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教会学生思考
2018-03-06陈文荣
陈文荣
教学的首要任务——教“怎样思考”。经常听到学生说:“老师讲的我都懂,但自己做就不会了。”什么原因?是老师没有把“让他自己会做”的方法教给他。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解决“老师你是怎么想到的?”然后解决,“怎样让学生也想到?”好的教师“想给学生听”,“想给学生看”。差的教师做给学生看,或“让好学生做给差学生看”。所以,卢梭说“教大多数学生能想到的方法”。因此,教“怎样思考”,“怎样才能想到”——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教学——教学生“学”
教学是通过“学习知识”达到“学会思考”这样一个目的。学怎样提出问题;学怎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怎样建构新概念、新方法;学怎样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所谓的教学生学,就是要通过这样的步骤达到让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知道思维的步骤,从而实现“怎么去学”。
1.运用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学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掌握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形成的过程。在教给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教给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指的就是:一是在阅读中发现或形成问题;二是构建的横向联系或纵向关系;三是从已有知识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四是对发现的新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五是寻求帮助,验证(修正)猜想和假设。
这一探究过程其实质是一个思维形成的过程,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内容理清相关知识,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如教学《项链》一文,就可以根据这一方法进行阅读。首先根据小说的文体特点理清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在理解这些要素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质疑,然后结合以前学习小说的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理解,并同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印证自己的见解,进一步发现问题,对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小说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思考问题的方法。
2.运用“问题结构”推进教学
语文教学也需要用“问题结构”促進学生的思维,形成思维的合力。阅读教学总是要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同时也通过问题印证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在相互印证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一切方法都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问题,往往原有的方法不够用了,可能会出现学生无从下手的感觉,这样学生就不得不去探究新的方法,在老师的帮助下创造新的方法。每解决一篇课文,我认为,教师首先要提出一个问题,用一个问题去引领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然后去解决它。把阅读理解转变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为解决老师设计的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而提出一系列子问题。达到问题引领——形成思维——提出问题——知识应用——循环推进。
(1)用启发性提示语引导
阅读教学中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的是面对问题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特别是对一些新问题,学生没有思考的方向。这样的问题全靠学生独立探究,基本不可能。学生对新问题的探究,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引导。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语,给学生以必要的提示和暗示;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获得“提示和暗示”。进而拓宽思路,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2)相似类比
文学作品中会有一些“相似”的作品。有些作品在主题、结构、构思、语言、艺术技巧等方面有相似之处。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要善于运用这些作品,引导学生进行类比阅读,要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相似点,找出不同点,从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教给学生“思考”的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展了思维,形成了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学会用启发性提问来引导自己。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堂教学改革发展到了今天,情境教学仍是语文教学基本方法之一。创设情境的目的是给学生以思考的方向性暗示,创设情境的基本标准是直观明了、简单易懂、源于生活、贴近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越强烈,学生的思维越活跃,越深刻中,思维就越富有创造性。如何创设情境,语文教学情境创设有:“以旧引新”情境、“问题探究”情境、“实际生活”情境,等等。
如在教学《醉翁亭记》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探究《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两者的异同,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1.比较欧阳修和范仲淹两人的遭遇,找出他们的共同点;2.探究《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两主题的异同;3.比较欧阳修和范仲淹两人思想境界,你更认同他们中的哪一个的思想?为什么?通过这种问题情境的设计,学生对两文的理解就有了更深的层次,也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生学生思考,是语文教学落实培养目标的重要方法,教学生学会思考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通联:甘肃高台县第三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