俗博物馆,北京 100020)

2018年3月18日农历的二月二,北京高碑店村的漕运码头文化广场举办了第七届“二月二龙抬头节”。文化节活动包括祭祀龙王、学童开笔礼、花会走街、漕运放生、民俗展览、民间手工艺以及二月二家庭习俗文化节活动。时至今日,高碑店二月二龙抬头节活动已经举办了七届。活动是由朝阳文化委、高碑店乡人民政府主办,北京民俗博物馆、高碑店村委会承办。二月二文化节已经成为高碑店民众一年一度开启新年的象征,成为周边村里社区居民聚会的时间节点。是高碑店地区的品牌活动,每年节日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的参观与体验。

当今城市化进程中,依托传统的公共文化空间,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并结合现代文化的因素,来传承传统文化并提升民众的文化素养和社区的形象,已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主办的官方来说,动用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活动的精心策划,是否能使群众认可传统文化,是否能够凝聚人心?传承传统文化是否已经成为民众的自觉?如何拉近传统节日与现代人的生活距离?恢复的非遗项目是否能够活态传承并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需要注意什么样的问题?节日传统是否能够融入社区生活?等等,这些问题均需要认真探讨与研究。

一、传统文化空间的形成——高碑店村

高碑店名称始见于清《日下旧闻考》中的记载,“通州至京城,中途有高米店,或呼高碑店”。高碑店村紧邻通惠河,依水而居。通惠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最北段,在元明清时期一直发挥着漕运南北经济大动脉的历史使命。由于高碑店距离京师的位置,以及平津闸转运站之功能,促成了高碑店商贾云集,茶楼酒肆,商铺作坊鳞次栉比的繁荣,高碑店商业的发展。也带来了高碑店村的文脉底蕴,形成了通惠河漕运文化的特点。

高碑店的原始居民来自全国各地。《日下旧闻考》引《明实录》,仅永乐年间,由湖广、江西征调的通惠河闸夫,即达二千三百多人。高碑店因漕运而发展为五方杂处的村庄,经过融合,形成当地特有的习俗。据高碑店的老人介绍,南方来的漕船船工,每到端午节都停船歇工一天。南方对端午的重视,并影响了高碑店的节日习俗。在中国人十分讲究的春节、端午、中秋三大节中,高碑店人最为重视端午,胜过春节,并形成规模盛大的端午娘娘庙庙会,端午娘娘庙庙会习俗是高碑店的标志性文化之一。二月二、中和节、龙王庙庙会也在其中,形成了高碑店传统的公共文化空间。

高碑店的信仰空间也具有运河文化特征。村内庙宇有娘娘庙、五圣祠、朝阳庵、武帝庙,供奉碧霄、云霄、琼霄三位娘娘以及观音菩萨、十八罗汉等与民众一般生活息息相关的佛、道神祇。此外,还有漕兵供奉的将军庙,以及为祈佑漕河平安的龙王庙。庙内所立的《龙王庙记》碑*高碑店村龙王庙石碑记载。,为明代嘉靖年间专职督管通惠河河道的都水司郎中吴遵晦撰文,表明官方信仰与民间信仰的互动关系。

高碑店的生产生活习俗空间具有“半农半商”的特征。北京城内西河沿鱼市的48家批发摊位[1],几乎被高碑店人垄断,高碑店村内的商业也呈现出发达景象。据不完全统计,仅20世纪三四十年代,高碑店村就有肉杠、饽饽铺、茶酒馆、大酒缸、油房、粉房、切面铺、粮栈、药铺、醋坊、果子局、绒线铺、油盐店、山货铺、笸箩铺、口袋铺等各类商铺30余家,成为方圆十里的商业中心,也形成了商业民俗文化空间。

