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下的承扬
——基于博物馆特色文化资源服务社会的对策研究
2018-03-06曹婕刘姣姣
曹婕,刘姣姣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 214121)
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下,民族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再次被凸显出来,博物馆作为民族特色文化保护与传播的重要阵地,如何发挥博物馆特色文化资源的作用价值,成为民族文化传播的核心问题。要实现对博物馆特色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必须增进博物馆特色文化资源与社会服务实践的互动性,坚持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1 博物馆特色文化资源的价值
博物馆是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机构,集教育、展览、研究、文化传播和文化遗产保护等功能为一体,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服务使命。博物馆特色文化资源具体是指以民族文物或标本为主要信息传达手段的博物馆馆藏资源,在博物馆中通常有专门展区,收藏的民族文物类型十分丰富,是宝贵的民族历史文化财产。博物馆特色文化资源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又因博物馆本身具备的宣传教育功能,具有对国民素质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价值。从学科角度来看,博物馆特色文化资源主要包含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内容,包含一切能够反映民族历史发展历程和发展规律的特色资源,同时具备世界性和地方性。博物馆特色文化资源也可以作为对外宣传的重要载体,外国友人可以通过浏览博物馆特色文化资源,更好地了解中国民族历史文化[1]。
2 博物馆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实践的互动背景
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带动人类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显著提升,但在物质文明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传统文化流失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的现象。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布局和深入推进,国际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传承与弘扬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性也被凸显出来。国家对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给予了高度重视,由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特色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依托于地方的特色文化资源,并通过创意转化和科技提升,在市场运作模式下发挥特色文化资源的社会服务价值,促进文化产业体系的多样化和差异化发展。在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我国各地区经过千百年积累下来的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资源,成为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建设的天然养分。积极研究博物馆文化传播新途径,提升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实践的互动性,不仅能够提升博物馆特色文化资源利用率,还能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反思在实践和互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做出有效改进[2]。
3 博物馆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实践互动存在的阻碍
3.1 对博物馆特色文化资源认知的片面性
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结果显示,我国博物馆总数为4109个,共拥有3329.36万件文物藏品,四川文物藏品最多,高达419.99万件,文物藏品超过百万数量级的省市共有9个,分别为北京、上海、四川、山东、江苏、浙江、湖北、云南、山西。文物藏品最少的为宁夏地区,仅有4.79万件。陈列展览数量最多的为山东,总数为2474个,超过1000个的省市还有四川、浙江、江苏、广东、河南、陕西和上海。最少的为西藏地区,仅有29个[3]。
从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总体形势来看,全国不同地域博物馆特色文化资源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对博物馆特色文化资源的认知仍存在片面性。博物馆本身具有社会公益性质,主要经济来源是政府拨款、门票收入和社会捐赠。在将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运作时,也不等同于经营性文化公司。在利用博物馆特色文化资源获取经济效益时,强调文化传播和民众互动,获取的经济效益最终也要回馈于公益性事业。许多博物馆文化资源利用由于找不准自身定位,使相关工作处于两难境地,既无法获取经济效益,又未达到文化传播和民众互动的预期效果。
3.2 博物馆运行机制的局限性
博物馆属于公益性文化单位,自两分类改革实施以来,博物馆被归于公益性事业单位,采取全额财政拨款与收支两条线管理方式。虽然在这种运行机制下,博物馆可以享受国家全额财政拨款政策红利,在开发和运行过程中,可以规避经济危机、政治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等。但也因收支两条线制度的制约,博物馆的经营利润需要全部上交,而国家财政拨款缺乏灵活性与时效性,可能与博物馆特色文化资源的实际开发和利用需求不符,同时也导致博物馆工作人员存在 “得过且过”“不作为”的现象,致使博物馆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率不高[4]。
3.3 特色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不足
博物馆中的特色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需要对两种资源进行梳理,提炼出具有差异性特色民族符号,但多数博物馆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此方面的能力。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符号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元素,通过对博物馆馆藏资源的有效梳理和提炼,使其转化为文化符号,才能实现文化传播和互动目的。但因经费、专业知识技能欠缺等方面的影响,对文化符号价值的开发进展缓慢。经过提炼的文化符号得不到有效保护,也降低了博物馆开发文化符号的主动性。
4 利用博物馆特色文化资源提升社会服务的可行对策
4.1 系统梳理博物馆特色文化资源
博物馆的特色文化资源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在对其进行收藏、整理、开发的过程中,需要从社会文化传播与社会实践互动角度出发,实现对博物馆特色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做好博物馆特色文化资源的梳理工作,是向社会群众展示其魅力和价值的重要基础。由于博物馆传统体制管理问题,博物馆在特色文化资源存储和保护过程中,存在账物不符等问题,需要对建账和建档工作加强管理,以资金为后盾,以相关政策为引导,以人才为保障,同时引入现代化技术手段,对博物馆特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此外还可以借鉴各地优秀博物馆的先进管理经验,如由北京市文物局主导开发的“精宝藏品管理系统”,已经在北京的博物馆得到推广和使用,经过多次系统升级,功能越来越完善,在馆藏文物整理和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增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互动。
4.2 加强博物馆特色文化资源知识产权保护
博物馆特色文化资源知识产权保护涵盖能够在文化、艺术、科技等领域体现智力成果的资源。目前博物馆知识产权保护主要可通过版权、专利权、商标权、工业设计全和网络域名全等途径。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民族誉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因此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加强博物馆特色文化资源知识产权保护,可以防止出现特色文化资源流失现象,为相关资源开发和利用活动保驾护航。应将特色文化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作为博物馆管理的重点工作,树立超前意识,提前申请知识产权保护,避免陷入相关纠纷中。同时,也需要树立特色文化资源知识产权,需要对具有独特工艺、造型和文化内涵的资源进行更加专业性的保护,利用知识产权法维权。在建立有效保护机制的基础上,提高特色文化资源利用率,借助互联网加强对外宣传工作,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
4.3 探索博物馆特色文化资源传承与利用的新途径
在《博物馆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鼓励博物馆开发相关文化产品,开展专业培训和技术成果转让等有偿服务活动,达到传播科学知识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也对博物馆特色文化资源的传承、开发和利用做出了具体指示,提倡要推推进文物的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因此,应通过对博物馆特色文化资源的适度开发与利用,使其焕发生机,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在此方面也可以借鉴国内外博物馆的先进管理经验,如法国罗浮宫通过开发文创产品并进行自主经营,实现了自行创收,弥补了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推动了博物馆文化宣传活动。在特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健全博物馆内部文化产业职能部门,以文创产品开发为着手点,同时拓宽文化产业营销方式,将有形产品与无形资源同时向观众展示,并与参观者进行互动交流,扩大特色文化影响力。
5 结语
综上所述,立足于互动性,创新博物馆特色文化资源利用方式,加强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文化符号开发,可以提升博物馆特色文化资源利用率和社会影响力。立足于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国家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形成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的良好互动,同时起到对“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