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防止高校学生党员失联对策研究

2018-03-05谭小琴

法制博览 2018年11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失联对策研究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向基层延伸,要求重在落向实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党员失联是当前党建工作面临重要问题,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本文旨在从高校学生“失联”党员产生的原因出发,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防止高校学生党员失联的具体路径,为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发展提供工作思路。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失联;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D26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32-0288-02

作者简介:谭小琴(1991-),女,汉族,广东广州人,硕士,广东工业大学,助教。

失联党员是指流出后不知去向,连续六个月以上不参加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与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失去联系的党员。高校学生党员作为高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张,高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学生党员作为高校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一定程度上起到先锋模范带头的作用,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贡献,在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任务仍然艰巨,新的考验层出不穷,在党员组织关系排查工作中,有一部分失联党员便是高校毕业生,这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一大难题,如何防止高校失联党员的产生,有效加强学生党员队伍建设,不仅是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也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者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一、当前高校学生失联党员产生的原因

高校学生失联党员是指学生毕业后未及时将党组织关系转走,长期脱离党组织,既不参加党组织活动,也不缴纳党费,或流出后未将党组织关系落实,长期放在自己手上,成为“口袋党员”,并联系不上,成为失联党员[1]。在党组织关系排查的过程中,发现该部分失联党员大多数为暂缓就业毕业生或出国出境党员,少数为毕业后进入外企及民营企业工作,工作地附近无党组织关系挂靠单位的党员。高校学生失联党员的产生,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党员失联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未把好党员入口关,党员队伍质量良莠不齐

高校发展党员时一般为批量发展,工作量大,学生流动频繁,往往缺乏对发展对象深入了解和全面培养考察,在执行过程中现实发展标准过于笼统,导致部分入党动机不端正,理想信念不坚定的学生混入党员队伍,这部分党员往往在后续的找工作过程中,一旦发现党员身份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或者不影响其正常的工作生活,抵触交党费等心理,便不再参与正常党内活动,不主动提出从学校转出党组织关系,不与党组织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成为失联党员。

(二)毕业生党员就业意识与党性修养提升存在差异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加上来自家庭学校的双重压力,学生的精力集中在就业升学以及毕业设计、论文书写上,将提高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等更深层次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当作可有可无,当党组织下发各项任务、支部开展各项活动时,学生热情不高,存在畏难抱怨情绪,进而影响党在青年知识分子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造成部分同学的政治热情不高、理想信念不坚定、缺乏信仰,毕业后在工作过程中认为党籍不影响其正常工作生活,逐渐淡薄党性意识,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成为失联党员。

(三)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程序过于被动

失联党员大多数为暂缓就业的毕业生,按照规定,一般申请暂缓就业的应届毕业生,档案由学校统一转到当地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保管两年,暂缓两年期限后,若不及时取消暂缓,档案将默认打回生源地。而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在未找到组织关系接收单位的情况下,党员档案和组织关系则一直留在原所在单位,在本人未找到接收单位办理转接手续前原基层党组织只能被动等待,无法进一步处理,一旦该部分学生在后续工作中未及时回来转走,失去联系,便一直留在原单位,长期下去成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一大难题。

(四)各个地区党员组织关系转接政策不平衡,组织关系无处挂靠

根据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工作单位暂时没有党组织或者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党员可以把党组织关系转去单位所在地或者居住地的街道、乡镇党组织,或者跟随档案转移到县以上政府所属的人才服务中心和公共就业机构党组织。但随着毕业生党员人数的逐年增多,部分接收单位由于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复杂,不接受外挂党员,少部分党员在转接组织关系单位时多次被拒绝导致心灰意冷,理想信念出现动摇,将组织关系继续留在学校,不再过问,成为失联党员。

二、全面從严治党视域下防止高校学生党员失联的路径探析

(一)把好入口关,严格保障党员发展质量

学生党员发展程序较复杂,涉及工作量大,主要包括:由本人主动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共青团组织推荐优秀团员为入党培养对象,讨论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和考察;党支部确定发展对象和入党介绍人,发展对象经过培训、考核和审查;支部召开通表大会(党员大会)讨论审议并投票通过,上级党组织指派党员谈话,再报上级党组织审查批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涉及到过程的思想性和政策性很强,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忽或者敷衍,都会给最终发展的党员群体质量带来损害。因此必须设立相应的制度来规范,并精细化管理各个环节,如:团员推优制度、入党材料审查制度、教育培训考察制度等等,将工作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和表面。

党员发展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考察上要根据体现全面发展、以德为先、体现进步的原则,立足于大学生群体这个实际,建立阶段性特征突出,具体的标准体系[2]。要着重考察学生的政治信念、理论修养、个人品行三个方面,为党组织吸纳在政治上理想信念坚定、在学业上积极进取、在生活中不断磨练自己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能力、在群众中赢得广泛认可的学生党员。