高碑店生活空间在地处北京城市郊坰,其民俗生活,带有浓厚的京师文化特点。婚丧嫁娶是中国人十分重视的人生仪礼,高碑店的红白喜事习俗与外省、甚至河北农村习俗均有不同,不仅喜轿铺、杠房、烧活铺等一应俱全,而且颇具京师特色。清代北京的旗人每值婚丧嫁娶,讲究“搭棚办事”,找“红白口子”师傅办“席”。这种习俗也影响到高碑店。[2]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高碑店形成了独特的传统的公共文化空间:京城脚下的码头与村镇、村落庙宇承载的历史记忆、商农结合的高碑店街市、卖鱼的高碑店人、五月节的娘娘庙庙会、“公议助善”高跷老会、过大年中“抢银水”、喜轿铺与放河灯、二月二龙王庙祈福等。使其成为京城热闹的“港口”了。[3]几十年来,高碑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发展古典家具文化产业和古韵民俗旅游奠定了极为坚实的基础。高碑店的知名度享誉海外。

如前所述,高碑店的历史文脉有其重要底蕴,其一:源远流长的通惠河漕运文化;其二:元明清三代大一统王朝的京师文化。它们共同支撑了高碑店历史及其民俗风貌。如今高碑店全力打造高碑店传统文化创意文化产业园区,如通惠河漕运码头、建筑园林、民俗保护区、艺术殿堂、庙宇寺观博物馆等等,[4]基本上都有了可视可觉的形象,为传统节日的传承留下了浓郁的文化空间。

二、深耕本土文化——二月二龙抬头节的恢复与传承

正是高碑店这样的传统文化生态环境,才使得今日的高碑店传统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伴随着高碑店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可利用的高碑店的历史文化资源,高碑店恢复了很多已经失去的传统节俗,如端午娘娘庙会、漕运庙会、七月半河灯节、二月二龙抬头节等。

与中国传统四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重阳节相比,二月二龙抬头节是个小节,也不被很多人重视,但是如果民众的生活能够用大小节日或节气串起,并且做出特色,生活将会更加丰富多彩。传统文化是要从点滴做起,以小见大。高碑店二月二文化节的恢复就是如此,不仅传承了历史文化,也丰富了社区的群众文化生活,尽管在传承过程中加入了新的方式,但也保留了传统的因子。

(一)祈福纳祥——龙王庙祭祀

高碑店村龙王庙,位于平津闸遗址西南侧,经考证此庙建于明嘉靖年(1561年),距今己有448年历史。[5]“ 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二月二这天龙要抬头升天,行云布雨,中国视龙为掌管雨水的神兽,并认为二月二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又二月二是在二十四节气的惊蛰前后,此时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蛰伏的昆虫开始出土,人们有求雨和灭虫患的心理。高碑店人依水的龙王庙,成为老百姓心目中最重要的神界,这一天龙王庙内要举行祭祀祈福活动,祭祀活动中道士诵读祭文、香会队伍拜庙敬香、本地各界上香祈福、百姓摸龙、请平安符祈福。拜庙之后道团要拿着各种执事在漕运广场巡游,并前引到通惠河边举行放生仪式。二月二龙王庙成为高碑店及相邻祈福的传统神圣空间。

(二)学童启蒙——开笔礼*参见2015年北京民俗博物馆社教部撰文“北京高碑店二月二策划方案”(内部资料)。

二月二高碑店引入传统文化项目开笔礼,是因为农历的二月二已经进入仲春季节,阳气上升、大地复苏、草木萌动,是一年新的开始。又据农历二月初三是文昌帝君的诞辰,古时认为他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成人们期盼孩子们在新的一年有一个好的开始。因此,借这个节日高碑店举办童子开笔礼的传统习俗。开笔礼,是中国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在古代,学童会在“开笔礼”即开学的第一天早早起床来到学堂,由启蒙老师讲授人生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并教读书、写字,然后参拜孔子像才可以入学读书。这一仪式俗称“破蒙”。高碑店村学童开笔礼,在继承学童入学拜孔子礼俗的基础上,还进行了正衣冠、朱砂开智、启蒙描红写“人”字等活动。希望他们以后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懂得勤勉学习、尊师重教、敬老爱亲。

