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补肾利尿方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观察
2018-03-07翟瑞琼
翟瑞琼
许昌市中医院内三科,河南许昌 461000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是指由于自主神经尤其是副交感神经功能障碍所引起的排尿反射异常、膀胱功能障碍。本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泌尿系统慢性并发症,初期发病较为隐匿,但随着病情发展,患者逐渐出现尿频、尿急、尿无力等不适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尿潴留,给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临床治疗以控制血糖、营养神经为主,虽取得一定治疗效果,但总体疗效不甚理想,因此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寻求更加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学不断发展,中医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等方法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且不良反应少,具有一定治疗优势[1-3]。本项研究应用自拟补肾利尿方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取得不错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观察组,其中男19例,女27例;年龄(56.38±7.21)岁,年龄范围为45~78岁;病程(6.15±1.21)年,病程范围为3~11年。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29例;年龄(57.02±7.25)岁,年龄范围为44~79岁;病程(6.10±1.19)年,病程范围为3~10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制定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中医诊疗标准》[4]中本病相关的诊断标准:①有糖尿病病史;②临床表现为小便不利甚或点滴不出,小腹胀满或胀痛,小便不甚赤涩,但淋沥不已或张力性尿失禁,耻骨上触诊饱满或充盈有包块,叩诊呈浊音;③B超检查,可见膀胱残余尿量增加;尿流动力学检查示最大尿流量(UF),膀胱容量增大;膀胱收缩能力早期可见反射亢进,晚期则无反射、残余尿量增加。膀胱压力容积(CMG)测定,逼尿肌无反射,多数患者膀胱内持续低压力。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入组前1周内未服用可能影响膀胱功能或自主神经功能的药物;③患者及家属均同意本项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前列腺增生、尿路感染、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其他原因导致的排尿异常;②脑血管疾病、帕金森病、脊髓损伤等其他原因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③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④精神异常,不具备认知能力者;⑤药敏试验过敏者。
1.4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糖尿病治疗,包括健康宣教、调整饮食、合理运动、降低血糖、控制血压、调节血脂等,定期进行膀胱排尿训练,适当增加体育锻炼,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甲钴胺注射液(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43557)肌肉注射,0.5 mg/次,1次/d,3次/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315)饭前口服,5 mg/次,3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自拟补肾利尿方治疗,方药组成为黄芪30 g,熟地15 g,车前子15 g,益母草15 g,当归10 g,香附10 g,赤芍10 g,川牛膝10 g,川芎10 g,地龙10 g,甘草10 g;膀胱湿热者加蒲公英30 g,黄柏10 g;尿量较多者加桑螵蛸10 g,五味子10 g;上述药物水煎取汁,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
1.5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采用B超测量患者治疗前1 d及治疗3个月后第1 d清晨排尿后的膀胱残余尿量。比较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用药安全性,检测2组患者血常规、尿常规及肾功能情况。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制定疗效判定标准: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膀胱残余尿量减少≥85%为显效;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35%≤膀胱残余尿量减少<85%为有效;症状及体征未有改善,膀胱残余尿量减少<35%或未有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4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26%(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46,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膀胱残余尿量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膀胱残余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适,且血常规、尿常规及肾功能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3 讨论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特征为排尿功能障碍和膀胱平滑肌麻痹,目前该疾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普遍认为其可能与高血糖长期作用而导致周围神经节段性脱髓鞘改变及神经冲动传出受阻等有关[6]。膀胱病变的临床表现与糖尿病持续时间具有一定相关性,因此临床针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在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稳定基础上,对患者肾功能进行保护,以提高排尿功能,改善临床不适症状,提升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中以西药为主,主要进行促神经元修复、提高膀胱顺应性、舒张尿道外括约肌等治疗,其中以甲钴胺注射液及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等药物较为常用。甲钴胺注射液是维生素B12的甲基化活性抑制剂,可进入神经细胞中促进卵磷脂、蛋白质等合成,同时刺激神经轴突再生,从而修复损伤神经细胞[7]。莫沙必利为选择性5-羟色胺4(5-HT4)受体激动剂,口服后吸收进入人体可分布于膀胱组织中,作用于膀胱肌间神经丛,促使乙酰胆碱的生理性释放,促进膀胱收缩改善肌无力而利于排尿[8]。
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癃闭”“淋证”范畴,病机为消渴日久,伤津耗气,而致气虚无力,血行不畅,血瘀脉络;或是气阴两虚,肾阳不足,致命门火衰,蒸腾气化无力。因此中医治疗主张以行气利尿、化瘀补肾为基本治疗原则。本项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2组患者均坚持降低血糖、控制血压、调节血脂等治疗有关,从而有效维持血糖水平稳定。此外,本项研究发现,治疗后,2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4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26%。结果表明自拟补肾利尿方联合西药治疗可有效降低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究其原因为自拟补肾利尿方中,黄芪补气固表;当归活血止痛;车前子清热利尿、渗湿通淋;熟地滋阴补血、益精填髓;川芎活血止痛;川牛膝引药下行、活血祛瘀;益母草消肿利尿。诸药联用,共奏行气利尿、活血祛瘀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9],方中黄芪中含有的皂苷多糖等物质,具有抗氧化及抑制醛糖还原酶作用,并且能够抑制系膜细胞增生,减轻肾脏肥大,起到改善肾功能作用,从而有效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肾病。本方联合西药治疗可提升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加快康复进程。
表2 2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膀胱残余尿量比较(n=46,±s)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综上所述,应用自拟补肾利尿方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可提升治疗效果,有效减少膀胱残余尿量,且用药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