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2018-03-05曹都格日勒
曹都格日勒
2017年11月21日,对于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来说,是终身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给他们回信了!
10月9日,苏尼特右旗乌蘭牧骑的16名队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乌兰牧骑60年来的发展情况,表达了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贡献的决心。
习近平在回信中说,我很高兴地看到了乌兰牧骑的成长与进步,感受到了你们对事业的那份热爱,对党和人民的那份深情。
“收到总书记的回信,是我们每一个乌兰牧骑队员的最高荣誉。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努力创作出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长孟克吉日嘎拉激动地说。
总书记的回信,如冬日暖阳,不仅使广大乌兰牧骑队员欢欣鼓舞,也让全区2500多万各族干部群众振奋不已。
“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历史上,应当写上乌兰牧骑的一页”
“乌兰牧骑刚成立的时候,整支队伍只有9个人。我们演出的时候只有一些简单的乐器、道具和两辆马车,带着队旗就出发了。”今年已是83岁高龄的原乌兰牧骑队员伊兰老人回忆道,“那时候马车都是胶皮轱辘,坐在上面颠得特别厉害,要是碰上沙窝子,陷进去就走不了了。现在想起来真是苦啊,可在当时也没觉得怎么样,想着能演出,心里就特别高兴。”
演出之路虽苦犹乐,虽苦犹荣。雨天睡在马车下,日行颠簸上百里,为了对付乌兰戈壁的蛇,队员们把自己缝在睡袋里,这些艰辛对他们来说已经司空见惯。有时候,他们邀请会拉马头琴、会唱民歌的牧民一起演出。那些淳朴的笑容、烂漫的歌声、动人的舞姿,至今都会时常出现在伊兰老人的梦里。只是说起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因演出导致小产时,老人的嘴角微微颤动,眼睛向远处望去,目光里透着一种无可言表的坚毅。
现在,第一代乌兰牧骑的9名队员中,只有伊兰、荷花两位老人还健在,说起乌兰牧骑从前的故事,她们好像又回到年轻时。
乌兰牧骑是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嫩芽”,她们说,“乌兰”意为红色,象征着光明与革命,“牧骑”意为嫩芽。如果把革命事业比作参天大树,那么这支文艺队伍就是这棵大树的“红色嫩芽”。
上世纪50年代,内蒙古草原上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极为单调,没有书籍看,没有广播听,电视更是闻所未闻。当时,全国各地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建起文化馆,而草原地广人稀,不适合建文化馆。为解决草原牧民群众文化生活单调的问题,自治区决定在苏尼特右旗开展丰富牧民文化生活试点工作。
苏尼特右旗政府挑选了一些充满活力又具备一定表演天赋的年轻人组织了一支业余文艺演出队,骑马、骑骆驼、坐马车深入牧区表演,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以文艺演出的形式及时送到牧民群众中间。1957年,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就这样在苏尼特右旗诞生了。
根据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特点,从成立时起,乌兰牧骑就同时肩负着“演出、宣传、辅导、服务”四项任务,形成了节目短小精悍、人员一专多能的特色。在当时的背景下,乌兰牧骑不仅是文化工作队,还是救助队、医疗队、宣传队、政治工作队等,在为牧民群众带去精彩节目的同时,也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极大地丰富了农牧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很快,翁牛特旗、正蓝旗、镶黄旗等地纷纷成立了乌兰牧骑。就像草原上的马兰花,乌兰牧骑在内蒙古大地生根开花,对农牧区的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经济文化发展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乌兰夫同志曾说过:“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历史上,应当写上乌兰牧骑的一页!”
