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流行语及网络语言暴力的思考
2018-03-06杨慧玲
杨慧玲
(乐昌开放大学,广东乐昌 512200)
虽然网络流行语和网络语言暴力都是网络飞速发展下的产物,但是两者带来的社会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对于语言暴力必须给予制止,网络流行语则不应该打压,因为它是语言的衍生物,是社会发展下人们创新的文化产物。
1 两者的常见语
网络流行语通常来源于影视网络热门用语,更多的是因为某一社会现象,产生了一些被大家都接受的说法。由于每年年末都会进行网络新词的评选,再加上媒体等的聚焦,使得网络新语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并日益融入人们生活中。例如以下的一些新词:
我不叫我,叫“偶”;年轻人不叫年轻人,叫“小P孩”;岁数不叫岁数叫“年轮”;蟑螂不叫蟑螂,叫“小强”;什么不叫什么,叫“虾米”或“神马”;不要不叫不要,叫“表”;喜欢不叫喜欢,叫“稀饭”;这样子不叫这样子,叫“酱紫”;那样子不叫那样子,叫“酿紫”;好不叫好,叫“强”;强不叫强,叫“弓虽”;看不懂不叫看不懂,叫“晕”;不满不叫不满,叫“靠”;见面不叫见面,叫“聚会”;大哥不叫大哥,叫“兄台”;看法不叫看法,叫“愚见”。
而网络语言暴力则是另外一种情况,公民们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语言,使他人在精神和心理上遭受侵犯和损害,看着他人痛苦,来排解自己对社会的不满、生活压抑等情绪,获得自己心理上的满足,为的是自我的精神享受。
例如,女大学生“裸条”借贷一事闹得沸沸扬扬,几乎全中国的人都知道了,大家对此都有自己的看法。很多人认为出借方是在犯罪,也有一些人觉得是女大学生做法不对。在这些讨论中,有一些声音非常刺耳。人在年轻的时候都会犯错误,这些裸条贷的女大学生或许只是一时糊涂,做了错误的决定,她们的无知、虚荣和贪婪应该受到谴责,但是这种谴责的语言应该客观和理性,目的是帮助她们改正和成长,而不是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方式侮辱歧视她们。
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网络语言,它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而其他人则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纷纷讨论。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弊病,社会发展过快,并且财富分配不均,有些社会底层的人们饱受压力,但是平时敢怒而不敢言,对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反感与仇视。而网络是一个人人公平的场所,因此当出现一些社会上的不雅之事时,这些仇视一切人的人就开始大肆发表言论。形式上包括:(1)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某些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2)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3)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等。当事人为女性的几乎都遭到过语言上的性侮辱,如今年颇受争议的王宝强离婚事件,他的前妻马蓉被骂“婊子”“贱人”甚至被斥以更污秽恶毒的词汇。
2 两者发生的原因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英国生物化学家马·霍普金斯曾说过“语言是思想的图像和反映”,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的分支,是大众思想的反映,是一种社会意识,它来源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成长下,网络信息更新的速度更是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再有就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长期使用QQ拼音或者搜狗拼音输入法,打出错别字又不愿修改,久而久之形成了大家接受和认可的全新的表达方式。当然,我们不能抛除科技、经济飞速发展这些重要因素对网络语言发展的推动作用,科技、经济飞速发展难免会出现流行语以其快速、潮流、简易等的特点,来迎合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德国作家海涅曾在《法国的现状》中提到“言语之力,大到可以从坟墓唤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变成巨无霸,把巨无霸彻底打垮。”这段话足见语言的重要性,同样的,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在反映社会生活时也拥有不容小覷的力量。
而网络语言暴力则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首先,互联网把人与人变得平等了,暴力的冲突变成观点的冲突,这种冲突没有现实中一方被另一方毁灭或杀死等结果,危险系数变小了。那么,平时不敢说话的人此时就会站出来说话——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反对实名制,实名制就把现实就跟网络连接到一起了,危险系数就会和现实中一样,人们失去了仅有的平等机会。其次,是现在人们普遍生活压力较大,现实中的不平等,让人的性格变得暴躁,也无法用同理心去换位思考,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安中。能缓解这种感觉的方法之一就是让这种不安转嫁给他人,比如到网上骂人。再次,上网技术门槛的降低导致了网络上主体人群的改变。以前上网的都是有技术有文化有经济基础的人,这样大家能在同一层面上交流,或者至少止于语言暴力。但是随着上网技术门槛的降低,大量没钱有闲的人天天在互联网上混,社会地位的不同导致仇富心理真正在网络上浮出水面。最后,没有约束的地方原本就充满争斗,真正的大自然中就是充满矛盾的,先秦的诸子百家就是充满矛盾的,一个良性的竞争模型中一定是充满矛盾的。而这些矛盾冲突能让一切事物淘汰掉错的、差的,得出最优的解。冲突本没有错,但是要看动机和性质,以及最后引发的后果。如果这种网络语言暴力图的是自己一时痛快,却打着正义的旗号,那么受众就可能因为这种虚拟的正义感而放大和鼓励自己的行为,进而引发群体暴力事件。