此外,高碑店村围绕落实好家风六条,即: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做非为,开展活动。活动现场高碑店村还向村里的最美和谐家庭代表颁发匾额。这些新型活动的加入了文化节,用传统文化来塑形社区民众,更好的构建社区文化。

(三)节日狂欢——花会走街

祭祀龙神以后,二月二通惠河南岸的滨河路上,高碑店还举办了民间社火表演。祭祀龙王时,花会队伍拜庙进香走街,是高碑店村流传至今的民俗活动。一方面要祭龙王,舞龙求雨是祈祷风调雨顺,幸福安康。另一方面也是民众表达节庆狂欢热闹的情绪。本届活动中,高跷、舞龙、舞狮、大鼓、小车会等各档花会队伍走街表演,一路上旌旗招展,锣鼓喧天,沿街各商户村民在门口摆设茶具,迎接走街的花会表演,百姓们跟着舞龙队伍不时的一起奔跑饶龙,沾着福龙的喜气,祈求着各自需要表达的福气,沿街的商户看得不亦乐乎,融入到节日的气氛中。

(四)百姓人家——传承二月二(陈连荣老人家)*《这里是北京》视频资料。

此外,在文化节期间我们也看到了百姓家二月二的传承情形。

1.二月二接宝贝

陈连荣老人家一大早就开始热闹起来了,一大屋子的人,四辈儿,忙着节日里最重要的事情——做饭。不过显然这屋子里用阴盛阳衰的劲头,可不是因为做饭都需要女人动手,而是因为二月二这天太不寻常,这家的老太太,告诉我们:二月二龙抬头,按照老北京的习俗,还有一句话,二月二接宝贝,嫁出去的闺女这天叫回门子,是个女人聚会的大日子,这个屋子里最大岁数的老姑奶奶已经76岁了,而最小的小姑奶奶才刚刚一岁。陈连荣说,“其实这一大家子逢年过节都要聚在一起,可碰上二月二这样的大日子,女人们显得更加的隆重,因为在当地二月二个大日子不光是这一天对龙的尊重,还因为到了二月二这一天,妈给女儿接回来,在二月二给女儿过个滋润节。过去女儿回家要挑日子,什么时间能回?什么时间不能。现在都自由了,这老礼儿变成了大家伙聚在一块热闹一下,吃一顿大餐的机会。

2.二月二品尝一桌全龙宴

二月二龙抬头,老百姓家里的吃食都得跟龙靠上边儿,老人一家一大早和面、擀皮、包饺子、捏褶,家里老少几辈姑奶奶一起上手,老人家说“饺子改名叫龙耳,烙饼、春饼改名叫龙鳞,米饭叫龙米,馄炖叫龙眼,面条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龙须面,整个一个全龙宴。二月二这一天家里做饭别嫌麻烦,饺子面条,不怕重复,好吃的都忙着下锅,吃这些,愿大家伙长长远远的在一起,龙抬头一年有好兆头。”

3.二月二祈福、扫尘、闹龙宫、鲤鱼跳龙门

吃过了午饭,老人带着我们直奔村里的龙王庙,去摸一摸龙门庙门的龙护符,老人说摸摸福大家伙都享福,老了不发愁,摸摸龙头吃喝不愁。高碑店龙王庙是2011年复建的,老人们都回忆,解放前这里就有一座庙,后来就残破了,只剩龙王庙的老石碑。通惠河风调雨顺,没有大风大浪。高碑店村人依水而生,靠着漕运,谋生的老百姓才能调生活,因此龙王庙的龙王爷和掌管风电雷雨的各位神仙,成为老百姓最实用的神。不过老太太到庙里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把象征水木金火土的五行包在福包里,说二月二那会儿逛庙会给孩子祈福,让孩子平平安安,让孩子过好日子,给家里的女儿求一个平安,这是一个老人在二月二接宝贝对女儿最贴心的祝福。

