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画片中暴力元素对学前儿童的影响与治理对策

2018-03-05何菲

出版广角 2018年3期
关键词:动画片暴力动画

【摘 要】 动画片作为一种多媒体文化传媒深受学前儿童的喜爱,并深刻影响学前儿童的身心成长。在丰富学前儿童生活、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同时,动画片中蕴含的一些消极因素对学前儿童的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尤其是暴力元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消极影响尤为突出。文章分析动画片中的暴力元素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 键 词】动画片;暴力元素;学前儿童;影响

【作者单位】何菲,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3.022

在传播学家乔治·格伯纳的经典研究《暴力与媒介》中,乔治·格伯纳将暴力总结为公开表现以实力对抗他人或自我,或者反对他人意愿的强制行为造成的伤害或杀害的痛苦。暴力动画片指的是一种存在暴力、血腥、恐怖、残忍等因素的动画片,多以爱情和梦想等为主题,以探险、使命等为主要表现特征的动画作品,如《武器种族传说》《死亡笔记》《秦时明月》。在这些暴力动画片中,动画暴力常常通过卡通形象的言行来表现。

动画片中的暴力元素主要分为四种:一是肢体暴力——指生物体使用其身体的某个部位或者是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超能力去攻击他人的暴力行为,如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红太狼用平底锅殴打灰太狼;二是心理暴力——渲染恐怖悬疑的气氛,造成儿童的精神和心理状况发生不良的改变,如动画片《鬼妈妈》中长着纽扣眼睛、内心黑暗的鬼妈妈形象;三是语言暴力——生物体使用各种带有侮辱性、歧视性,会损害、侵犯儿童精神和心理的语言,如国产动画片《熊出没》中主人公光头强张口就来“笨蛋”“臭狗熊”等;四是武器暴力——生物体使用各种利器来攻打、伤害其他生物体的行为,如动画片《犬夜叉》中主人公犬夜叉使用的兵器铁碎牙。

本文通过分析学前儿童模仿动画片中的暴力情节导致的悲剧事件,阐明动画片暴力元素对学前儿童认知、行为、语言和心理健康产生的危害,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力求减少动画片暴力元素对学前儿童成长的危害,最大限度发挥其正面作用。

一、暴力倾向动画片对学前儿童的消极影响

1.暴力倾向内容与认知发展

动画片作为大众播放媒介,其中的暴力元素对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形成与发展会产生重大的消极影响。暴力倾向动画片中主人公以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容易导致学前儿童产生认知偏差。如日本经典动画片《奥特曼》中被视为英雄的奥特曼虽然是正义之士,其行为都是正义之举,为了保护人类与地球而勇于同怪兽作战。但是该片中所有的问题都是通过暴力手段解决的,如通过肢体动作、武器比拼、超能力作战等方式展示以暴制暴的问题解决方式。在正义的名义下暴力行为得以合理化,且由于采用暴力手段的双方并非真实的人类,从而弱化了暴力的真实性,使得分辨力弱、判断力差的学前儿童更容易受到影响,以暴制暴解决问题的观念深入学前儿童的认知中,导致学前儿童打架等暴力事件屡见不鲜。

2.暴力倾向内容与行为发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曾经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将3—6岁的学前儿童分为两组,让他们观察一个成年男子攻击充气娃娃的行为——怒骂、殴打充气娃娃,然后,对两个实验组进行不同的处理——让一组儿童看到该成年男子实施暴力行为后获得奖赏,让另一组儿童看到该成年男子实施暴力行为后受到惩罚。最后,班杜拉将两组儿童分别领进一个放着充气娃娃的房间,发现看到成年男子实施暴力行为后受到惩罚的儿童在玩充气娃娃的时候攻击性行为最少,而看到成年男子实施暴力行为后获得奖励的儿童玩充气娃娃时的攻击性行为最多。班杜拉用替代强化解释这一现象——观察者看到榜样的行为受到奖励会增强本人相似的行为,观察者看到榜样的行为受到惩罚则会抑制本人的类似行为——这就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

学前儿童喜欢模仿,动画片中那些深受学前儿童喜爱的卡通形象正是学前儿童观察和模仿的对象,这些卡通形象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学前儿童的言行——动画人物的暴力行为会使学前儿童在观察和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暴力倾向。据《法制日报》报道,2013年4月6日,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一个7岁男童,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烤全羊的暴力情节,将同村两名小伙伴绑在树上点火燃烧做烤全羊游戏,致使两名儿童烧伤。12月18日,江苏省东海县人民法院以《喜羊羊与灰太狼》“存在暴力情节和画面,对本案未成年人的行为认知造成不良影响,误导本案未成年人模仿其故事情节,导致原告董某被烧伤的严重后果”为由,判决制作公司承担原告15%的损失。这是我国首例儿童状告动画片制作人案。对于暴力动画片是否会对儿童的暴力倾向产生影响这个问题,任频捷学者在其《动画片对中国儿童暴力倾向的影响》一文中讲道:日本青少年是暴力动画片的主要观看群体,已经成为社会犯罪的主体,犯罪率高达70%左右。日本相关政府部门公布的一项针对9—15岁学童进行的调查显示,30%的学童爱在课堂上打闹,不认真听课;26%的学童表示不易控制自己的脾气,容易发怒;30%的学童表示会用武力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愤怒;约25%的学童不能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3.暴力倾向内容与语言发展

