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思维促生长
2018-03-06李小芹
李小芹
摘要:数学思维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是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有步骤、有条理、渐进式地展开数学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克服思维的盲目性与无序性,从观察、表达、操作以及实践等诸多环节着力培养学生数学有序思维,既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也进一步使得学生的数学思维脉络清晰、条理分明,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持久生长。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有序思维
数学思维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学的根。对于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是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之一。低年级学生受限于心理年龄发展和既有认知基础的制约,在数学思维过程中往往表现得较为随意、主观,教师要针对这一客观现状,注重引导和训练学生有步骤、有条理、渐进式地展开数学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克服思维的盲目性与无序性,从而充分契合新课程中提出的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有条理地思考。”笔者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从观察、表达、操作以及实践等诸多环节着力培养学生数学有序思维,既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也进一步使得学生的数学思维脉络清晰、条理分明,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持久生长。
一、有序地看——在观察与比较中体验有序
达尔文曾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他人之上。” 观察是思维的眼睛,指导学生进行有序地观察和比较,能够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后继学习铺设良好的认知基础。然而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很多情境图中物体数量较多,且有的较为分散、隐蔽,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强化观察的有序性指导,引领学生学会从整体到部分、从大略到细致,养成先上后下、从左往右等观察次序习惯,适当地运用动手点数、动口读图等手段去感知与比较事物的数量特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从而在观察与比较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有序性,发展学生搜集获取、选择整理等数学信息处理能力。
如在教学“数一数”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出示了儿童乐园场景图,图中分别有1架滑梯、2匹木马、3架秋千……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比较,并尝试用画“○”的方法記录不同物体的数量。图中鸟的只数与小朋友的人数,由于数量较多、分布较分散,需要教师有重点地进行指导。为此,教师展开示范,用食指或笔尖指着图中物体,有序地逐个数,不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渗透了数学的对应思想与符号化思想,更让学生体验到有序观察与比较的必要性。
二、有序地说——在梳理与表达中指导有序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低年级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表达,常常会出现用词不当、语义不完整甚至颠倒和错误等现象,部分教师担心有限的教学时间而越俎代庖,用教师的讲授替代了学生的表达。爱因斯坦认为:“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教师应当意识到数学语言对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一方面要有充分的耐心,让尽量多的学生能够拥有说的机会,通过适时、适当地指导与点拨,促进他们数学语言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从表达的有序性方面展开有针对性的训练,让他们学会用“先……再……然后……”等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放慢脚步,设计一些“半扶半放”的提示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路的梳理与表达,扎实、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
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口算”这一部分时,尽管有不少学生都能较快地算出结果,但不能完整、清晰地说出口算过程。教师出示了如下提示:先算( )-( )=( ),再算( )+( )=( ),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指着板书的口算分解图进行引领和补充,在不断地模仿、补充与矫正中,让学生逐步学会有序表达。
三、有序地做——在操作与探究中经历有序
皮亚杰曾说过:“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动手操作这一探究学习方式,以其生动、直观、有趣等特性,深度契合了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成为学生数学学习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但缺乏指引的动手操作往往是低效的。教师要保持对于操作探究这一动态过程的紧密关注,从学生操作顺序的先后、操作行为的流畅、操作细节的准确等诸多方面展开巡视与点拨;教师更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实际学情,将操作探究的有序性作为着力点,将操作活动进行合理分解,指引学生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让操作程序符合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认知规律,在亲身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建立正确而又清晰的概念,促使他们顺利地抵达成功的彼岸。
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中的“6、7的组成”这一部分内容时,与之前2~5各数组成相比,更凸显了对于有序分合的重要性。教师做好示范引领,一边摆、一边说,在哪一个位置添加、取走或者移动,会分别得到什么数。在学生小组合作操作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1根”摆起,“每次移1根”,让他们有序地进行探究,并利用方法和规律的“序”来帮助记忆数的组成,继而不用摆就能按顺序说出各数组成,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抽象能力,让操作与思维得到了有机地融合。
四、有序地练——在实践与练习中巩固有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数学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是帮助学生巩固认知、形成技能的必经环节。加强练习作业的设计和开发,凸显层次化和有序性,能够有效地避免“无效劳动”,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有序练习要考虑到学生数学知识能力差异的客观存在,不搞“一刀切”,遵循量力而行、共同提高的原则,可以从低起点、低难度开始,调动学生完成练习的积极性;努力将练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与生活经验上,适时、适当地引入一些富有生活情趣、学以致用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有序练习与实践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各自的进步与发展。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要买一张8角的邮票,你打算怎样付钱?”学生纷纷立即解答,如一张5角、一张2角和一张1角等;教师进一步要求:付钱的方法不止一种,请你有序地把它们都写下来。这样就促使学生从只付一种面值到付两种再到付三种面值,转而思考如果要找回零钱等不同情况,体会到有序思考的价值,不仅少走弯路、写全答案,更能让思维得到另辟蹊径的突破,从而优化了他们的思维品质。
马明先生曾说过:“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思维过程,更确切地说,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经过教学实践,笔者惊喜地发现,在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展开有序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从小认识有序思维、了解有序思维、喜欢有序思维、用上有序思维,为他们后继数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他们数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绍彬.新课程下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9).
[3]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4]余文森,刘冬岩.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