我国目前尚无规范网络语言的专门法律法规,对于在网络上侮辱或者诽谤他人等行为,法律规范都没有直接以“网络语言暴力”来表述,而是采用“散布谣言”“侮辱诽谤他人”“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等用语。网络语言暴力行为是否属于禁止性行为,还需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法律解释来进行甄别和认定。这就给法律适用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对规制网络语言暴力行为留下了制度上的盲点。
3 两者性质的不同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主体人群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年轻人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创新,追逐时尚,而且不愿意承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约束(包括主流语言规范的约束)。具有匿名性的网络虚拟世界,无疑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同时,由于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使“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因而,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必将扩大其影响范围。
网络语言暴力是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环境下产生的不健康的行为,具有故意性、伤害性、虚拟性和传递性的特点。主要形式表现为以下四类:文化大革命特征的词语、羞辱谩骂性言辞、谣言、人肉搜索。人是语言动物,语言的力量很强,这种网络语言暴力对人的伤害也会非常大。前段时间有个新闻震惊了整个娱乐圈,男星乔任梁在家中去世,警方已排除他杀。据悉,乔任梁因为精神压力大,长期服用抗抑郁的药物,此前曾有过轻生的念头。随后不久,知乎网友在知乎留言板中发现疑似乔任梁生前的留言,内容大概是说身为明星却久经网络语言暴力,身患抑郁症,每天很痛苦,想着放弃却要面对巨额违约金,只有这样一边遭受着键盘侠的唾骂一遍硬撑着坚持下去。
4 两者的社会影响
网络词语有很强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它改变着人们日常的交流,对社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网络流行语丰富了现代词汇的构成。网络热词与社会热点事件紧密相关,社会热点事件发生后在全网传播,引发人们关注,一个网络热词就诞生了。第二,一些网络语言存在着语法错误的现象,这就冲击了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比如一些生造的词语,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还有一些带有恶俗创意和道德荒谬倾向的网络词语,会冲击人们的道德观念,我们就应该剔除对这些词语的使用。
网络论坛是一个大社会,人人都有发言的权利,在互联网匿名的掩护下,恶意滥用的人肉搜索、似是而非的谣言和刻薄残忍的人身攻击,这种语言暴力正不断地侵犯着人们的基本权利,不断冲击着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在充满网络语言暴力的环境中生活,就宛如每个人的脖子上都架了一把刀,一旦有什么事做得不对,被曝光出来,被曝光者就可能被流言蜚语杀死,当然这也成了一些坏人的害人手段,通过侮辱诽谤对方,借助网络的力量,就能让对方痛不欲生。这些谣言不仅侮辱了当事人的名誉和人格,损害了网络公信力,甚至成为触发某些公共事件以致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如果网络语言的暴力倾向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将对人们的现实生活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必须整顿网络的治安问题,还人们一片净土。
5 结语
网络社会跟现实社会一样,需要约束和规范。每位公民都希望大家在评论人与事时,做到慎思谨言,不要再让语言暴力所酿造成的悲剧再发生。君子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正是有所不为,人才显得优雅和高贵。
[1]张雪梅,王怿旦.网络流行语的生态化研究——从生态多样性视角的解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6):92-97.
[2]王志刚.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社会影响——以“翻船体”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0):356,363.
[3]杜欣欣.对网络流行语及网络语言暴力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6(37):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