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物教学应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018-03-06徐蕊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联系现实生活高中生物

徐蕊

[摘要]以《种群的特征》教学为例,通过架设知识与生活的桥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初步探寻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组织实施策略。

[关键词]现实生活;联系;高中生物;种群特征;种群密度

按常理来说,生物课程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应该为广大学生所喜爱,但在长期生物教学中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究其原因是,很多高中生物教学的内容太过抽象或微观,加上教师教学时常局限于对生物学事实和概念的记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很难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发自内心地喜欢。因此,架设知识与生活的桥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尤为重要。笔者曾于2016年11月执教过一节市级公开课,内容为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以本节课为例,尝试通过利用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素材,引导学生厘清种群的数量特征,并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明确调查种群密度的意义和方法,以期能探寻出有效的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组织实施策略。以下为本节课的课堂实录。

一、创新导入,寓导入于实际生活

师(PPT出示自我介绍):同学们,在上课开始前,老师先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师:哪位同学愿意也来做个自我介绍,最先和老师交个朋友?

生1:我叫×××,今年……(从姓名、年龄、兴趣爱好等方面介绍自己)

师:很高兴认识你!我们可以从性别、年龄、出生日期等来描述个体的特征,如果我们将目光进一步扩大,上升到“种群”这个生命系统的层次,我们又将从哪些方面来描述种群的特征呢?

(教师播放视频:本地常见的种群,如三道桥一片农田里的玉米种群、乌拉特草原上的绵羊种群、康尔莱农业园的全部华莱士种群等。学生边欣赏生活中熟悉的画面,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种群导入本节课,学生对“怎么来描述种群的特征”这一问题倍感亲切,进而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主动探索新的知识。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片段1]种群有哪些数量特征

师(PPT显示资料: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年末巴彦淖尔市总人口达到166.9万,人口密度达26人/km2。出生人口1.4万人,占人口总数的8.3‰;死亡人口1.0万人,占人口总数的5.8‰。常住人口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五普”的107.04提高为113.22。全市常住人口中,0~17岁为33.8万人;18~64岁人口为120.4万人;65岁以上人口为12.8万人。自2001年十年间迁入人口1.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0.95%,迁出人口2.3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38%):现老师和大家分享一份大家最熟悉的种群数量的调查数据,希望能为同学们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参考。

师:这份数据中加下划线的数据描述的是种群的哪些数量特征呢?

生2:依次为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

师:如果将这些数量特征中的一项列为基本特征,是哪一项呢?为什么?

生3:种群密度。

生4:因为其他的数量特征的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种群的密度。

[片段2]种群密度的概念

师:好,那我们动手算一算,以明确种群密度的概念。

(TTP显示影资料:李大爷在一片面积为4亩的农田上种了12300株玉米,于大爷在体积为100 m3的池塘中养了130条鲤鱼,请计算相关种群的密度。)

学生结合具体实例计算,明确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种群数量。

[片段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和意义

师:种群密度作为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比如,李大爷最近就有了一件烦心事,在他的玉米地里长了许多狗尾草。李大爷想购买除草剂来除去杂草,可是,市面上所售的除草剂很多,哪一种可以作为李大爷的最优选择呢?结合刚才所学的知识,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生5:使用除草剂后,农田里狗尾草的种群密度下降幅度越大,除草剂的效果越好。

师(适时展示图1):若是按照种群密度的概念,将狗尾草的数量逐个计数再除以面积,在这里显然是不现实的。结合数学统计学的知识,你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请大家小组交流,并汇报交流结果。

(学生小组讨论4分钟后展示小组交流成果,最后得出以下几种汇报结果。)

师:同学们推荐的方法都是抽查选取一些样方,通过样方的种群密度估算该种群的密度,这种方法也称为样方法。比较一下,图2中哪个小组的选法所得到的结果更接近真实数据呢?

(学生通过比较,都支持方法C,从而明确选取样方时,为了接近真实情况,应注意选取样方的数目和大小,关键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有主观因素。教师介绍随机取样的常用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并说明最终以所有样方的平均值估计农田里狗尾草的种群密度。)

师:同学们,刚解决李大爷的烦心事,于大爷又碰到了新的麻烦,他的池塘中鲤鱼数量持续增长,于大爷想通过测得池塘的鲤鱼种群密度来确定是否到了最佳的捕捞时机,可是一画样方,鱼儿便游得毫无踪影。假设你面前的一次性餐盒是于大爷的池塘,瓜子是鲤鱼,你有什么新的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来帮助于大爷吗?如果有困難的话可以向其他同学寻求帮助。

(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动手实践,最终全班展示)

生6:第一次从“池塘”中捕20条“鲤鱼”,用红笔做好标志,放回池塘中。过一段时间,等带标志的鱼均匀分散在池塘中再实施重捕,重捕到的鱼总数为32条,其中带标志的有2条,我们估算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达到:20×(32÷2)=320(条)。

师:非常好,如果假定某调查区域中,种群总数量为N,第一次捕获M个个体进行标记,重捕的总数为n,重捕中已标记的个体数为m,你能否利用上述三个数据,总结一个通用的计算公式?

[学生自己动手总结相关计算公式为N=MX(n÷m)。]

师:恭喜同学们已经顺利帮助于大爷找到了估算池塘鲤鱼种群密度的方法,从模拟实验中,我们看出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适用范围不同,标志重捕法更适用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至于达到多少种群密度才是最佳捕捞时机,我们在下节课的学习内容中将进一步给大家揭晓。

三、结合生活实际,有效检验生物学习效果

师:种群密度过大,植物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太小,又会造成土地等资源的浪费。请同学们调查学校后菜园中小日圆的种群密度,查阅资料看实际种植密度是否是最优的种群种植密度,并给相关的管理者提供参考建议。

四、教学反思与总结

对于本节课,教材中引入了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模拟实验,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的探究实验,及东北虎、大熊猫、乌鸦种群等多个素材来组织相关学习。但这些素材与我校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缺乏实践性,难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此,笔者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生物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构建生物核心概念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同时,笔者总结了如图4所示的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组织实施模式,为各位同行提供借鉴。

(责任编辑 黄春香)endprint

猜你喜欢

联系现实生活高中生物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
假期归来
不等式创新题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