(二)创新教育形式,稳妥推进不合格党员处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员教育管理针对性和有效性,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组织处置工作,建立党员考核机制,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

当前党员入党前教育主要集中投入在入党积极分子的党校培训,形式以传统的讲座、党课为主,内容普遍为理论知识讲授,党员入党后教育主要是在支部内开展理论知识学习,如学习会议、文件以及政策精神,形式单一、枯燥,教育效果不明显,通过创新教育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乐于学:一是跟随“互联网+”时代脚步,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传统党课的基础上引入“微课”、“慕课”等新形式,开设网络学习平台,利用自媒体工具如微博、微信等开设党员教育微路径加强理论学习,充分搭建大学生党员自我教育的新园地。二是结合实际,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如爱国主义体验式教育、参观走访、实践调研、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党员服务基层提供实践载体和平台,积极动员大学生党员投身其中,磨练品质,拓宽视野,增长才干,充分发挥实践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三是针对毕业生党员的特殊情况,在党员教育活动中要以增强党性意识为核心,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开展,重点结合党员的个体主体性和党员教育的主导性,如针对党支部毕业生党员分散各地的特点,紧跟形势,选取特定的议题,既可以定期安排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集体学习可以分为线下集体学习和线上集体讨论交流,避免毕业生党员完全脱离组织[3],出现教育空窗期,淡薄理想信念的现象产生,同时对暂时找不到组织关系挂靠的地的学生党员给予指导帮扶与鼓励。

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公平,建立党员考核激励机制,包括制定计划、监督、考核以及效果评估,使大学生党员始终保持党员先进性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探索处置不合格党员的途径和方法,对长期不参加党组织活动,不主动缴纳党费,不履行党员义务等不符合条件的学生党员,必须按照要求清除出党,要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保持自我革新的精神,对于无合理原因长期脱离党组织,联系上后经党组织教育仍不加以改正的少数失联党员,也有必要按照党的规章制度作出相应的处置[4]。

(三)线上线下多举措并进,强力拓宽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追踪机制

对于极个别由于特殊原因未能落实接收单位的学生,详细记录其通讯方式,定期联系追踪组织关系接收单位落实进度,同时将组织关系未转走的暂缓党员纳入正常支部管理,加强该部分党员与在校生党员的联系,监督其正常参加支部生活,按时缴纳党费,将政治失落感、被组织抛弃或将党员身份视为累赘的想法扼杀在摇篮。

加强离校前党组织关系转移工作指导,提前安排,做好工作部署,根据最新政策开展党组织关系接转工作培训,建立QQ、微信群等工作群,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各项问题,鼓励毕业生通过多种方式寻找组织关系挂靠单位,及时给出指导。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进,全国党务信息系统正在逐步完善,组织关系转接无纸化办公将实现,同时依托该平台党员信息及毕业生党员去处将更加清晰明了,接转工作将更加直观,对防止“口袋”党员的产生和减少失联党员将起到一定作用。

(四)加强基层支部建设,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当前大学生党员具有党龄短且集中在高年级的特点,党支部设置流动性大,一般大一大二以年级为单位设置党支部,高年级以专业和班级为单位设置党支部,支部“流动”频繁,很难让学生党员对组织产生归属感,凝聚力差,组织弱化和边缘化明显,无法真正发挥出战斗堡垒作用。

加强高校基层党支部的建设,如:以创新模式设置党支部,按专业纵向稳固组建,每年在同一支部内吸收新党员,送走毕业生党员,能够有效加强学生党员对支部归属感,提升支部凝聚力;通过以支部为单位建立党员QQ和微信校友群,为在校生党员与毕业党员搭建紧密联系的桥梁;落实支部责任制度和联系制度,对于支部内毕业后未及時转出的暂缓党员,支部应及时联系跟进,直至其顺利转出;不定期开展“校友+支部共建”交流活动等,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在学生党建工作中的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有效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主体阵地,为解决大学生党员“失联”问题提供新路径。三、结语

本文基于当前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大要求,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学生党员失联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分析了该现象产生的原因,从党员发展和党员教育的源头出发,通过加强暂缓党员管理及支部建设,为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开展提供新思路。[参考文献]

[1]戴焰军.“失联党员”为何失联[J].人民论坛,2017.12.

[2]鲁静.大学生党员发展标准的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39-41.

[3]赵北琳.高校毕业班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5(10):71-74.

[4]李明.根治农村党员“失联”现象的药方[J].人民论坛,2017.12.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党员失联对策研究
火星突然失联,成了“孤独星球”
找回和失联
新时期下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及管理策略研究
手机“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