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2018-03-06焦美莲
焦美莲
(云南外事外语职业学院,云南昆明 651700)
为完成育人目的,“教”和“学”成为高校的两大主体活动。作为“教”的最终受动群体、“学”的主体和教学活动是最终成果的直接载体,学生是高校展开一切活动的基点。为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圆满完成“育人”目的,高水平的学生管理在高校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鉴于学生群体的能动性和差异性,学生管理工作成为高校普遍较为棘手的问题,受到持续而广泛的关注。
1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必要性
1.1 “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学生管理,向来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当前的教育实践,正在逐步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行转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其健全人格的形成,都需要依据其自身的特征进行“定制性”的教育和引导,完全标准化、流程化、一刀切的管理方式,根本无法满足这种要求。而对学生个体差异和特性深入了解并分别加以引导和塑造,本身就是一种“精细化”的要求。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种个性,学校要对这些学生的知识起点和个性特征进行了解分析,其工作过程再精确细致都不为过。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精细化”是必然的选择。
1.2 提高学生工作质量的必然要求
学生管理工作在配合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同时,还承担着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树立高尚道德以及健全人格的多重任务。同时,学生管理工作自身最忌讳的是反复无常和管理链条断层。“精细化”管理理念对学生个人特征的关注和研究需求,必然要求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并注重学生干部的管理作用。这两个方面的需求,恰好有益于引导学生发挥自身能力,发扬自身优势,并学会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所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是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管理人员以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持续性的必然要求。
2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构建路径
2.1 管理理念精细化
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在广大师生中根深蒂固,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也已深入人心。比较粗犷的管理方法,已成为绝大多数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甚至学校领导的行为习惯。所以,要想用“精细化”管理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高校首先需要改变高校管理人员、教学人员的思想观念。管理人员需彻底根除偏重“教”不重“学”的观念,从关注学生管理过程中的细节开始,完善过程中不利于学生管理整体的环节。广大教师、尤其是一线辅导员,需彻底改变原有的工作观念,从自身思想源头加强“精细化”意识,重新认识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在实际工作中着力向“精细化”管理的要求靠近。同时,加强“精细化”管理理念在学生中的宣传教育,启发诱导学生理解其精髓和意义所在,意识到这一管理理念的落实对自身行为和表现的需求,产生足够的认同感,从而自发配合辅导员及党团负责人员等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要求,积极主动地发掘自身潜力,提升自身能力。
2.2 组织架构精细化
在绝大多数高校中,学生管理工作都有一套完整的组织架构。比如,最为普遍的一种模式,是分管院领导为首,下设学生管理工作部门,统领各院系学生管理负责人及团队,同时辅以团委领导下的学生社团管理机构。这种传统的学生管理架构,曾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做出巨大贡献,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但是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同时代学生自身特征的变化和学生管理工作自身的持续发展要求,传统的组织架构局限性日益凸显。比如学生处(部)和团委的隶属关系、管理指令冲突明显,学生(处)、团委与各院系学生管理系统间的三角争斗增多,各院系学生管理系统间的推诿、扯皮严重,学生管理方面场地、资金、财物分配失衡问题突出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向进深发展。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精细化管理理念要想落地执行,组织架构的改革重建势在必行。要依照精细化管理理念,科学设计各个层次和角度学生工作管理的需求和程序,并进行反复验证和修正。最后,按照验证过的程序需求,修正现行组织架构的弊端,使得新的架构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权责方面的重复或不清晰,保障管理过程中的顺畅衔接。
2.3 制度体系精细化
架构,必然需要配套的制度。组织架构的精细化要求配套制度也向精细化发展。现行学生管理方面的制度,覆盖面虽广,但多集中在面上,对于细节方面的明确和规定,相对欠缺。精细化理念引入学生管理,需要将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的全部流程,进行精深设计,将学生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引向精细方向。比如,奖、勤、助、贷工作流程中,对条件审核流程、工作时间节点、工作每一个层面的结果标准等,进行细化。建立学生工作结果的反馈体系,并在反馈体系中加入精准的数据统计。比如设计对学生就业后的跟踪反馈制度,并严格要求统计各方数据,对就业单位进行跟踪调查了解。汇总分析跟进数据,对未来的改进方向提出可行性建议。这对学生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意义。
2.4 平台载体精细化
可利用现代技术,开发建立联动交错的学生管理工作平台,利用不同的载体,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管理相关人群的积极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比如,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学生管理的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节约时间的同时提高准确率;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最大范围的信息共享,增加学生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和综合性;借助校园广播及学校网站,对学生造成持续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强化思想教育效果;利用现代通讯手段,通过微信、QQ、微博等工具,适时了解学生动态的同时,建立学生、学校、家长的三方联动,全方位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3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初衷不动摇,谨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最终目标,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谨防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将“精”“细”极端化,导致精细化管理体系最终的僵化,不但无益于学生管理,还将造成负面影响。
(2)忌“急功近利”思想,树立持续改进的意识。学生管理工作是“育人”事业的一部分,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本身就是终身工程,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也绝非立竿见影。学生管理精细化模式构建过程中,师生都需牢记这点,贵在坚持。
(3)把握尺度,忌一刀切。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人的特殊属性,决定了任何围绕这个主体开展的管理工作,都无法绝对化。所以,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精细化推进,需要恰到好处地把握尺度,该精细的地方精细,该粗犷的地方粗犷,如此结合,方可有灵活弹性的效果。
只要高等教育事业存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就是久盛不衰的话题。现阶段,为适应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需求和不断调整的目标,学生管理工作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成为必然,需要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摸索中将其落地并引向深入发展,支持高教事业的整体发展。
[1]李长贵,闫国华,刘宁.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精细化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4):50-51.
[2]张家明.大数据北京下的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2014(24):70-71.
[3]礼晓宇.浅谈“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5):72-75.
[4]李强,孙贺.论高校精细化管理理论体系的四个片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