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类外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8-03-06谷柏玲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师范类高素质创新型

张 敏 谷柏玲

(黑河学院,黑龙江黑河 164300)

1 新形势下外语创新人才涵义及培养的重要意义

1.1 创新人才及外语创新人才的概念

“创新人才”,即:熟练掌握创新知识,具备良好的创新人格,同时兼备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在自身所处的岗位上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创新贡献的人。而“外语创新人才”,即有熟练掌握和熟练应用一门甚至几门外国语言的技能,还能深刻理解该门外语的基本知识、语言背景,同时对其学科的文化知识、社会形态有所掌握的复合型人才。创新型外语人才相对于单一型来说,不仅需要具有较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还要具备多方面、多学科、跨领域的外语知识储备。新时代、新形势和新的发展,要求创新型外语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在从事的外语专业领域上有所建树,而且还能针对外语专业领域有所创新,外语创新人才能够积极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并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1.2 师范类外语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创新人才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助推者,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承载力量。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决策背景下,对外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外语创新人才培养的重大意义凸显,而作为外语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关键性环节—高校师范类外语创新人才培养就必须得到加强。因此,高校师范类外语创新人才培养必须当好排头兵,当好领路人,培养出多层次、高素质、专业型师范类外语人才,这即是中国社会发展给予高等教育的责任,更是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使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为了更好的和世界其他国家接轨,外语创新人才作为与世界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至关重要,高校外语创新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2 师范类外语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与对策

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类外语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一是单一外语人才过剩,专业型、高素质创新外语人才仍然比较匮乏;二是外语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差,管理、创新等能力不足。由此可见,传统的以语言技能为主的纯语言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形势需要。因此,培养“专业知识+外语技能+文化素养”一体化的外语创新人才,为高校外语创新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是当前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2.1 明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外语创新人才是高等院校的一项重大任务,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则是重中之重。但是,当前摆在我国高校面前的一个突出性、普遍性问题是:外语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中对创新人才素质的要求还相当匮乏。高校不仅是为社会培育具有一技之长,且具备高等教育学历的劳动者,还应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自主创新人才。因此,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等要求就应当体现在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上。例如:“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任务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对外语创新人才培养有如下要求:加快培养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文化的外语人才,要特别注重培养一些非通用语种的语言人才;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可能遇到的问题,培养政治法律人才;在国际贸易和金融研究人才培养方面要有新思维、新创新和新进展。

2.2 建立健全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质量由教学环境所决定。教学模式、教学制度和教学环境是人才培养模式构成的三个要素。人才培养模式深刻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情感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诸多方面,对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高校教学改革最关键、最重要的应该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不应该只是单纯的教学制度、教学方式、教学结构的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应立足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在强化能力培养、加强实践环节、强调学科交叉、训练系统思考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努力。因此,高校要进一步转变和更新理念,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上体现出对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要求,教学设置上不仅需要学习语言类课程,还要对外交、经贸、法律等其它的专业知识有所涉猎,为社会培育具有一技之长,具备高等教育学历的劳动者,为国家培育高素质、复合型的自主创新人才。

2.3 优化创新外语人才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对外语创新人才培养作用至关重要,是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创新外语人才课程体系设置要科学设置、统筹规划。创新外语人才即应熟练外语表达能力,还应具备与职业相关的专业技能。外语仅仅是学习借鉴外国,以及国际合作交流需要的工具,只有与具体专业相结合才具有实用价值。高校外语教学可以采取分段教学模式,第一阶段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技能为主要内容,打实语言基础;第二阶段可以在外语教学的基础上,涉猎金融、贸易、管理、旅游、商务等相关专业课程。这种“语言知识+专业技能”的创新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不但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还可以使促进学生掌握语言知识以外的相关专业知识,提升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

2.4 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教学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高低,与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密不可分。同时,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高校创新外语人才的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外语教师队伍,切实提升素质与能力。不但要提升自身教学的能力,还要关注外语教学的发展动态。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不能闭门造车,要积极灵活创新,要做到它“引进来”:从校外、国外引进人才;“走出去”:各高校立足实际,采用高校间横向联系和本校内纵向延伸的合作模式对本校外语教师进行全方位、全员额的有效培训,以实现语言型教师向专业型、创新型教师的转变,逐步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积极创造条件,集中优势资源,促进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发展。

3 结语

我国高校师范类外语教育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转型期”、“机遇期”,经过过去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在推动了外语专业的建设和外语学科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地域发展不均衡、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不合理,以及外语创新人才培养后劲不足等诸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此,我们应认真思考所面临的专业定位、教育需求和培养目标等现实问题,从外语学科的学科属性和学科定位出发,明确其专业发展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人才培养特色,面向多元社会需求和多元化目标取向,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型外语人才,推动外语专业学科可持续健康发展。

[1] 刘春燕.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教育目标框架[J].外语界,2012(01):48-49.

[2] 庄智象,刘华初,谢宇,严凯,韩天霖,孙玉.试论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J].外语界,2012(02):302-303.

[3] 陈新仁,许钧.创新型外语人才的理念与内涵——调查与分析[J].外语界,2003,(4).

[4] 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

猜你喜欢

师范类高素质创新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