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骨料在混凝土的应用
2018-03-05
(德州润德混凝土有限公司)
0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一部分旧建筑在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混凝土会严重破坏环境。如果废弃混凝土能够进行有效利用,不仅可以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而且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再生骨料混凝土是指由再生骨料、水、水泥、矿物掺合料以及添加剂等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配置而成的混凝土。再生骨料由废弃混凝土进行破碎、筛分后制成,再生骨料表面包裹着一层硬化水泥浆,表面粗糙,孔隙多,因此吸水性比砂石等天然骨料要高[1]。
本文研究了再生骨料的级配、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吸水率、压碎值等指标,然后根据再生骨料性能进行混凝土试配试验,研究再生骨料应用于实际混凝土生产的可能性。
1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1.1 原材料
(1)水泥:试验所用水泥为故城山水水泥有限公司,P.O.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其化学成分及物理力学性能见表1。
表1 水泥化学成分及物理性能
(2)粉煤灰:选用山东华能德州电力实业公司出产的I级粉煤灰,其性能见表2。
表2 粉煤灰性能
(3)矿粉:选用山东永通实业有限公司出产的S95矿粉,比表面积为438m2/kg,密度为2.70g/m3,烧失量为0.70%,流动度比为103%,28d活性指数为105%。
(4)天然骨料:连续级配,含泥量小于1%,泥块含量小于0.5%,针片状颗粒不大于15%。
(5)再生骨料:连续级配,含泥量小于1%,针片状合格
(6)细骨料:细度模数(2.6-3.1)的中砂,含泥量小于 2%,泥块含量小于1.5%,级配良好。
(7)外加剂:选用德州润德混凝土有限公司出产的聚羧酸高效泵送剂,pH值为8.0,密度为1.19g/cm3。
(8)水:符合JGJ63-2006对混凝土生产用水的要求。
1.2 试验方法
(1)分别对天然骨料和再生骨料进行性能指标的对比。
(2)设计本次实验所用配合比。
(3)分别用天然骨料和再生骨料进行混凝土试验,对比混凝土试配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差异性,进行分析。
(4)对再生骨料混凝土耐久性能进行分析研究。
2 试验结果分析
2.1 再生骨料与天然骨料性能对比
根据GB/T25177-2010《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和GB/T14685-2011《建设用卵石、碎石》,对天然骨料和再生骨料进行实验,性能指标对比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天然骨料和再生骨料性能指标对比
从表 3中可知:与天然骨料相比,再生骨料具有吸水率高、空隙率高,堆积密度低等特点,因此在设计再生混凝土配合比时,应考虑以上因素。
2.2 设计再生骨料混凝土配合比
参照JGJ55-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设计出本实验所用C30配合比,配比如表4所示。
表4 混凝土试验配合比(kg/m3)
根据实际情况,将再生骨料以0、30%、50%、80%、100%的掺量,进行混凝土试配试验,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跟踪研究。
2.3 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和工作性能研究
由表4混凝土配合比进行混凝土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表5 再生骨料混凝土试验
从混凝土试配试验中得知:随着再生骨料掺量的增加,混凝土试配在达到相同坍落度和流动性的条件下,用水量和外加剂掺量都提高了,说明再说骨料混凝土流动性差,需水量高;天然骨料混凝土试配表面出现少许泌水现象,而再生混凝土试配和易性良好,未出现此情况,主要是因为再生骨料表面棱角明显,表面粗糙度高,比表面积大,具有较好地粘聚性和保水性[2]。
从表 5中得知:随着再生骨料掺量的提高,混凝土试配的抗压强度呈现降低的趋势,说明再生骨料连接强度低,需水量高,也导致了混凝土水胶比变大,相应混凝土抗压强度会有一定的降低。
2.4 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
将标准养护28d的混凝土试件浸入测试液(水中含有7.5%MgSO4、7.5%Na2SO4和PH=2的H2SO4)中。测量再生骨料混凝土的重量损失率[3],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再生混凝土重量损失率
由表 6得知:置放于硫酸盐和酸性的再生混凝土耐久性随着再生骨料掺量的增加,逐渐降低。在实际生产混凝土时,再生骨料的掺量要根据实际工程对混凝土性能的要求进行及时的调整。
3 结论
(1)再生骨料具有吸水率高、空隙率高,堆积密度低等特点。
(2)掺加再生骨料进行混凝土生产,会降低混凝土的流动性,但提高混凝土的粘聚性和保水性。
(3)随着再生骨料掺量的增加,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会随之降低。
(4)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能随着再生骨料的掺量提高而降低。
(5)在实际混凝土生产时,要考虑再生骨料对混凝土各个性能的影响,综合选择30%掺量的再生骨料对再生混凝土性能影响最小。
[1]肖建庄,李佳彬,兰阳.再生混凝土技术研究最新进展与评述[J].混凝土,2003,(10):17-21.
[2]陈磊,郭胜鹏.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应用与发展[J].河南建材,2007-01-011.
[3]杨正大.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福建建筑2009-6.
[4]李秋义,全红珠,秦原.混凝土再生骨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