其实二月二这天,之所以被老百姓如此看重,和它相关的一个节气有关。二月二前后是二十四节气里面的惊蛰,开始农耕了,过了惊蛰,土里的虫子都开始活泛了,老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因此老规矩,二月二也是扫房子、驱虫子的大好日子。以前的老房子都是几百年了,什么长虫、蜈蚣、臭虫家家都有,拿火绳点点这儿,点点那儿,虫子就不敢来,陈连荣老人说现在搬进的新房子早就没有了老鼠臭虫的,可二月二这一天也照样要打扫房间,扫扫房、弹弹尘,但有些老规矩也得改一改了,火绳用不着了,倒是用上了现代的香包,现如今陈连荣也不用老规矩了,卧室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绿色植物,所有的都时间放在了花花草草的身上了。

史料记载,二月二皇帝要亲耕祭祀农神,一般有浓重的御耕仪式,而种地的老百姓也在农田里画谷仓、围粮屯,祈求日后五谷丰登。通惠河的高碑店村有着自己特别的仪式,这天陈连荣和老伴儿带着一些孩子到了通惠河边上,几个孩子从水箱里把鲤鱼捧了出来,放进河里。因为高碑店人自古就依水而居,在龙抬头的日子里也有个特殊的规矩,那就是往河里放鲤鱼,盼望着鲤鱼都能跳龙门,家里的孩子无论大小都要放小鲤鱼,就是沾沾跳龙门的福气,也是祝福孩子新的一年开学了能够好好学习,考取功名。

4.沾沾喜气——二月二剃龙头

民间旧俗,正月里不能剃头,到了二月二,人们争先理发,名为剃龙头,剃了龙头意味着一年的开始有个好兆头。这一民间习俗流传至今。人们希望可以借此沾喜气,交好运,这一民间习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为了满足人们在这一天剃龙头的心愿,高碑店活动主办方组织理发师义务为人们理发,并设计了市井生活中剃头的场景,老式的剃头挑子。有句谚语:正月不剃头,死舅为思旧,这当然与民间传说故事有关,限于篇幅,不再赘述。但民俗学家赵书先生说,“这样做也有它的实际意义,任何民俗能够在人们中间流传,他就是根据生产生活需要而设定的,正月天冷,怕孩子踢了头容易感冒,二月二剃头,马上开始春天了,你只要开学,干干净净的去上学,寓意着好的开端。”

5.二月二龙抬头习俗展览

在活动中北京民俗博物馆举办了二月二龙抬头习俗展,展览用图文以及几十件实物向民众系统介绍二月二龙抬头传统民俗节令的演变与历史,以及仍在延续的习俗。

三、几点思考

北京高碑店七届龙抬头节,依托于高碑店漕运码头这一历史文化空间,利用二月二这一文化节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结合社区居民丰富的文化生活,以促进社区传统文化的构建,对恢复和传承传统节日有一些启示。

(一)政府的支持与介入

在现实中,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包含了多重身份,政府、传承者、文化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等等。政府主要是处于决策、组织、统筹的角色。二月二龙抬头文化节是高碑店的一项品牌活动。官方承担了策划、组织到出席开幕仪式,给予了大力的财力、物力支持以及各部门的协调工作,起到了保护的主导地位。如除了主承办方,朝阳区委宣传部、朝阳区精神文明办、朝阳区文化委员会、朝阳区农村工作委员会共同参与外,在活动筹备期间,朝阳区精神文明办、文化委每年拨付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经费并提供智力支持。基层政府高碑店村委会充分调动和激发社区居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社区的居民、外来的商户、外来的艺术家的参与,组织社区的学校青少年参与活动等等,形成了官方与民间的互动。在活动中除了传承节俗以外,高碑店村委会在活动中把传播家风的内容也加了进来,不时地用传统文化来构建社区的和谐,因此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政府的引导至关重要。

