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018-03-06苏志
苏志
(广西崇左市群众艺术馆,广西崇左 5322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人类文明历史的遗存,本身就具备较大的历史考察以及文化价值,更是人们对于古代文明发展研究的珍贵材料。就现如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来看,其明显地弱于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是受到了制约,因为人们十分注重对经济的保护,可是对于文化发展这点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数字化时代来临之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遇到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在保护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数字化背景下的价值有优势进行挖掘,借助于数字化技术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以此来促进我国文化繁荣发展。可是,究竟要如何在数字化背景下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呢?
1 借助数字化技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采集与存储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利用之前,一定要先做好采集与存储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存在各式各样的形式,再加上非物质形态以及信息量较为庞大等特征,所以在对其进行采集、编码与存储的过程中也就会存在较大的难度[1]。可是,数字化背景之下数字化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应用数字化技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采集与记录能够起到更为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在近年来,动作捕捉、三维扫描、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也在不断地兴起和发展,将其有效地应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采集中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除此之外,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储手段也变得越发的多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转化成数字化形式之后,大多是以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形式来进行存储,而且这些数据本身结构异质、来源多样,大多数都存在较大的信息量,而且在存储过程中还具有能够长期保存、方便管理这一特征。另外,在存储过程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包含了传统的磁盘与光盘等介质,现代化数字技术还能够实现磁盘阵列、分布式存储,再加上数据库技术以及检索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也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变得结构化,进而也就能够更好地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
2 建设出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数据库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所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表现形式上也具有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等特征。在数字化背景下,要想真正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还需要相关部门在面对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来积极建设出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数据库,以此来最大范围的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能促进不同地区、民族以及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于数字化技术来构建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信息库,首先,及时地提炼出那些可以进行永久传承或者是坚守的文化遗产基因信息的核心元素,同时做好文化基因分析与论证工作,这样就能确保民族文化DNA的正确传承[2]。其次,在保护与利用过程中,还可以借助于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等数字化技术来对文化遗产色彩、图形符号、纹理等基因式信息特征进行及时的采集与识别。最后,按照图形特征抑或是语义特征来构建出一种快速且准确的图形图像检索方式,以此来真正实现文化遗产基因信息准确检索的效果,进而也就能够真正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效保护与利用。
3 建设出数字化虚拟博物馆
在数字化背景下要想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还可以积极建设出数字化虚拟博物馆,以数字化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收藏、管理与展示,积极借助于互联网来为用户提供出数字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进而起到较为良好的展示、研究与教育等服务效果。在数字化背景之下,很多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都在积极地使用计算机技术,并且建设出了数字化虚拟博物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可以借助于这一手段来拓展展示空间。在数字博物馆之中,参观人员只需要点击一下鼠标就能有效的阅读这些文化遗产的形式与信息。总的来说,数字化博物馆的存在就是借助于网络来有效的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建设方式与一系列的条件束缚,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空间、表现形式得到了丰富,而用户则能够在任何地点与时间及时地从网上搜集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进而也就能够真正促使文化资源得以最大的利用。除此之外,借助于虚拟的三维动画技术还能够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更加的形象生动,这样就能更好地加深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把握与了解,进一步促进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4 借助新媒体技术做好非物质文化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的目的就是其能够实现文化传播这一目的,而文化的传播与表达必然是要借助于一定的工具和载体才能实现的,而数字化背景之下所存在的一系列数字化技术在则能够进一步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像是新媒体就是使用最为普遍的工具。新媒体技术主要指的是以二进制数的形式对信息进行及时的记录、处理以及传播的载体,应用新媒体技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主要就是借助于音频、图像、视频、3D动画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一系列的先进技术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之后再借助于数字媒介所独有的优势和特点来构建出一个交互立体的传播渠道,最后借助于网站、数字电视、互联网等平台来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互式传播,最终群众就能够准确地接收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3]。例如,早在2014年的元宵节前夕,中央电视台就推出了《中国谜语大会》,其作为一类大型的电视益智竞技节目,主要是借助于新颖且具有趣味性的设计来将猜谜这一民俗带入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向观众传播了传统文化,这本身就是借助于新媒体技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具体表现,也是一个十分成功的案例,我们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时候就可以借鉴这一案例来进行文化传播。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字化背景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也因此而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相关部门在开展这一项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意识到数字化背景所带来的机遇,在发展过程中积极的借助于数字化技术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采集与存储,之后积极借助于虚拟博物馆、数字化技术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效保护与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效率和质量,促使我国文化繁荣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