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蜀地画像砖中巾袖舞的审美特征分析
2018-03-06刘烨
刘 烨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 610000)
我国古代典籍中记载,“巫乐”舞蹈的初始形态是“以手持穗”的“象人两袖舞形”,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农耕文化“能事无形、以舞降神”,祈求农物丰收的功能。我国古代农耕“禾熟拔其穗”的劳作方式催生了古代劳动者使用道具而舞的形式,而“两袖舞形”就是其中典型的舞蹈方式。东汉时期的画像砖已经发展成为以完整画面感的实心砖作为载体,更具象的展现出汉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艺术概况,为我们研究汉代乐舞技术提供了真实的实物资料。
汉代文化大多继承楚文化,加上汉高祖刘邦喜好楚地的歌舞,对汉代乐舞的审美趋势产生了很大影响。楚舞有长袖、折腰、柔曼、轻盈的特点,我们从蜀地东汉画像砖中能看到许多长袖起舞,轻灵柔曼的舞蹈形态,充分说明了汉舞对楚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对画像砖舞蹈题材图案的分析发现,阔袖舞、长袖舞和巾袖舞是袖舞的主要形态,而巾袖舞的主要表现手法分为:即兴袖舞和情节袖舞两类。
1 即兴巾袖舞
宴乐画像砖(东汉)的宴乐画像砖,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昭觉寺汉墓。图案正中放有罇、盂、杯、勺等饮食器皿。从服装上看,时令可能正处于冬末春初良辰,主人在家中设宴,请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家宴过后,主宾兴致未尽,便起身合乐起舞,抒发喜乐之情。这种阔袖与长窄袖搭配的服装,在东汉蜀地十分流行。家宴后的长袖起舞,为即兴之作,显示出自由随性的审美特点。
抚琴乐舞图中,左侧两名舞蹈者,一人身穿长袖舞服,双手舞动长袖。另一舞者着短阔袖长裙,双手各执一手巾舞蹈。这一类舞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和礼仪,因此在舞姿和形态上讲究风度、雅致、轻柔、秀美之风貌。“以舞属相”是汉代人际交往中增进彼此感情的一种礼节舞蹈,当中有约定俗成的礼仪规则,如果违反了舞蹈礼仪便视为无礼或不尊重。作为礼节性舞蹈,“以舞属相”的展现意义就不仅仅在跳舞本身,是个体社会存在感与社交能力与社交心态的体现。有来有往的乐舞形式更是展现出汉人“习尚歌舞、以舞为乐”的生活状。从图中看到,东汉民间宴乐舞服饰,以阔袖搭配长窄袖或手巾为主。服装轻盈不夸张,巾袖舞蹈灵动飘逸、窈窕柔美的审美形态,“佳人翘袖”的舞蹈姿态也充分展现了长江区域文化的审美特点。
2 情节巾袖舞
1956 年在四川省彭州市太平乡出土的东汉长袖舞画像砖,从两个舞者服装的袖长来看,舞者表演的是长袖对舞,其长袍坠地,举袖齐眉,舞姿窈窕婀娜,两人相向而舞,通过刚柔并济、灵动变幻的舞蹈语言传情达意,带有强烈的情绪诉说感,充分展现出汉代长袖舞的意境与姿态美感。可以说,汉代长袖舞即体现了现实主义情感的悲怨情调,又具浪漫主义的超现实情怀。
“百戏”是一种长于叙事、技艺精湛的汉代艺术表演形式,集乐舞、杂技、情节表演于一体。百戏中的巾袖舞极大扩展了表演的运行空间,提升了舞台的意境美,使舞者身体表现力更加丰富有层次。“巾袖舞”的运用方式有舞单巾、舞双巾和加辅助物的长巾。四川大邑县出土的丸剑宴舞画像砖中就可以看出,右下角一女性舞人所用的长巾就是缠绕在木棍前端,舞人执棍而舞,长巾飘于身体两侧,好似飞天一般飘逸俊美。多种舞巾形式的灵活运用,营造出东汉袖舞蹈丰厚多彩的艺术效果,提供出多重审美欣赏面。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对节气和星象较为关注。古人经过长期的劳动实践认识到,农作物的生长与季节更替,寒来暑往有密切关联。于是,人们希望通过对天文星象的观测来寻找和把握自然的变化规律。受原始“天人感应”和“物我混同”观念的影响,致使古人将星象变化与世间人情加以联想。汉代人认为,民生国事皆与星象有关,人世间的祸福喜悲也取决于星象。这样的社会文化意识也反映到舞蹈中,《七盘舞》中的两个鼓分别代表了太阳和月亮,七盘指代的是北斗七星。通过舞者在盘古间云转飘忽、高蹈周游之舞态表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画面当中也出现了百戏中多种艺术融合的表演形式。左上方一头梳双髻女子,在12张重叠的几案上完成倒立反弓的杂技柔术动作。图案最右侧有一跳丸杂技者,将三丸抛于空中,展示其技艺。中间一女舞者身着短阔袖,手持长巾踏鼓起舞,灵巧而轻盈、悠然飘忽,体若游龙、袖飞如素霓,此刻定格在腾空于踏鼓之上的瞬间。在两个踏鼓周围,有七盘反扣置于地面,完整表现出汉代《盘鼓舞》的风貌。女子手中长巾道具的使用传递出人物肢体语言之外更多无声辅助语言,为传情叙事推波助澜,增添了更丰富的画面内涵和情节支撑,同时也具备了更多文化象征意义。巾袖舞的气韵美感与杂技的精湛功底共同构成一副功底于地、神采在天的艺术图画,反映出汉代视觉艺术融会贯通、有美无类的大家气象。
3 东汉蜀地巾袖舞的审美特征
其一,东汉即兴巾袖舞注重舞具的使用和舞者之间情感的交流。动作温婉秀美,雅致婀娜,舞步节奏明确,动势与方位多变。除了欣赏表演的审美功能,以舞传情、以舞致意成为社会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充分体现出汉代“俗乐舞”个性豪放、不拘一格的审美特点。其二,情节舞蹈中,双人对舞“巾袖”的运用形式的灵活多样,艺术效果丰厚多彩,具有浪漫抒情的审美特征。其三、“百戏”中的巾袖舞不仅技艺精湛舞者大多纤腰体轻,展现了汉代乐舞与杂技共生共荣的审美特点,以及百戏在社交场合不可替代的娱乐功能。
东汉蜀地巾袖舞上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女乐“楚舞”,下启隋唐、明清之乐舞,其艺术元素至今还留存在我国戏曲行当青衣和花旦的动作当中。其民间乐舞无论从题材内容、表现形式、舞具运用及节奏韵律等方面都体现出其独具一格的技艺与形态特点,我国当代民族民间舞和古典舞的风格与技术特点都深受其影响,可谓是中国舞蹈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宝库。
[1] 王宁宁,中国古代乐舞史[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9.
[2] 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