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运用于现代教学的思考
2018-03-06赵伟
赵伟
摘 要:目前,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教学手段,在新的教育环境下产生重大的影响力,也对现有的教育教学机制产生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融合图文、声音等为一体的认知环境以及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使得人们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产生了变化,从而使得教学内容、手段、方法、思想、模式,甚至整个教学体制发生改变。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网络通讯技术 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8(b)-0179-02
1 什么是信息化教学
什么是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是指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参与的教学。如果我们从系统的角度看课堂,其由教师、学生和环境等要素组成。信息技术作为环境的一部分,它可以最大化地改善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传播和信息交互的形式,因此必然有助于教学目标、教学形式和其他方面的变化,比如最典型的信息技术工具之一——翻转课堂。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只能将学生集中在课堂上,并以统一的方式教授教学内容。而翻转课堂学生则可以在教师授课之前自我学习这些微课,掌握或理解一些浅薄的概念和知识点。这样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来帮助解决学生在课前微课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最为重要的是,教师有了足够的时间,甚至可以在传统的课堂授课中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展开额外训练。总之,在信息化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来解决传统教育教学中难以解决或解决成本过高的问题,为教学留下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2 信息化教学的优点
(1)丰富的信息来源和大量的知识有利于创造适合的学习环境。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为课堂教学提供更优的教学环境,使课堂内的信息资源丰富多彩。教师和教科书再也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不仅仅可以扩大知识的内容,还能最大化地调动学生地各种感官,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
(2)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動性。教师的主要功能再也不是简单地提供信息,而是帮助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由被动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和发现问题,变为主动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和发现问题,因此而产生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整个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为了发挥主导作用),但不是一直如此。学生有时会处于简单的传递、接收学习状态(教师应注意并帮助学生去建立“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使学生能够实现有效的学习。但大部分的时候学生往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才去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教学多媒体不只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还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认知手段,教材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用来传达学习的内容,而且也是学生构建认知的对象,能帮助学生提高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
(3)个性化教学有助于因材施教。多媒体的交互性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效率,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充分呈现整个学习内容和过程,学生可以自主控制学习内容的难度和进度,并及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互动。在现代化教育技术所构建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学生正在逐步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从传统的被强迫学习向积极主动学习转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使得学生更积极地进行知识的获取、信息的处理以及自身的发展。
(4)互助和互动,促进共同协作学习。计算机互联网络的特点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共同协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学生们通过合作、竞赛或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参与学习,有利于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和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认知能力、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5)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计算机多媒体特征与互联网络特征的结合,为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创造了理想的环境。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最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多的信息资源,因此特别适合于学生间开展“自我发现,自我探索”式的学习。它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3 信息化教学手段有哪些
(1)教材多媒体化。多媒体技术手段用于拓展教科书的内涵,如实用的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等,建设教学内容的动态可视化模型。
(2)教学管理自主化。通过计算机技术手段和网络技术手段,来实现单机教学或远程网络考试和评估、教学难题诊断、教学任务安排等。通过建立和存储学生的学习档案,可以为教育教学评估提供数据支持,同时支持教学过程的评估和评价。
(3)虚拟化的教学环境。在利用计算机技术手段构建的虚拟环境中,学生可以找到实践认知对象来进行学习知识和认知对象,计算机信息化技术手段模拟的虚拟现实就可以充分完成这个任务。同时,虚拟现实技术手段可以实现超越现实,甚至可以利用虚拟技术手段来实践现实世界中不能或难以开展的活动,从而使学生延伸学习体验、拓展认知空间。
(4)开放化的教学系统。首先是开放教学系统,就是开放教学内44容和共享教学资源;其次是开放教学结构,正确有效的使用相应的计算机管理技术,及时调整,修正教育形态问题;最后是开放教学功能,实现以学生为服务主体,提供各种教育服务。
4 信息化教学如何开展
信息化教学是未来的趋势,目前整个大环境已经具备了移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普及。目前99.9%的学生已经拥有手机,27%的学生拥有平板(腾讯网的调查),对于一个学校或者老师来说,真正硬性需求的工具设备并不算多。那么,开展信息化教学什么才是重要的呢?个人觉得是老师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作为教师,具备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思维对开展信息化教学相当重要——可分享的、免费的、随时随地可以展开教学的。
开展信息化教学需要什么?简单来说:(1)信息化资源。就是你准备让学生学习的资源,可以是Word、PPT、视频等资源这些资源不一定全都是需要你原创的,只要是跟章节知识点相关的,在网络上收集的都可以,当然,如果您想自己录制一段,也非常简单,一般的录频软件都可以实现。(2)教学平台。一般的微信、QQ其实就可以了,有很多学校甚至有内部学校平台,只要能够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即可。(3)少量的设备。对中小学来说,可能需要购置一些平板以及其他的辅助教学设备。
5 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1)意识薄弱,对信息化认识不够到位。随着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信息化时代,它给教育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在这种形势下,教育的目标、结构、内容、手段和评价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将发生革命性变化,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也将得到提高。目前,中小学信息化大多局限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资源的检索等方面。虽然教育行政部门近几年加大力度对学校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求早日实现多媒体进每一间教室,实现校校通。但在调查中发现,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信息技術与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方面,设备的利用率较低,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实际作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代,领导到教师,还在遵守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认同与被认同的过程。
(2)教学资源及软件建设滞后。一方面学校教学软件数量较多,另一方面教师使用的积极性不高,使得这部分资源被闲置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是学校宣传力度不够,很多教师不知道学校有这些资源;二是这些资源一般由学校的资料室集中管理,教师使用时可以去借,很多教师没有时间或是嫌麻烦;三是有些教学软件实用性较差,教师使用时感觉效果不好,不愿意用;四是多数教师不会对购买来的教学软件进行再加工或者没有时间加工等。这些情况既造成了资源和资金的浪费,也影响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积极性。
(3)信息技术培训重技能轻应用。这几年,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及人事部门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评职称时必须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合格证书),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搞得轰轰烈烈。但是从培训内容上看,都只停留在技术层面。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理解也只是课堂中播放课件,使得信息技术真正的优势与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仅有技术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要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开展面向教学应用、面向课程整合的培训,使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更深理解,能在更高的层面上使用信息技术,从而为教学服务、为教师自身学习与科研服务。
6 信息化教学的未来展望
未来的教室一定是云端教室,包括电子课本、电子课桌、电子书包、电子白板……在资源方面,由模拟媒体到数字媒体,再到网络媒体,资源最终都在教育云上,内容达到极大丰富,从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学生必须具备创意与创新、沟通与协作、研究与获取信息、批判性思维、决策与解决问题、信息化公民素养、科技理论与应用六大能力。21世纪的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则包括引发学生学习与创意、设计开发信息时代的学习经验和评估准则、塑造信息时代的工作与学习模式、提升和塑造信息化公民责任感、从事专业发展与领导力培养几个方面。未来的教育管理者要具备富有远见的领导力、信息时代的学习文化、卓越的专业实践、系统性的信息化公民素养。在信息化环境下最终形成未来的教育生态,信息化教育教学不再是试点,不再是示范。教育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协作者,而不是简单的“传道者”;学生可以向周围的社区、网络资源等学习;管理者自主管理;学习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成为常态,最终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终身学习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信息化教学,不仅仅是工具,更重要的是资源,是教与学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唐文晶,万忠,陈悦,等.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现状调查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8):39-48.
[2] 周冠祥.信息化背景下中职语文教与学变革的实践与探索[J].职教通讯,2016(18):43-44.
[3] 宋颖.中职信息化教学误区与课程整合策略探讨[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4(4):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