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价重构: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再审视

2018-03-06李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31期
关键词:管办职称办学

李咏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马列部,贵州都匀 558000)

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神圣职责,担负着传承优秀文化、服务社会发展、开展科技创新的崇高使命,办人民满意的大学、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绝非易事,必须突破现有利益藩篱,不断探索创新现有体制机制,引导高校实现发展战略转变,促进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科学“评价”能引领改革方向,激活发展内在动力。必须不断完善大学评价机制、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创新学生评价机制,以“评价重构”为突破口,确保高等教育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并真正取得实效。

1 完善大学评价机制

教育部 《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指出:“推进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实现管办评分离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的成败。“管办评”真正分离可以明晰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权责关系,提高政府管理效能,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实现“管办评分离”有三个关键要素:一是政府敢于下放权力;二是高校能主动作为;三是第三方评价须科学权威。

政府全面放权是改革取得实效的核心所在。中央多次要求各级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要减少对学校的行政干预,严格控制各类项目评审、教育评估、人才评价和检查事项等。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政府在短期内难以真正“下放权力”,对高校“管得太多、管得太死、管得太多”依然是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政府下放权力的前提下,高校“主动作为”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中之重。“管办评分离”以后,高校自主权更大了,发展空间更广了,如果不积极主动作为,不能成为真正的权责主体,就达不到改革预期目的。因此,政府在放权的同时,要切实加大行政监督和问责力度,积极引导高校发挥好主体作用,不断完善质量保障机制,支持高校依法治校、自主管理、规范办学,促进高校内部变革。高校自身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步完善自我管理体制机制,严格按照国家教育相关标准,明确办学目标和定位,努力打造办学特色,推动实现高校自我评价,从评价中找问题、找差距、找方向。

第三方评价是“管办评分离”的重要保障,评价结果必须科学权威、令人信服。但从实际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由教育部主导统一开展对高校的各类评估,在考评内容、考评方法、考评质量、考评时效等方面均值得商榷。必须进一步改进评估评价方式,制定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评价标准,支持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对高校开展评价,探索建立由政府、企业、校友、家长、高校同行等代表共同组成的评价机构或评价中介,构建与高校办学目标、办学定位相适应的评价体系。“评估指标的设计应以确定的评价标准为依据,尽可能用多个指标(而非一个指标)界定评估标准,使评估标准的内涵得到充分揭示。”[1]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在充分放权的同时,要加强对评价机构或评价中介的监管,确保评价的科学性、权威性,及时公开评价结果,广泛接受社会质询监督,促进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2 改革教师评价机制

教师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而评价机制改革涉及每个教师的切身利益,必须认真解决好、处理好。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将教师考核评价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当务之急就是要改革职称评聘制度。

现行的职称评聘制度弊端已显现:一是评聘权力集中在人社部门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师主体地位得不到保障,教师利益诉求得不到重视;二是用量化的方式对教师教学科研等工作进行考核评价严重不科学,因为教师从事的很多工作无法量化;三是以“科研成果”为主的评聘方式导致教师不重视教学,人才培养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违背了“人才培养是大学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在此主导下,不少教师为评职称漠视教学,想方设法拼科研凑成果,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学术腐败事件频出。另外,不少教师在评上职称后进取心减退、倦怠现象严重等。

必须对现行的职称评聘制度进行改革,要制定真正能够代表教师利益,让大家共同接受的评价标准和评聘制度。取消职称评定的指标限制,探索实施评聘分离,把职称评定权力下放到高校,由高校根据教师具体工作内容、性质及难易程度等方面自主评定职称,把评聘结果向社会公开,及时向主管部门备案并接受监督,保障广大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要以改革教师职称评聘制度为契机,加快薪酬制度改革,避免教师功利化、实用化开展教学科研等工作,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教师评价机制改革过程中,要坚持分类别与分层次评价相结合,建立规范合理的分类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科学设置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扭转当前将科研成果过分指标化、数量化的倾向,改变在教师职称评聘中过度依赖及量化论文、课题项目评价指标的做法,克服重论文、重学历、重科研项目等倾向,探索建立“能上能下”的职称评聘制度,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活力。建立健全重师德、重业绩、重贡献的教师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实行以教师实际贡献和代表性成果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式,探索实施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

3 创新学生评价机制

当前高校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普遍重视理论传授,忽视实践应用;重视考试考核,忽视潜质提升;重视传统教学,忽视创造创新。通过教师 “课堂讲授”仍然是高校目前主要的教学模式,学生自学讨论、实践实习、创造创新等方面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尽管多数高校已经实行学分制,而考核评价学生最主要的方式还是通过各类“考试”。从具体实践来看,高校现行考试的弊端越来越凸显,创新学生评价机制显得尤为紧迫。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主体和客体之间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过程”[2]。主体和客体之间应双向互动、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必须改变单一评价学生的“考试”制度,应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办法,实现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内容科学化、评价方法规范化。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创造创新等方面作为评价考核的主要内容,将教师评价、班级评价、家庭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探索开展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参评、教师主评的评价方式。通过开展全方位综合评价,让学生及时反思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明晰自身努力的方向,适时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教师要发挥自身在学生评价中的导向作用,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微网络等教育资源,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评估,创造真实性学习体验,支持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混合式学习、发现式学习,通过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从消费者转变为创造者。

科学制定评价“大学、教师和学生”的规范标准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着力点[3]。要通过重构评价机制,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合拍”,努力为国家、为社会培养通专结合、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优秀人才,这是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高校及教育工作者责任和使命所在。

猜你喜欢

管办职称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治理迭代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江苏:管办分开破解异地就医难题
公共图书馆不应认可的职称期刊论文探析——基于重庆图书馆职称期刊论文的实证调研
“管办分离”走向何方?
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