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背景下《影视鉴赏》课程的性别文化输出

2018-03-06马丽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通识影视大学生

马丽敏

(衢州学院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浙江衢州 324000)

目前,我国正处于逐渐完善素质教育目标、不断探索先进教学理念的阶段。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积极响应教育方针,在改变大学教育理念滞后、探索先进教育机制上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策略。我国大学阶段的通识教育起步较晚,理论研究上也明显滞后,短板较多。同时,在课程设置和课程文化引导等方面被赋予较多的现实功能,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导致通识课程窄化了德育目标和普泛价值观实现的途径。在此现状下,性别文化的引入,自然成为大学教育必须重视和努力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性别文化教育也应该成为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使其逐渐引导当代大学生认识到:性别文化不仅提高女性地位,重塑性别意识、建构先进的双性和谐观,而且对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具有重大意义。从目前高校课程开设的现状来看,性别文化输出仍主要局限于在中文专业,以开设“女性文学”、“女性主义理论”等专业选修课程来实现,受益范围小,未能拓展成为面向其他专业尤其是工科大学生的通识教育。

从性别文化解读的视角,审视《影视鉴赏》课程当下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中性别文化教育面临边缘化的严峻现实,提出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通过研究和实践,一方面,以性别文化为研究对象,更好地实现两性和谐,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一方面以更为具体的实现方式完成通识教育课程的德育目标。

1 《影视鉴赏》性别解读的正当性

当今 ,不可否认我们置身于一个图像时代,大学生教育不能避免要借助新媒介,其中多媒体,影音视频等现代媒介多被应用到课堂中,但当前存在材料使用和解读不到位甚至解读方法跟进不到位的现象。视觉文化的解读极具紧迫性,必须重视对影视类课程在承载文化价值、开启大学生多元文化认同、塑造完整人格的意义。这将是大学生学习并接受普泛价值观的一条有效路径。目前,许多高校开设的《影视鉴赏》课程,凭借其独特优势,渐渐成为普通高校素质教育工程的重中之重,承担着文化传承、人格建构、情商培养等素质教育目标和任务,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但作为通识教育的影视类课程,在实施课程目标和任务中,教师更多从影视艺术知识、审美情趣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角度予以关注,内容上较为宽泛。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影视文本中的性别文化及其教育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应有重视,这就要求,作为通识教育的影视课程,必须正视和着力解决性别文化合理解读的问题。

1.1 性别文化的学习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据数据分析,大学生群体对“性别意识”这个词的陌生程度并没有随着学历的升级有更理性的认识,他们大多还停留在生理性别的认识阶段。习惯于将男女之间行为方式、审美情趣差异归因于生理性别的不同。在影视剧中的人物形象解读中,缺乏理性的剖析和审视的能力。从当前影视剧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现状来看,性别文化解读具有满足接受主体内在需求的价值。

首先,针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特点,选择输出主流价值观的影片,培养先进的性别文化理念。当下,大学生恋爱行为模仿影视剧的迹象比较明显。据18——25岁青年问卷调查,在实际恋爱中男女生择偶都表现出趋同性:从经济收入、男女决断性来看最合理的搭配,依次为男富女富、男强女弱,男富女贫、男强女强,男贫女贫、男弱女弱,男贫女富、男弱女强等。这个数据表明,当下时代发展,各种观念日新月异,唯独在婚恋问题上,始终认为男子承担决断,男子占有经济优势是必须奋斗的目标。建立恋爱关系或者进入婚姻时,男性容易对有决策和内心更强大的女性表示敬而远之,女性容易在传统性别文化的庇护下,被动惰性。但从当下国人婚恋现状来看,这种看似和谐的婚恋观,现实生活中状况百出。男性一味强大,女性缺乏进取,不能共进共发展的伴侣关系不符合“类聚”心理,强大的一方尽管道德上没有出轨,内心对弱势一方会显疲惫。

其次,对大学生来说,接触性别文化,有利于培养对事物发展的多元化认知。女性主义发生的背景为西方解构主义,在我国其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性,主流的性别文化以发展和谐的两性观为宗旨。在评判男权文化上,虽冲缓了西方女权主义先锋的呼声,但肯定了后天社会化在性别形成中的重要原因,话语上更科学更接地气。引导大学生在认识自身性别问题,性别意识的形成上,必须要讲求多元化思维和事物内在发展的不人为建构的逻辑。这种先进性别文化,需要及时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对日后的常态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意义重大。