(二)节俗内涵价值的提升——文化、教育工作者的介入

社区的传统文化是历史形成的,反映社区特性的观念、信仰、行为规范和特定的物质载体。社区的特性和社区成员的认同感是社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了使社区群众了解、认识自己的资源优势,使社区的群众认识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是社区发展的基本保障,文化、教育、专家学者要帮助基层挖掘社区传统文化的资源。如2008年和2015年北京民俗博物馆两次进行高碑店村民俗文化调研,发现了社区的传统民俗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从他们的传统文化中能够反映社区历史形成的过程、社区的民俗事象以及他们对本地区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自己本地资源的迫切性。北京民俗博物馆深入挖掘高碑店的二月二文化节的内涵,帮助高碑店恢复了二月二、端午娘娘庙会、中元河灯节、漕运庙会,设计了活动策划方案、为高碑店撰写了民俗文化志、帮助建立了村史博物馆、高碑店节日文化产业开发意见书,制作节俗展览。教育工作者在二月二每年都组织高碑店中心小学的学生举办开笔礼活动,上百名学童在老师的带领下行正衣冠、祭拜孔子、朱砂开智、启蒙描红、练书法、诵读《弟子规》。同时,朝阳社区学院举办了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活动,邀请了中国著名书法家为观众现场书写二月二的“龙”字,向观众展示“龙”文化的魅力。曾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北京天桥绝技传承人周全盛先生二月二也带来了精彩的刀弓绝技表演。文化、教育、专家学者等群体的介入使得活动从内容到形式具有一定的深度并可持续发展。

(三)节俗与社区的融合——社区民众文化自觉

传统节日存在于民众的生活当中,保护传承主要依靠民众。社区民众只有了解、认识自己的资源优势才能可持续发展并对本地区产生影响,才能够延续并传承下去。比如高碑店民间花会队伍,基本上来源于村里的民众,不光是二月二,高碑店所有的节日都要出来表演,而且也为其他社区进行演出,当花会队伍走到每家每户时都将受到热情接待,人们谈论着表演技巧、演员的穿着、曲目的内容。花会队伍通过表演也提高了知名度,还被邀请到国外去表演,实现了节俗与传承人的良性互动。社区居民也认识到本社区文化资源的优势,也对本地区文化的有了认同感和保护自己本地资源的积极性。二月二接宝贝、全龙宴、鲤鱼跳龙门、拜龙王、剃龙头、扫房驱虫辟邪等节俗活动已经融入了百姓生活,同时也自觉地传承了节俗文化。再比如端午节的家庭传承,端午节期间在村民的家中,葫芦剪纸、五毒背心、艾草菖蒲、香包、五彩丝粽……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和亲切。中外游客到农民家中参与其中,村民成为了节日旅游接待户,依此也带动了文化产业市场化运作。通过这一活动,使得当地的传统节日文化因产业运作得以传承,产业也以传统节日文化为内容而显示出了活力,形成村落节俗文化保护与产业文化运作良性的二元互动模式,传统节日的抢救保护与产业的发展也因之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保留活的记忆——多媒体的介入

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的储存和传播具有数字化、及时化、互动化的特征,快速影响着文化活动的传播。高碑店的二月二文化活动利用了各种新媒体进行报道,比如通过政府的数字化平台,微信公众号,志愿者网上发布消息参与,还有很多自媒体的报道媒体也积极参与,“这里是北京”栏目组也制作了二月二龙抬头的民俗活动专题片。留下了影像资料,也保留下了当代二月二社区传承“活的记忆”。这样的宣传平台实现了二月二文化资源和公众、管理者和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为二月二资源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社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社区文化的构建,不仅需要社区土著民众的文化自觉,也需要各界的努力,包括政府对传统文化的倡导,专家学者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引导,文化工作者的精心策划与设计,教育工作者对新一代的知识培养,媒体工作者的宣传与资料的保存,只有这样才能让社区的民众对传统文化感到亲切并传承,让节日习俗融入到社区生活,形成一个由个人到家庭再到社会的一个传承链。

猜你喜欢

高碑店社区传统
数字同频同播技术在白沟河(高碑店段)应急通信中的应用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社区大作战
角的度量 教学设计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撒娇的小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