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育课堂的青少年同伴关系考察
2018-03-07李海燕耿嘉梅毛振明
李海燕,燕 凌,耿嘉梅,毛振明
(1.首都体育学院,北京100088;2.北京师范大学 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100875)
同伴关系(peer relationship)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共同的活动中建立的人际交往关系。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等提出“童年时代的两个世界”,一个是父母和儿童相互作用的世界,一个是同伴世界[1]。他们认为,同伴对儿童的发展起着与父母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作用。同伴关系对社会性发展有着微妙的影响,它以独特、重要的方式帮助塑造儿童的个性、社会行为、价值观以及态度,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动因[2]。在目前我国的学校中,独生子女居多,孩子因缺少同伴及交往能力感到非常孤独,这将导致种种不健康心理问题,乃至社会性行为问题。他们渴望与同龄伙伴交往,但当他们聚集在一起时又时常会有矛盾和争吵出现。正是这种矛盾和争吵,使他们在唯我独尊的家庭外实现了自我和关心他人。如何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同伴危机,使学生群体中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而学校教育中的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加速这一过程[3]。笔者是在我国当前社会大背景下,从因独生子女缺乏同伴交往而引起的不良同伴关系的理论机制分析出发,对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同伴关系现状进行考察。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北京某小学六年级三班,男生22人,女生24人,共计46人。年龄在11~13周岁之间。
1.2 研究方法
1.2.1 社会测量法 1)积极提名测验(社会关系量表)[4-6]。让被试写出在体育课堂活动中“最喜欢的同学”和“最不喜欢的同学”的名字,若没有可以不写。不限性别,3人以内。这种测验比较简单,但数据处理的结果与分析相对更有价值。
2)同伴评定法[7-8]。同伴评定法是一种运用评定量表了解儿童同伴关系的社会测量法。测试者发给被试一份团体花名册,被试按照一定标准对体育活动中每个同伴的喜欢程度进行评定,测试者把团体内每个成员的评价结果收集在一起,算出每个成员的总分,对这些分数进行标准化,就可以得到每个成员自身的同伴关系分数,这一分数可以反映这一成员在团体中被同伴接纳与喜欢的程度。社会测量方法在国内得到广大心理学家的认可和广泛使用[2,8-9]。
1.2.2 访谈法 焦点团体访谈:根据提纲对15名学生进行集中访谈。个别访谈:对部分学生进行针对性访谈;对班主任、学科教师访谈,咨询学生平时在学校里的同伴关系状况;对体育教师访谈,了解某些个别学生在平时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及各项体育成绩。
1.2.3 个案分析法 以具有代表性的两名学生为例,分析了受欢迎、被拒绝组的学生同伴关系特点。
2 同伴关系测试结果与分析
选择美国学者科伊和道奇(Coie&Dodge,1988)的一套统计分析方法作为学生社交地位分类的标准,按照被喜欢和被讨厌的程度,把学生分为受欢迎、被拒绝、被忽视、受争议、普通5组[10]。根据上述分组,采用CDC分类系统,根据积极提名和消极提名分数,共分为5类学生,分别是受欢迎组、被拒绝组、普通组、受争议组、被忽视组。在某小学六年级三班46人中,按照被喜Z值LM>1,受欢迎组有6人;按照被拒Z值LL>1,被拒绝组有6人;受争议组1人,是38号,分别获得积极提名4次、消极提名8次;被积极提名次数1~4次和被消极提名1~4次的将其划分为普通组,全班大部分同学都属于普通组;不存在被忽视组。
注:LM(被喜Z值)是将被正向提名的总次数加以标准化;LL(被拒Z值)是将被负向提名的总次数加以标准化;将被正向提名Z分数加被负向提名Z分数得出社会影响分数SL=LM+LL;SP(社会喜好分数)是将被正向提名Z分数减被负向提名Z分数,即SP=LM-LL。
2.1 受欢迎组
2.1.1 受欢迎组的数据结果 根据被积极提名次数,按照被喜Z值LM>1,受欢迎组有6人,分别为44号、41号、11号、23号、42号、45号。其中,获得最多人次8人次提名的学生有1名,是44号(女生)。此外,11号、41号学生获得了积极提名6次,分别是45号、42号、23号学生获得了5次积极提名(表1)。
表1 受欢迎组被喜Z值LM>1的学生情况