1.2 影视文本的性别文化解读已具备成熟的条件

随着20世纪中后期社会性别视域的扩大及性别文化批评的日趋成熟,影视文本中的性别文化研究也日趋成熟。

首先,随着西方批评话语体系的进入,性别维度开拓了中国影视文化研究的新视角。以此为理论视角的评论,批判了影视文化输出在性别文化表达上的不足和偏斜,理性确认了影视文本中女性主体性的滑落,客观分析了塑造刻板女性影像的社会性别因素。大量研究成果使影视文本研究逐渐多元化、开放化、整合化,也从男权文化中的话语中心向更和谐更先进的性别文明迈进,从而实现了批评上的理论突破。从通识课程文化输出的可能性来看,女性主义批评的日趋成熟以及在相关学科的交叉性和应用性,可使《影视鉴赏》的解读更为全面综合,推进《影视鉴赏》向多元的通识教育延伸,优化影视鉴赏课程的整合型教学体系。

其次,影视艺术作为“第七艺术”,它的综合艺术特性、传播的迅捷性、介入的广泛性最切合大学生群体的接受心理。所以在高校,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优秀品质的培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视觉文化平台作为大众空间的消费产品时也难逃双刃效应,在传输优良文化的同时,也常常将消极负面、话语霸权一并融入作品。所以,影视艺术类作品很容易在大学生知识面窄、理论修养不足的情况下,形成被误读、偏读的现象。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性别话题是在大学前阶段的未知领域,从这个角度出发,大学《影视鉴赏》通识类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填补了知识上的空白,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性别文化解读,打开了大学生接收科学先进的性别文化渠道。

2 大学生性别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

从当前大学生的性别文化意识水平、相关课程设置、教育教学观念等方面看,大学生性别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其暴露的主要问题有教育观念和机制跟不上、性别偏见、教师教学方法保守、相关课程的边缘处理等。这都内在要求教育理论研究必须对此加大重视,并对相关通识课程给予长期目标的规划和设计。

2.1 当前大学生性别文化教育的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文科班与理工班对性别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不同。文科班80%的学生认识到性别文化主要是男女平等,学习先进的性别文化知识对提高自身素质,更好的投入社会有重要的意义;20%的文科生认为性别文化是女权文化,不适合当下中国国情,应该杜绝引入和学习。工科班只有25%的同学认识到性别文化是一门先进的学科,希望提供相关课程做更多的了解和学习,59%的学生(其中90%是男性)认为是文科生研究的领域,不了解也不影响正常生活,没有必要花时间专门学习;有16%的工科学生甚至认为性别文化就是女性文化,是女生应该了解的领域。

2.2 造成大学生目前性别观的原因

首先,最为突出的是性别文化传播在教育领域的不受重视,造成文化认知不平衡,导致不能满足个体发展欲求;其次对于大学生而言,课程设置上的问题也较为突出。文科生具备接受性别文化或相关知识的平台,如《文学理论》、《社会学》、《文学史》等课程,但从当下教学现状来看,理工科学生只有通过《大学语文》课程或公选课才有可能接触到性别文化的话题,而事实上如《大学语文》这样的课程由于课时所限和任课教师的非专业性,专门介绍女性文学作品或性别文化理论的机会不多,即使有女性作品解读,任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和兴趣爱好直接影响着性别文化是否可以出现在学生视野;

再次 ,性别文化传播的有效性问题也比较凸显。如文科生通过相关课程了解了性别文化理论、女性主义批评等,由于缺乏鲜活的文本辅助,仍会导致深刻理解和掌握不够,最终难以实现在人格塑造上和综合素质拓展的目标。如此来看,有效的传播是个关键。大学生当前在性别文化心理的建构上需要通过接受有效媒介,来解决价值观不完善和性别角色边缘化的问题。