今年81岁的荷花老人,曾是一名供销社售货员,作为乌兰牧骑的首批队员,说起当时的情形,依然记忆犹新。
“我们演出的节目都是反映牧民生活的内容,比方说打草舞、接羔舞、剪羊毛舞,演的小品内容多是讲不爱劳动的懒汉或者劳动模范,所以很受大家的欢迎。后来到北京演出,还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那是想都不敢想的。”
1964年11月,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会如期在北京举行。那是乌兰牧骑队员们第一次来到了祖国首都——北京。
时任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副局长、党组书记的布赫曾回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对乌兰牧骑十分赞赏。周恩来嘱咐‘望你们保持不朽的乌兰牧骑称号,把革命的音乐舞蹈传到全国土地上,去鼓舞人民,并亲自安排了乌兰牧骑在全国巡回演出的计划。毛主席曾3次接见乌兰牧骑队员,周总理先后12次接见乌兰牧骑队员,这是绝无仅有的。”
按照周恩来的指示,1965年6月,乌兰牧骑开始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巡回演出,推广乌兰牧骑的经验,倡导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
巡回演出队在井冈山连续演出了7天,演出之余,队员们争先恐后为老区人民挑水、做饭、扫院子、打猪草。在大庆的钻井旁,乌兰牧骑为铁人王进喜和工友们演唱《石油工人之歌》,工人们每鼓一次掌,队员就再唱一次,最后工人们的手掌拍红了,队员们的嗓子也唱哑了。在去往延安的火车上,队员朱嘉庚和奇·达林泰满怀激情地创作出了歌曲《草原儿女爱延安》,队员们在车厢里开始排练,一踏上延安的土地,这首歌便在上空回荡。
乌兰牧骑的巡演轰动了全国,之后全国各地都成立了乌兰牧骑式的文艺小分队,开拓了基层文化服务的有效途径,对我国文化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60年来,内蒙古全区乌兰牧骑累计行程130万多公里,为各族群众演出服务36万多场,观众总数达2.6亿人次。乌兰牧骑由一株小小的艺术嫩芽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艺术常青树,成为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而这面旗帜的背后,是乌兰牧骑队员对党忠诚、不怕吃苦、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的精神追求。
“扎根基层,深入群众,是乌兰牧骑的初心”
那是1976年的冬天,乌力吉图和队员们到牧区演出,马车上没有任何遮挡物,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得大家的脸生疼,等到演出结束队员们早已瑟瑟发抖。大家正准备赶往下一个演出点时,队长听说一位80岁的五保户老额吉特别想看乌兰牧骑演出,当即决定去老额吉家看望她。在马车过不去的沙窝子里,队员们步行1个多小时,专程给老人送去了精彩的节目。老额吉很激动,翻了半天柜子找出半盒方糖,执意要把自己舍不得吃的这点方糖送给乌兰牧骑的孩子们。分别时,走出了很远,队员们回头一看,老额吉还站在毡房旁向他们挥着手。endprint
说起这些,乌力吉图依然有些激动。“演出是为了服务牧民观众,有时候,哪怕只有一位观众,我们照样会穿越草原为其歌唱,因为我们的任务就是为人民服务。”
乌力吉图今年56岁,已入队41年,却依然活跃在演出一线,好来宝作曲和大提琴演奏是他的拿手好戏。作为乌兰牧骑现职队员中工作年限最长的队员之一,在演出途中或练功之余,他经常给年轻队员讲乌兰牧骑的故事。
他说,牧民们亲切地叫我们“玛奈乌兰牧骑”,是因为乌兰牧骑的节目贴近牧民的生活,编排出来的节目是从牧民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比如骑马舞、剪羊毛舞、挤奶舞、打草舞等,牧民们一看就格外亲切,那就是他们的真实生活。在台上我们能演出,到了台下我们还能做饭洗衣,为牧民们修理家用电器,传达政策、传播科学文化知识,送医送药救治病人……只要乌兰牧骑队员能做的,我们就抢在前,干在先。“扎根基层、深入群众,是乌兰牧骑的初心,必须代代相传。”
乌力吉图讲述的乌兰牧骑故事,使年轻队员们深受鼓舞。他们深切地感受到,乌兰牧骑60年风雨兼程,不仅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红色文艺轻骑兵”,还锻造形成了乌兰牧骑精神。
32岁的乌宁是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毕业于舞蹈专业,加入乌兰牧骑后又自学了两种乐器,一年演出90场左右。
作为年轻一代的乌兰牧骑队员,她对乌兰牧骑前辈一直怀有深深的敬意。“我是舞蹈专业毕业的,深知学舞蹈背后的辛苦。然而在我们乌兰牧骑有不少并不是科班出身的前辈们,他们的专业技能一点也不逊色,尤其是他们对艺术的执着更是让我钦佩。”
如今的乌宁对于乌兰牧骑精神有着更深的理解。她说,“60年来,乌兰牧骑融铸和传承着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和民族文化的鲜活血脉,就是因为一代代乌兰牧骑人始终坚守着扎根基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我们年轻人更应弘扬乌兰牧骑精神,不怕吃苦,扎根基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更接地气,真正为群众喜爱的作品。”