2.1.2 受欢迎的原因分析 在体育课堂学习中,学生“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运动技术好,学习成绩优异,还是人际关系好?通过积极提名测验原因汇总分析,得出原因如下:居于首位的是性格好、宽容乐观、开朗大方、友善温和、大度大气等。他们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常以合作、友好的方式与同伴交往,能很好地融入同伴交流中。
其次,同伴之间性格相似,形成友谊,有共同的爱好,能玩在一起,合得来、聊得来,不吵架,互相欣赏。经过几年的共同学习集体的生活,同学们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友谊伙伴,在体育活动中仍维持这种友谊伙伴关系。
再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比如团结,擅于帮助别人及互相帮助,合作好、比较默契等。
而位于第四位的原因才是体育成绩和体育课堂表现[11],体育成绩好当然是体育活动中受欢迎的原因,互相竞争、互相促进,运动技术取长补短也是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的重要原因。
最后,被提名但频次较少的还有学习好(学业成绩好)、长得漂亮、聪明。可以看出,学习好也是良好的同伴关系形成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2.1.3 受欢迎组的个案分析 对积极提名原因进行了个案分析。以班里最受欢迎的Z同学为例,在同伴评定中全班46人按照“非常喜欢”——“非常不喜欢”五级评定的得分S=172分,获得全班评定最高分。在积极提名测验中,获得8次积极提名,被喜Z值为3.0,也是最高分;消极提名0次,社会影响分数 SL=2.54,社会喜好分数 SP=3.5。
据悉,她从一年级开始一直担任班里的班干部,曾任中队委、大队委等职务,为班级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因此赢得了同学们的认可。据教师反馈,因为她性情温和、为人大方、处事得体,所以在学科成绩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同时,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关系分数。据班主任老师介绍,每年的中队委是全班同学投票选出的,是综合了学科成绩、人际关系等各因素的基础上选择的,所以Z同学的同伴关系整体处于优秀等级。图1为Z同学的社会关系网。
图1 受欢迎的Z同学的社会关系
从图1看出,班里有8人选择将她积极提名,而同时Z同学也将其中的3位同学积极提名,于是在这四位同学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选模式小团体。在受欢迎组中也存在另外几组互选小团体。
2.2 被拒绝组
2.2.1 被拒绝组的数据结果 根据被消极提名次数的前三名,按照被拒Z值LL>1,被拒绝组有6人,分别是43号、14号、3号、1号、38号和40号(表2)。其中,40号被消极提名7次,38号被消极提名8次,1号被消极提名9次,3号被消极提名10次,14号被消极提名11次,43号被消极提名22次。
表2 被拒组被拒Z值LL>1的学生情况
但是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被消极提名频次较高的同学,如1号也有2次被点名“喜欢”,说明她即使是被大多数同学拒绝、不喜欢,但她仍然有朋友,而她的朋友则是在体育课上和她一起站在旁边做观众的、不喜欢运动的“同伴”,而通过提名测验则发现,这些同学均被消极提名多次。
2.2.2 被拒绝组的原因聚焦 这类学生是同伴关系的受害者,大部分人都不喜欢他们。那么,被拒绝是出于什么原因?是学业成绩差,或者体育成绩差,还是体育活动表现不积极,或者性格不好,或者行为习惯差?对消极提名测验原因进行归类和分析,得出消极提名原因如下。
首先,排在第一位的是行为习惯问题,这在消极提名原因中提及较多,有的同学满口脏话,爆粗口,这导致很多同学对他(她)产生厌烦心理。动作不文明,爱动手打人,使用暴力等行为也让其他同学产生厌恶心理。其中语言暴力包括言语侮辱、骂人等都是不良的行为习惯表现。
其次,性格欠佳成为阻碍交往、影响同伴关系比较重要的因素之一。小气、太计较、小心眼或自大、骄傲、傲慢、太要强的表现都让人感觉难以接近,影响同伴交往。
再次,体育活动表现不佳,如有的同学逃避体育活动,躲在一边,不合群,不参与;有的同学不努力,动作随意、不喜欢运动都是被消极提名的原因。
最后,体育成绩差被较少提及,是影响同伴交往和积极提名的弱势因素,但体育成绩差与体育活动表现、身体素质等都有一定相关。