3 《影视鉴赏》课程在性别文化教育中开展实施的策略

性别文化教育作为大学的拓展类教育,目前是边缘的。如果作为思政课程类去大范围推广,又有失文化渐进式输入的原则。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和社会性别领域的症候来分析,如何有效实施决定着大学生在角色扮演上是否可以解决因性别文化缺失带来的困惑。

3.1 影视鉴赏课程实现性别文化教育目标的思路

第一,从影视艺术传播性别文化的优势来看,图像时代的到来使视觉文化成为大众文化的焦点之一。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在纸质文本或传统阅读上远远没有对影视作品及微信浏览上投入的时间多,这说明当今社会已不可避免地步入视觉图文时代。当然在教育上,引导阅读经典是必要且必须的,但从侧面折射出教育领域必须接受一个媒介转换的现实。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影视鉴赏课程不应再以传授影视学知识为单一的教学目标,而更应担当重要的文化输出重任,即更加注重社会性的文化传输,将其作为加强情商、培养灵商的场域和载体,以此推进课程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从此意义上说,高校影视鉴赏课程对大学前教育上在性别文化领域的空白具有填补性的作用。

3.2 明确文本选择的宗旨,构建基于通识教育的性别文化教育目标

以当前公选课30学时为例,在内容上大致可以从“感受传统文化精髓思想”、“对话世界电影经典普世价值观”、“直击当下电影新气象”、“纵横电影中的性别话题”为章节进行分类。每一类别可播放2-3部电影。这样,当任意教师开设影视鉴赏课程时都将保证有时间引入性别文化命题。

解读电影中的性别文化,主要强调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性别角色扮演的重要性。如在恋爱关系,夫妻关系,上下级关系中,如何消弭由来已久地因性别角色刻板化而产生的“性别政治”隐患。

对于女大学生素质目标的实现,一方面通过分析电影中优秀的女性形象,学习优秀女性品质,并有意识地传达出编剧在塑造优秀女性人物时寄予的美好初衷,借助女性人物自身励志或正能量传播的途径,逐渐认识自身性别角色的缺陷。以此理性认识当前图像时代传达性别文化时先进性不足的特点,增强反对屈从地位的女性意识。如电影《简・爱》、《永不妥协》、《杜拉拉升职记》等,分别对女性自尊自强、坚韧刚毅、积极进去、不以美貌博上位的品行放大,在解读影片时,突出心智启迪,辅助以配音,经典台词欣赏等活动课程来获得深层体验;另一方面以揭示反面形象为主题,梳理社会及文化成因,能结合当下时代中存在的相似语境进行参照性和影射性解读。如电影《色戒》《钢琴教师》等几部影片,从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入手梳理女性人物心理发展脉络,从文化心理的内在逻辑上,让受众清晰地意识到女性在历史中是如何形成集体无意识中的自我定位,激发学生审视思考,并最终认识到自身价值的多元化实现才是当今女性生存的自由之路。

对于男大学生的科学性别观的形成,首先具备识别优秀女性的能力,优秀女性不再是窈窕淑女,而是自立、自强、自尊,不仅仅是善良温柔,也应该是理性善决断。其次通过教学影片,会让男性反思自身传统角色中是否具有轻视女性,不尊重女性的一面,同时对当前男性过度担当,或自我价值实现的片面性都提出思考,并给出相对科学、符合社会发展水平的行为对策。

4 结语

《影视鉴赏》作为通识教育课程,在输出性别文化的道路上依然需要不断地摸索。教学思路和目标的设计考虑不同学情,应具备灵活的可调试性。如在课时较充足的情况下,利用不少于五分之一的教学时间,加强对一些概念的识别和理解,如性别主体意识、性别视角表达,从而深化性别意识、道德观念、理想追求、价值标准、审美情趣、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问题理解。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加强适龄的性别文化意识,逐渐清晰适合国情的性别文化教育目标,建设符合人本位、社会性原则的男女两性和谐观。最终在提升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教育人本回归等方面,彰显出性别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1] 何成洲. (美)王玲珍.性别、理论与文化 :性别与中国电影[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2] 赵庭辉. 叙事电影与性别论述[M].国家出版社,2010年

[3] 吴德勤. 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德育创新——理论与实践[M].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年

[4] 隋晓荻. 中西通识教育的思想与实践[M].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4年

猜你喜欢

通识影视大学生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视风起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