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莞市众创空间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8-03-06袁丹罗园芳

科技创新导报 2017年33期
关键词:众创空间政策建议发展现状

袁丹++罗园芳

摘 要:众创空间是吸纳国外创客理念且融合中国特色的一个创业孵化载体概念。优化发展众创空间,是培育新经济引擎的有效路径。本文基于对东莞市众创空间发展历程、政策举措、发展现状及特点的梳理,揭示存在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提出从多元化创客群落、多功能保障体系、专业化发展与集群效应四方面推动本市众创空间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众创空间 发展现状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11(c)-0164-02

自正式被写入中央文件,到明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各地纷纷大力推进众创空间快车道建设。号称“世界工厂”的东莞也将众创空间建设发展作为稳增长、调结构的强劲动力。截止2017年7月底,全市共有38家众创空间,其中省级试点单位29家、国家级15家,孵化器數量合计59家,形成较好的标杆。对此,本文试图深入探究东莞众创空间,为进一步完善本市众创空间建设提供现实依据。

1 东莞市众创空间发展历程

众创空间的开放和共享,孕育了创客的商业愿景,有效实现创业效应[1]。自《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动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印发后,东莞市科技厅积极投入双创建设。2015年4月正式出台《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在前列的意见》,强调积极培育具地方特色的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

2015年6月25日,松山湖游戏孵化基地启动运行,携手市内蜂巢、蚁巢、901联盟等孵化器共同参与,建立了东莞首批游戏领域的众创空间。由于地理与产业集聚,天安数码城和松山湖高新科技园已成为众创空间较为集中的两个园区。除市区外,各镇街也因地制宜积极推进众创空间,如大岭山镇与松山湖合作建设的“美猴王”孵化器,年产值已超2亿。2016年3月,松山湖生态园联手苹果打造国内首个基于苹果IOS平台的移动应用开发众创空间。整体而言,本市的众创空间渐入佳境,俨然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2 东莞市众创空间政策举措

为进一步壮大创新创业群体,2015年5月12日,《关于引导民营资本发展实体经济的实施意见》率先在广东省成立众创空间补助金,对各镇街设立的首个众创空间最高可获300万元资助。2016年10月10日,东莞市人民政府印发了《东莞市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力争2020年,众创空间数量突破50家,新增系列互联网研发机构、互联网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创新创业体系。2017年9月26日的《东莞市科普和学会科技服务项目实施办法》再次强调,力争5年内创建一批国家/市科普示范街道、社区,创客培育中心、创客培育学校、科普教育基地等,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

各镇也积极探索相关激励举措,如《长安镇关于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实施办法》、《万江街道扶持产业发展奖励办法》、《麻涌镇关于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工作方案》、《大朗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计划(2015—2020)》、《道滘镇小额创业贷款实施办法》等。这些配套文件为东莞“双创”格局的形成,提供了良好契机。

3 东莞市众创空间发展现状

2015年8月东莞市开始众创空间的备案与认定工作,入选的众创空间将纳入省试点单位,享有优惠、补助在内的各项政策扶持,最高可获8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2015年11月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公布了首批众创空间名单,东莞市有12家入选。

目前,经省级认定的29家,国家级15家,各众创空间运行状况良好。如,宛城区的V-Work 梦工场入住率常年在8成以上,成为90后共享经济的大本营。松山湖的中科云创众创空间,定位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移动互联产业集群,招商率高达98%,致力于打造“中国制造2025”示范园区,成为东莞市重大项目之一。各类众创空间呈现以下特点。

3.1 分布集聚化

运营场地在市区的有4家,占13.79%;松山湖的有17家,占58.62%;常平、石龙等其他镇区的有8家,占27.59。众创空间的生态系统特征决定其需要一定市场基础,周边人群的认知、意识等均影响发展的活跃度。素有“科技进步与自主和创新重要载体”之称的松山湖已成为东莞市众创空间中心区域。

3.2 模式多样化

据服务内容与运营模式,可将众创空间归为6大类:综合生态型、投资促进型、专业服务型、联合办公型、培训辅导型,及媒体延伸型[2]。东莞市的众创空间中有综合生态型的正太智能众创空间、专业服务型的点栈创业工场、投资促进型的V-Work 梦工场、培训辅导型的创翔众创空间,还有联合办公型的穿越众创空间,呈百花齐放格局。

3.3 主体多元化

东莞市的众创主体既有70后、80后,也有90后;有科研教育工作者,有创业白领,有内企业家,还有学成归来的海归派,实现精英创业到大众创业的转化。

3.4 方式丰富化

有政府主导的中科云智智慧云区;有高校主导的微软众创空间,有科研院所举办的成电众创空间,有国资企业举办的东莞市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众创空间,也有民营企业举办的天马创业营等。

4 东莞市众创空间发展对策

东莞市众创空间发展较迅速,曾获地级市“双料冠军”,但在质上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同质化现象严重;盈利模式不成熟,优势特色与核心竞争力不明显;专业运营管理人才匮乏等。

鉴于对本市众创空间发展现状和相关政策梳理,提出如下促进众创空间发展的建议。

第一,倡导多元创客群落。创客综合性服务需求的满足依赖创客群落的繁荣化[3]。应积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优化吸纳机制,打造政府引导,服务商主导、科技中介机构为桥梁、高校+科研院所为支柱、金融创投为协助的众创生态体系。

第二,构建多功能保障体系。一方面,有必要实施更多保障性与普惠性政策;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整合科技创新全链条服务体系,形成强有力科技后盾。

第三,坚持专业化发展。众创空间属有限理性组织,需顺应内在发展规律与外部环境,秉承专业化、特色化理念,分类发展,以品牌效应凸显整体优势[4]。

最后,需强化集群效应。目前,东莞市众创空间发展具有扎推布局态势。可依托园区优势,扩大产业集群正向外部性,实现集群跨越式发展,更好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参考文献

[1] 贾天明,雷良海,王茂南.众创空间生态系统:内涵、特点、结构及运行机制[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1):8-14.

[2] 郝君超,张瑜.国内外众创空间现状及模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8):21-24.

[3] 陈夙,项丽瑶,俞荣建.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特征、结构、机制与策略[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11):35-43.

[4] 吴杰,战磊,周海生.“众创空间”的理论解读与对策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3):37-41.endprint

猜你喜欢

众创空间政策建议发展现状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