2.2.3 个案分析 被拒绝组中有一名学生值得特别关注,那就是43号M同学。由积极提名、消极提名测验数据分析得出,M同学喜欢的即她积极提名的3名同学均是体育活动中表现积极、体育成绩相对较好的女生,她对他们的评价也是“文明,体育成绩较好”(图2)。通过消极提名测验原因汇总分析,同学们对她的评价是“上体育课不认真、不喜欢运动、只会在体育课上聊天、体育课上不合群、没有共同语言、体育成绩实在太差、性格不好、爱发脾气、很小气、爱计较、小心眼、比较懒”。很明显,M同学属于被拒绝组中的“被攻击的退缩儿童”,她有点害羞、胆怯和退缩,担心被同伴群体嘲笑和攻击。据其他渠道得知,M同学在班里一直属于被攻击的对象,自小学低年级就开始成为班里男生攻击和欺负的对象。
从图2可以看出,全班46人中有22人对M同学进行了消极提名,并对她的某些行为提出指责。M同学对班中3名优秀的女生进行了积极提名,这3名女生也是班级中积极提名较高的学生。由此可以看出,M同学也是有着明显的积极向上的意识,将优秀学生作为自己的模范和榜样。
图2 被拒绝的M同学的社会关系
2.3 受争议组
受争议的学生是行为表现最矛盾的,有时积极友善,有时却做出消极的攻击破坏行为。同伴对其评价也不一致,表现出欢迎和拒绝他们的人都比较多。
该班级中存在受争议组,其中较为明显的1人是38号同学,他获得积极提名4次、消极提名8次(表3)。有的同学喜欢和他在一起活动,有的同学不喜欢和他在一起活动。喜欢他的同学为同性别男生,且有相同的爱好,比如踢足球,认为他性格开朗大方、不计较小事;还有人提到,他“宽容、乐观”;但同时,他被消极提名的原因,多人提到他“爱骂人”“自以为是”“自大、说脏话、太小气”,认为他“太讨厌了”。
表3 受争议组(38号)的Z值
2.4 普通组
这类学生一般占总人数的1/3,喜欢或不喜欢他们的同伴人数都存在一定比例。他们是所有学生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个群体,同伴关系对他们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
本研究群体中,积极提名1~4次的有14人次,消极提名1~4次的有25人次,积极提名0次的有26人次,消极提名0次的有5人次,这些群体既有较少频次(或0次)的积极提名,又有较少频次(或0次)的消极提名,属于普通组。这部分群体属于班内大多数人群。
3 同伴关系与各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3.1 同伴关系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3.1.1 同伴关系与学业成绩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9]笔者向数学教师借用了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数学成绩作为参数,进行数学成绩与同伴关系的相关性分析,得出两者之间不存在正相关的结论,也就是说数学成绩(或者能代表学业成绩)与同伴关系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表4)。
数学成绩获得100分的有8人,其中Z同学数学成绩100分,她在同伴评定时获得了172分的高分(全班同伴评定最高分),看上去二者呈正相关;而获得同伴评定成绩最低分的M学生却得到数学98分的较好成绩。
分析其他同学如38号同学数学成绩也是100分(满分),其他学科成绩也较好,但他的同伴评定成绩只得到112分,在全班来说属于较低分。综合同伴关系的分类,该生属于受争议学生,积极提名和消极提名频次都较高,被积极提名4次,同时被消极提名8次。
另外一个案例,如班里每次学科成绩都优秀或满分的马学霸,在体育活动中经常“被追打”,偶尔“被欺负”,他自己的感觉就是“他们老打我”“给我起外号”。以上两个案例说明同伴关系与学业成绩之间不存在必然的相关性。
表4 数学成绩与同伴关系的相关性分析
3.1.2 同伴关系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并不是割裂的
Wentzel和 Asher的研究[12]表明,受欢迎儿童往往在学业和智力测验中成绩优于被拒绝儿童。同伴关系不良是影响学习情绪而导致成绩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处于不良社会关系的学生在学业上更容易遇到困难;被同伴拒绝的孩子在学业上获得同伴的帮助要比其他孩子少,他们在学习中积极交往的机会受到限制。受欢迎小学生学业成绩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被拒绝小学生学业成绩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各组。
对数学成绩获得最低分77.5的小C学生进行分析,其同伴评定成绩也比较低,仅得95分(全班倒数第4)。在对其同伴评定及教师访谈结果得知,他在体育活动中不积极主动,逃避现象严重,时常游离于体育课堂之外,不愿意与人合作,总站在旁边做观众,体育教师劝说多次无效。在笔者的课堂观察中也发现,该生时常溜号,偶或退出活动,站在一边观望。
3.2 同伴关系与体育成绩的关系