动画片中的暴力元素不仅使学前儿童形成错误的社会认知、产生暴力行为倾向,还阻碍了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意大利幼儿教育专家蒙特梭利提出,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存在敏感期,在这段特殊的时期里,他们处于一种积极准备和接受状态,若在这个时候给予学前儿童适当的刺激,语言能力就会得到迅速发展。0—6岁儿童处于语言敏感期,在该阶段重视学前儿童的语言教育,让他们学会正确用语、礼貌用语,提高学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至关重要。然而,动画片中的暴力用语危害了儿童语言能力的正常发展。 如动画片《熊出没》是学前儿童最喜爱的动画片之一,一些家长反映该动画中的卡通人物满口低俗脏话,如“见鬼”“去死”“臭狗熊”“笨蛋”等不雅词汇可谓动画片中的高频词汇,致使学前儿童在观看中習得这些词汇,并将其用于日常生活中。除易受暴力动画片中低俗用语的影响外,模仿动画片中的卡通人物说方言也会对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如导致学前儿童“l”“n”不分,而且方言中许多不规范的词汇和语法也会影响学前儿童正确学习和使用书面语。endprint

4.暴力倾向内容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心理健康具体表现为具有充分的适应力;充分了解自己,能够对自己做出合理的评价;能结合实际生活目标,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能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动画片中的暴力元素会对学前儿童的情绪产生消极影响。如观看了动画片中杀人或是自然灾害场景的学前儿童,往往会出现恐惧、厌恶等消极情绪,造成心理恐慌;再如《画江湖之灵珠》中舞刀弄剑的声音、《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被红太狼用平底锅殴打的声音也会诱发儿童的焦虑、恐惧。《科学日报》的一项研究表明,接触暴力、恐怖图像和视频的儿童可能会受到各种各样心理问题困扰,由于儿童的早期经验会渗透到将来的生活中,因而这种心理困扰可能会影响终身。

二、暴力倾向动画片对学前儿童消极影响的协同治理对策

1.规范动画片的创作和制作

很多动画片的创作者和制作者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想方设法突出动画片的娱乐作用而忽视了动画片应蕴含的教育价值。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动画片的创作者和制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要自觉自律,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减少动画片中暴力言行的出现频率,柔化处理暴力元素,把握好尺度;创作者与制作者还要不断提升自己动画创作的专业技能、审美能力以提高动画片质量。动画是一种“做梦的艺术”,动画片制作者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发挥动画片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制作真正符合学前儿童兴趣、寓教于乐的作品。

2.完善动画片相关法规政策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动画片相关法规政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各种媒介如传播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要负法律责任。通过法律手段来监管动画片中的暴力元素,关键在于要明确具体的监管内容,制定具体的监管策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增强相关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如上文提到的“烤全羊事件”,法律对动画制作公司的惩戒能够警醒相关产业重视动画片中的暴力元素对学前儿童成长的危害,以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动画片制作与播放管理。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动画片制作的指导力度,加强对题材规划的协调以及对内容审核、播放时间与频率的管理。观察各大电视台和网络播放的动画片,我们不难发现,在审查中,相关部门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动画作品所反映的政治倾向上,而忽视了其所包含的暴力元素。如带有大量暴力元素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虹猫蓝兔七侠传》和《画江湖之灵珠》等在许多一级电视台高频率播放,引起许多家长抵制。

再次,要建立动画片分级制度。动画片分级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前儿童接触暴力倾向动画。目前很多欧美国家都建立了电影分级制度,根据电影中涉及的色情、暴力等内容进行分类,判断该影片是否适合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观看。电影分级制度施行的初衷是为了让电影产业实现多样化发展,现今逐渐转向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由于我国动画片没有分级制度,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动画片中存在的暴力元素。随着越来越多不适宜学前儿童观看的动画在电视和网络上播放,动画片中的暴力元素对学前儿童成长的消极影响必然会逐渐增多,为了净化学前儿童动画片的播放环境,建立动画片分级制度势在必行。

3.加强家长对学前儿童的教育引导

家长对优质动画片的选择非常重要。首先,家长应该提前了解动画片的大致内容,选择对学前儿童成长有意义的动画作品;其次,家长要查看各种媒体对动画片的评价,选择口碑好的作品;再次,家长要考察动画片的教育价值,若是动画片出于剧情需要等原因出现反面教材,家长应及时指导学前儿童观看,避免学前儿童模仿与学习片中不好的言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帮助学前儿童理解什么行为是好行为,什么品质是优秀品质,使他们积极模仿正面卡通人物的言行,学习卡通人物好的行为与优秀品质,形成符合当今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现今,无论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不乏优秀的动画作品,家长正确的选择会让学前儿童受益匪浅。如日本經典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主人公一休和尚机智过人,常常帮助别人排忧解难;国产著名动画片《海尔兄弟》具有生动亲切的人物形象、意味深远又简单明了的动画主旨,体现了动画片知识性与趣味性、科学性与生活性的完美结合。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动画片应该顺应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多制作有关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尊师重教、孝敬父母、艰苦奋斗等题材的优质动画片来帮助学前儿童树立正确的三观,保障学前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丛林. 模仿灰太狼,幼童烧伤谁担责[J]. 检查风云,2014(5):66-67.

[2] 桑标. 关键期:医教结合的重要纽带[J]. 上海教育科研,2008(7):14-16.

[3] 郭念锋.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4] 齐蔚霞,韩卫娟. 动画中暴力元素对儿童的影响[J]. 中国电视,2007(6):27-29.endprint

猜你喜欢

动画片暴力动画
反性别暴力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动画片是怎样播放的
推荐一部动画片
看,动画片开演啦!
——介绍一部你喜欢的动画片
“暴力”女
推荐一部动画片
暴力云与送子鹳
我是动画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