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课程模式研究

2018-03-06段瑞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通识科学素养

段瑞婕

(中原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河南郑州 451191)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兼具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主要的竞争焦点。但目前我国高校在培养学生时对专业教育的重视度比较高,比较推崇科学教育的价值,而对通识教育的重视度不够,造成毕业生的人文素养不高。鉴于此,我国高校有必要大力开展通识教育,使其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效地整合,通过开展通识教育课程来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强的人才。

1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各大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理念各不相同,因而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所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也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高校在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时都普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通识课程观念不正确

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满足了市场对高素质综合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弥补了专业教育的不足,但我国大部分高校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认识并不明确,将通识课程视作对专业课程的补充,而且其开设也没有参考学生的实际需求情况,对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仅仅是根据学校的相关管理部门的需求而开设的,使通识课程的开设拘于形式,发挥不了其真正的课程功能。同时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对通识课程的认识,导致其认为学习通识课程与自身的需求没有关系,没必要投入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学习,而是主攻专业课程,这同样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除此之外,教师对通识课程的认识程度也有待进一步加深,大多数讲授通识课程的教师认为通识课程仅仅是简单的几门课程的结合,对其内在的联系缺乏思考,致使其在讲授的过程中欠缺对知识的整合,忽视了学科之间的交流,不利于学生对知识全面的掌握与学习。

1.2 通识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混淆

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对通识课程目标设置并不明确,没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就使得课程开展缺乏动力,对课程内容的重难点无法进行准确的界定,在讲授的过程中,不能清晰地向学生表达课程所涵盖的知识点,无法有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培养。而且,还会使学生学习了通识课程之后,无法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出现知识浑浊现象,不利于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交融学习,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产生阻力。

1.3 通识课程缺乏明确的领域划分标准

由于不同高校所贯彻的通识教育理念不同,其对通识课程的划分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通识课程领域划分就比较混乱,缺乏统一的参考标准。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同样一门课程开设在不同的高校,课程内容也会大不相同,甚至同种课程在不同的高校分属于不同的类别等等。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对通识课程进行统一的管理,阻碍了高校全面贯彻通识教育的实施,从而影响了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

1.4 通识课程结构比例不均衡

就目前高校通识教育开展情况来看,通识教育课程种类比较少。据统计,通识课程主要以政治类的课程为主,文化素质课程所占比例甚少,其人文类课程所占的比例大多不超过10%,社会科学类课程所占的比例也微乎其微。从各类课程所占比例看出,大部分高校对通识课程的结构比例分配尚不合理,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特别需要对文化素质课程给予高度的关注。通识课程结构比例不均衡,不仅会影响通识教育的效果,造成通识课程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兼具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综合创新性人才。

2 通识教育课程的构建

2.1 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课程体现通识教育的价值,其课程功能的发挥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形成。因此,各高校应针对自身的办学特色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重新的定位,并将其纳入学校的主要议事日程,加大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关注力度。此外,高校应就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同时,负责讲授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对通识教育课程有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去传授通识教育课程的知识,使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2 制定明确的通识课程目标

各高校应制定明确的通识课程目标,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从通识教育的本质出发,培养兼具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通识课程目标的制定应当更规范、更具体,并且要将通识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区分。通识课程的开展要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的、完整的人,使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能够同步发展。因此,各高校应对通识课程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主要突出培养人的个性、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等。

2.3 通识教育课程领域划分科学化

为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发挥通识教育课程的功能,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方针及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科学的归类与整理,保证其知识之间的连贯性与系统性,以便有效地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跨学科知识的交流与沟通,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更新学生的知识系统,使其综合素养不断得到提高。此外,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与学科优势,专门设立一些特殊的通识教育课程领域,不但促进学科的发展,而且容易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实现通识教育目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4 完善通识教育课程的结构比例

针对目前通识教育课程结构不均衡的现象,各高校应引起广泛的关注,适当地对通识教育课程比例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组合状态,并适当地提高选修课的比例,增加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数,吸引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关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文化素质课程所占的比例,以改善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失落的现象。

3 结语

通识教育课程科学、合理的设置,对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识教育课程不仅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而且促进了学科专业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因而,高校应加强对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视,促进大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满足市场对综合创新性人才的需求。

[1]刘祥辉.通识教育在我国大学面临的实践困境和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8(15):43-44.

[2]王姝珺,陈志芳,童慕兰.通识教育视域下我国大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6):57-59.

[3]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李波.美国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与启示[J].教书育人,2009(10):108-110.

[5]韦玮,俞建伟,陆开宏.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实践类型与课程设置探讨[J].高教探索,2009(2):92-96,119.

[6]邵威,李显国.大学通识教育内涵、特征及实施[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31-132.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通识科学素养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基于不同主体的课程质量综合评价
——以“交通运输规划”课程为例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