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诗为画,编织音乐芳华

2018-03-05尼坤

琴童 2017年11期
关键词:编钟音乐史郭沫若

尼坤

郭沫若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主编组品有《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

对于郭沫若,大多数人的印象应该停留在他的诗歌或者历史学、社会学上的硕果累累之上。的确,他对很多学科涉猎颇深,然而,在他这些学科研究中,又往往能看见音乐的身影。1925年,他就撰写了《音乐、诗歌、舞蹈同出一源》等文章。后来他在旅日期间,虽然致力于甲骨文等历史学的探索,但其中涉及了不少音乐类知识。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及时回国参加文艺活动,通过戏剧、诗歌以及音乐,激发民族意识,振奋人心。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成为钢琴家的儿子——郭志鸿。可以说,音乐似乎像一道月光,淡淡的、朦朦胧胧的,却始终笼罩在他的身边。

音乐史的贡献

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各个学科的研究都处于一个萌芽阶段,而我国音乐史的发展更是发展得缓慢。此时,郭沫若对历史学和考古的研究,对音乐史前进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早在1929年,他发表的《甲骨文字研究》一文中,已经辨识了“和”字为编管乐器,“言”字为管乐器。1931年,他又相继发表了《两周金文辞大系》《周代彝铭进化观》,在文中论证了钟等古乐器,以及它们背后引申出的音乐故事。之后,他对中国音乐史的贡献就更加卓越了。1935年,他在《隋代大音乐家万宝常》一文中,不仅系统地阐述了古代乐工的地位,而且纠正了《隋书》《北史》中关于宫调理论数据的错误。1942年,在《筑》一文中,考察了早己失传的古乐器。1943年,发表《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判定《乐片》为先秦公孙尼子所作。1957年,《信阳墓的年代与国别》里,考订了信阳出土的编钟具体的时间。编钟不单在我国音乐史中有巨大的历史价值,而且曾经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舞台上,就奏响了编钟。1956年,发表《由寿县蔡器论到蔡墓的年代》,其中涉及音乐史上著名的蔡侯编钟,为音乐史及古乐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另外,他还翻译了不少关于音乐的日本著作,比如《隋唐燕乐调研究》等。

也许,这些著作对比起郭沫若其他学科的作品来说,是凤毛麟角。却不得不说,他在考古学、历史学的研究中,始终注视着我国古代音乐的曾经,并以己之力,研究它,考证它。

用音乐当武器

抗日战争爆发了,海外留学的有志之士纷纷回国,拿起手中武器抗击外国侵略者,郭沫若也不例外。在日本己然成家立业的他,也带着妻子和孩子们回到中国。他拿起了自己手中的笔,主持文艺宣传工作。这时,音乐无比强大的渗透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它是最轻便的武器,也是最有感染力的武器。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宣传中,郭沫若举办了许多音乐活动,结交了不少的音乐家朋友。

1935年,当聂耳在日本不幸去世,郭沫若立即写挽诗哀悼;建国初期聂耳墓竣工,他亲自撰写墓志铭,诗词中点点深情,无不述说着他们的友谊。郭沫若与田汉、冼星海、张曙等著名音乐家的关系也极为密切。比如,1938年,他与田汉等人在武汉主持了广场歌咏大会、歌咏游行,借以音乐震人发聩,启发人民的爱国之情。至今仍是耳熟能详的《黄河大合唱》出版时,郭沫若欣然为其作序。

此外,郭沫若积极投身于社会音乐活动之中。1942年,郭沫若亲自担任导演、顾问,指导编排了歌剧《秋子》。1947年,为歌剧《白毛女》的首次出版作序,30年后,他仍关注着这部剧,并专门写了两首纪念诗。1956年,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期刊《人民音乐》创刊,郭沫若亲笔书写了刊名……这些点滴的事例,比比皆是。想必,郭沫若正是看到音乐的魅力之处,他才如此关注。

为曲作词

作为中国现代最早的歌词作者之一,郭沫若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为大众所熟知,然而,他还为不少歌曲创作过歌词。比如,那首《中国少先队队歌》,凡是在胸口系過红领巾的人,都曾经站在国旗下,高唱过这首歌;又比如,他的代表作《女神》,在这部诗集初版的封面上,特别标注“剧曲诗歌集”的字样,因为他把这部诗分为歌剧和诗歌两部分,其中第一辑中的3部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节奏押韵,音乐性强,是它作为歌剧的部分。其实,郭沫若还有很多歌词作品,不仅有反映人民抗争信念的作品《中国妇女抗敌歌》《春节劳军歌》《游击队儿女》《别离》等,而且他也为很多话剧的插曲作词,比如《蔡文姬》《武则天》,还有吕骥根据郭沫若的著名诗篇《凤凰涅梁》所作大型合唱作品……这样的例子很多,有作曲家根据他的作品编曲,有他亲自为曲子配词的作品,无一不在将语言的魅力和音乐的价值发光发热,并让这些作品显得熠熠生辉。

钢琴家儿子郭志鸿

郭志鸿,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我国著名的钢琴家,创作众多知名的钢琴曲目。他是郭沫若和佐藤富子的第4个孩子。因为父母都喜欢音乐,所以家里所有的孩子从小都学音乐。哥哥学小提琴,姐姐学钢琴,而郭志鸿的音乐天赋最为显著,5岁时他就开始学钢琴,师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著名钢琴教授田村宏。然而,不久后,他就随着父亲回到当时满目苍夷的中国。出于对音乐的热爱,虽然没法接受系统的学习,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钢琴的热爱。当有机会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时,他激动无比,不仅将生疏的琴技捡起来,不断地向专业老师、国内外知名大师学习,而且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并且成为当时第一个留校培养的钢琴系助教。谈及此,郭志鸿表示,在与钢琴相伴的这段漫长时光里,他能够执着、坚持的最大动力,是童年时父母的教育。

假如说郭沫若的诗歌像一座座巍巍的高山,那么他对音乐的重视,犹如一条条缓缓而过的小溪,围绕在大山的周围,浅浅地,静静地,无比和谐与璀璨。endprint

猜你喜欢

编钟音乐史郭沫若
金石齐鸣话编钟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曾侯乙编钟
曾公编钟铭文补说
郭沫若佚诗一首
2000多年前最大的组合乐队——曾侯乙编钟
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研究
——评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研究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