体育成绩好能促进体育活动中同伴关系的发展。在上述以Z同学为核心的双向选择案例中,她们都喜欢运动,在体育课上属于活跃分子,并且你追我赶,是体育成绩进步的催化剂。她们因相同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彼此性格相投而经常一起活动,成为好朋友。同伴之间除了体育成绩较好而且性格彼此差异不大,还能在体育活动中互相帮助,培养自信心,这也成为促进同伴关系发展的一剂良方。在积极提名中,赵凯说他的好朋友:“体育成绩好,是自己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而另一名同学说,与体育成绩好的同学一起活动可以给自己带来自信。
与上述分析相反的研究则是:体育成绩与同伴评定分数并不是相关的(表5),在体育成绩弱势群体中也存在友谊,也有“团结一致、彼此互选”的小群体。与上述案例相反,他们不是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而是游离于体育活动之外,或躲在树荫下,聚集在一起聊天、侃大山。在学生、教师访谈中发现,在以前的体育课堂活动中,有几名同学经常脱离集体而擅自离开活动范围,同时本研究的同伴评定和积极提名测验结果显示,这几名同学给对方的评定分数较高,也把对方列为相互的积极互选项。
表5 同伴评定与体育成绩的关系
3.3 同伴关系与体育活动表现的关系
积极的体育活动表现可以凝聚团体的力量,加深同伴之间的互相欣赏。几名运动水平差不多的男生一起打篮球、踢足球,他们“一起进步,互促成长”,还有的同学认为对方“在体育课上是我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运动技术取长补短”。与此相反,体育活动表现欠佳的学生受到较多的消极提名,被大多数同学拒绝。他们将“体育课不认真、不喜欢运动、太懒、练习不努力”视为体育集体活动中的不良行为,拒绝与他们为伍。
3.4 同伴关系与领导者、体育委员
领导者是在某项活动中具有一定权威和威信力的人物。领导者之所以能成为领导者,一定是在学习集体中具有一定的权威,一方面是动作技术好,能够较好地完成体育课任务中的任何项目;另一方面是为人处事较为得体,获得了较好的口碑,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如获得积极提名次数较多的杨同学,他被积极提名5次,消极提名0次,社会喜好分数SP=1.85,人际关系较好。他体能较好,在班级、学校足球队中是主力,为班级赢得了荣誉,而且时常在体育课上帮助别人,为别人加油,不说风凉话。因此,在体育学习中,“领导者”的决定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体能好;体育成绩好;积极为班级体育活动出力;善于帮助别人。
此外,还考察了与体育学习集体中的实体领导——体育委员N同学,分析了他作为体育活动的实体领导者在体育学习集体中的地位。在积极提名中,他仅被积极提名2次,消极提名0次,被喜Z值Z=-0.27,社会影响分数 SL=-0.76,社会喜好分数SP=0.21,人际关系较为一般,说明同伴关系的影响力与领导者的地位没有直接关系。领导者只有用实际行动和体育实力才能赢得权威和影响力。
3.5 同伴关系与性格、行为习惯等因素的关系
在提名测验的原因分析中,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不好的性格成为被拒绝的主要原因;相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温和的性格可以有效促进同伴关系的发展。以积极提名测验成绩为基础,以班上最受欢迎的Z同学为例,她和班上另外一个最受欢迎的赵恺,以及两位体育成绩同样优秀的学生形成了牢固的铁三角关系。在这个关系中,以Z同学为中心,呈现出“我喜欢你,你也喜欢我”的双向关系。她们认为彼此性格相投,都属于温和不暴躁的那种,彼此在一起感觉很放松。在男生提及的相同的爱好中,足球、羽毛球、篮球等都是构建友谊的桥梁,他们课间一起活动,体育课上一起踢球,相同的爱好使彼此的心更加靠近。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受欢迎的学生并不等同于优等生。受欢迎的学生大多都是优等生,学科成绩较好,但并不是所有的优等生都受欢迎,如性格欠佳、行为习惯不好的同学就不受欢迎。
2)成绩优秀的学生并非“领袖人物”。如果成绩优秀的学生体质虚弱,或在体育活动中不积极主动,属于弱势群体,则不能赢得体育活动中的尊重和欢迎,不能成为体育活动中的领袖人物。
3)良好的体育活动表现和优异的体育成绩是受欢迎的主要因素之一。积极的体育活动表现会促使大家合作、团结,进而感染到整个体育学习集体,因此体育活动中的上佳表现也提升了学生在体育学习集体中的形象和地位,因此非常受欢迎。
4)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是导致被拒绝的重要原因。在提名测验的原因分析中,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不好的性格成为被拒绝的主要原因,同学们爱憎分明,对于一些不良现象和行为都非常鄙视,产生心理拒绝。在体育学习集体及学校学习生活中,教师应积极提供给学生正能量,使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积极态度,改变或消除那些不良生活习惯,使性格缺陷得以进一步改善。