年轻队员黄小云说:“记得有一次赴边境嘎查演出,返程时车坏了,修好需要很长的时间,当时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全车30多名队员毫无怨言地选择了徒步回家,有的队员走了10多公里才到家,有的次日凌晨2点多才回到家。当时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受到了深深的震撼。现在回想起来,当晚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大家的任劳任怨,甘于奉献。所以,在我眼里,不怕苦、不怕累也是我们乌兰牧骑多年的传统和精神。”
“我们永远是为农牧民服务的。”另一位年轻队员呼斯楞说。现在,乌兰牧骑下乡的交通工具由马车变成了汽车、火车、飞机,他们手中的樂器不再简陋,从草原走向了世界舞台。但是,乌兰牧骑人的初心没有变,服务人民群众的方向没有变。
诞生至今,乌兰牧骑队员走了一批又一批,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乌兰牧骑队员的初心未曾改变,乌兰牧骑的精神在一代代传承。在60年的演出实践中,乌兰牧骑创作了许多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脍炙人口的经典艺术作品,培养出了像拉苏荣、德德玛、金花、武利平等一大批家喻户晓的优秀艺术家,影响和带动了很多文艺工作者。著名歌唱家德德玛说:“乌兰牧骑是我踏上艺术道路的开始,她给了我一生的艺术追寻。希望新一代的乌兰牧骑队员们能够继续发扬乌兰牧骑精神,把更多优秀的文艺节目带给农牧民。”
“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
“喜鹊枝头叫喳喳,总书记回信送给咱。字字句句暖在心,情不自禁拉起马头琴。”好来宝作品《乘爱启程》的开场白中这样唱到。
11月21日,今年58岁的乌兰牧骑老队员钢宝力德听了总书记的回信后激动不已,当晚躺在床上兴奋得睡不着,突然有了灵感,披着被子即兴创作了好来宝《乘爱启程》——“十九大报告绘蓝图,总书记的嘱托牢记住;新时代开启人人夸,扛起红旗再出发。”
“总书记给我们回信,这是多么大的荣耀啊!”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舞蹈队队长巴音德力格说。11月21日晚,队员们连夜编创了舞蹈《一封回信》,以“总书记的回信”为主题,表现了乌兰牧骑队员们收到总书记回信的欣喜和激动。
说起给总书记写信的初衷,队长孟克吉日嘎拉介绍:“我们发现,乌兰牧骑所走过的历程和所体现的精神高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乌兰牧骑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永远都是‘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天职的文艺轻骑兵。于是,我们便有了给总书记写信的想法。”
孟克吉日嘎拉、黄小云等16名队员在给总书记的信里汇报了乌兰牧骑60年来的发展情况,表达了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是乌兰牧骑永远不变的情怀,以及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贡献的决心。
“没想到,从我们写信到总书记回信,仅仅42天,真的是非常感动。”副队长扎那说。
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个个激动不已。信中的每一句话,都令他们倍感振奋,也深感责任重大。
老队员哈斯表示,总书记能够给我们回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我们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怀和对民族文艺事业的重视。今后,我们更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把乌兰牧骑事业当作一生的事业来做,为传播优秀的草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而努力奋斗。
队员们纷纷表示,要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变为实际行动。收到回信时,正值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大伙怀着喜悦的心情,连夜编排创作新作品,及时把党的十九大精神送到草原深处。
11月23日下午,记者在苏尼特右旗文化大楼的排练厅看到,乌兰牧骑队员们正在彩排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草原记忆》《醒悟》等新剧目。精准扶贫、生态奖补、美丽乡村建设、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他们将这些关切民生的元素用传神的肢体动作和幽默朴实的话语,以牧区百姓喜闻乐见的小品等表演形式表达出来,把党的大政方针送到农牧户家中。
牢记嘱托,继续前进。队员们一致表示:“党的十九大让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苏尼特右旗政府副旗长娜日娜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这为乌兰牧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乌兰牧骑要传承好红色基因,当好红色宣传队,为牧民群众送去欢乐和文明,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
11月24日,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演员们踏着皑皑白雪,顶着瑟瑟寒风,带着准备好的节目,又一次行进在下乡演出的路上……
(责任编辑/王英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