4.2 建议
1)教学理念的深度转变: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视角的关爱和指导。每个学生都有长处和短处,应该侧重完善人格的培育,给每个学生机会。对性格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如对性格外向、爱表现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任务,如担任小组长;对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要多进行鼓励,适时分配一些任务协助教师或同学,让其体现一定的作用,实现自身价值。
2)教学环境的整体塑造:基于系统理论视角的设计与实施。教学环境一方面是师生之间的公平氛围,一方面是生生之间合作与友爱。公平公正是体现教师教育思想的重要理念,教师不可偏心,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快乐成长,健康锻炼。
3)教学策略的科学应用:基于问题解决、学生发展的教育指向。一方面是找出问题的原因所在,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在理念的指导下促进学生对同伴关系的深度认识,对处于不同社会关系的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支持。
[1]邹泓.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4(2):39-44.
[2]纪红艳.论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J].教育科学论坛,2005(9):41-43.
[3]钟秉枢.体育运动与现代人格塑造——重新认识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10):1-5.
[4]侯爱民.关于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及相关教育对策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2.
[5]Bergmüller 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and student aggression across62 countries[J].Aggressive Behavior,2013,39(3):182-200.
[6]Chen Y F,Peng SS.University students’Internet use and its relationships with academic performance,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psychosocial adjustment,and self-evaluation[J].Cyberpsychology&Behavior,2008,11(4):467.
[7]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8]王艳平,李强,刘淑慧.体育合作学习对增进小学生同伴关系的研究[C].中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2006.
[9]张连云.社会关系与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8(5):36-38.
[10]Coie JD,Dodge K A.Multiple sources of data on social behavior and social status in the school:a cross-age comparison[J].Child Development,1988,59(3):815.
[11]马艳红,金帆.基于F组合系统的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设计[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35(5):119-124.
[12]Wentzel K R,Asher SR.The academic lives of neglected,rejected,popular,and controversial children[J].Child Development,1995,66(3):754-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