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园冶理水思想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再现

2018-03-05张俊玲张淑君

山西建筑 2018年4期
关键词:理水古典营造

张俊玲 张淑君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1 《园冶》理水情景思想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再现

本文拟以《园冶》为理论切入口,从景观学的角度,秉承“观念”与“实践”互动的层面,对苏州古典园林的理水造景案例调查,从而由抽象到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为后世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造园理水文化,创新打造现代园林独有的特色水文化品牌,因地制宜的城市园林建设提供情景参考。

1.1 相地究源·疏源去由,水之来历

《园冶·相地》篇:“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5]”。以此可看出理水艺术中源头和去向处理的重要性。理水,最忌就是一潭死水和水出无源。

地处江南泽国的苏州,几乎“无园不水”,理水方式也以“小”而精巧取胜。小而曲折丰富,过程中利用小岛、石矶、小桥、驳岸,水口处理,结合山石布置,构思独特,手法巧妙,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水态和水景,也体现苏州园林是自然山水园的基本形式这一规律。

1)水源隐邃。

《园冶》中强调“入奥疏源,就低凿水”[5],水源要隐藏在深邃之处。而后“浚一派之长源”[5]即疏浚一湾曲折婉转长流;再“引蔓通津,缘飞梁而可度”[5]即跨水横架桥梁。

如苏州留园的水口,水道利用两岸的假山相对夹逼之势,处理成水涧的感觉,而在营造多层次的立体化绵延不尽深远空间的表现上,则是巧妙的运用在不同空间层面架设的两处桥和设置水口前的小型岛屿来完成的。

2)水尾绵长。

对于园中水尾处理,《园冶》也强调:“疏水若为无尽,段处通桥”[5],即古人理水常用在分段处营造堤桥的方式来表达出水尾有无尽之意。

水尾常见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水面收缩成狭长状,水尾处与主体水面分隔,并在分段处设桥、石矶以增加景深,如留园水尾利用两岸植物的掩映(见图1)。另外一种是以建筑通常是水榭作为溪涧、河流的结束。如拙政园的“海棠春坞”和留园的水阁“活泼泼地”立于溪流北端,点出莺飞鱼跃、天机活泼的意境。

1.2 曲水流觞·随曲合方,涧瀑生奇

计成在《园冶·掇山》中对瀑布、曲水和水涧的理法都作了总结性的论述和改进:“曲水,古皆凿石槽,上置石龙头喷水者,斯费工类俗,何不以理涧法,上理石泉,口如瀑布,亦可流觞,似得天然之趣”[5](见表1)。

表1 理水模拟类型对比分析

“曲”是曲折通幽,模拟大自然水系曲折蜿蜒的水岸线;“方”表达的是对于临水主建筑亲水平台前的岸线处理,水体岸线为平直的几何形态。如网师园处理水体的原则与《园冶》如出一辙:“随曲合方”,遵循“宜曲则曲,合方则方”[5]的水面形态布局。

1.3 立基凿水·十亩之基,开池为三

《园冶》指出:“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余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高稗无论[5]…”毫无疑问,苏州的园林完美地诠释了书中这一论述(见表2)。

表2 苏州古典园林水体面积分析表

“大分小聚”,这是苏州园林理水的基本原则,正所谓“聚则通阔,散则潆洄”。由上可看出,园林营造过程中一般池内挖地面积占全园30%为恰当,其余70%的土地可堆高低不同的地形,可植树、修路、建造等。

1.4 藉水成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园林整体布局讲究“意在笔先”,立意准确才能“构园得体”,造园有法无式。景非借而不美,而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示无限的美丽,要在具体的实景中引发缥缈的虚境,这就要借助于借景技术了(见表3)。

1)构园无格,体宜因借。

计成认为,“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拒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5]。”计成将借景分为“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法。

《园冶·园说》:“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倾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5]远借就是突破园内的空间视界,借园外之景。如拙政园中部将苏州市的标志性建筑北寺塔“借”入园内,成为远借的经典一景;沧浪亭的看山楼,巧借园外葑溪水,墙上漏窗与园外之景通过复廊引借,弱化了园林的边界,营造出“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的多层次景观意境。

2)因借无由,触情具是。

作为中国古典文化载体的苏州古典园林,通过倾注中华传统道德理念的文化风景设计,将这类道德观念艺术地物化在园林中,强调“游于艺”的过程中净化心灵,表现出诗情画意的情境美,体现出来即是景与情相互因借,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辞中寄情,象外生景。

如苏州网师园,“网师”即渔翁,是渔隐主题,小园设置了大水面开场观感;沧浪亭,取意《楚辞·渔父》之《沧浪之歌》[7];艺圃之“艺”,寓隐居归耕之思;耦园,园中“枕波双隐”半亭,表达园主夫妇“偕隐”“藕耕”[2]之意;拙政园,取“守拙归田园”之意,表示园主人志趣高洁,园中绿漪亭,又名劝耕亭,几片芦荻,数竿苇叶,一派田园风光。

1.5 掇山理水·未山先麓,咫尺山林

掇山理水结合是苏州园林景观营造的要律之一。人们常用“石因水而活,水因水而成趣”来形象地比喻山和水结合产生的艺术效果,山水的结合就是仁智的结合、动静的结合。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山石通常与水体结合成景,相映成趣。水池中叠山即为池山,《园冶》中也提到:“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若大若小,更有妙境……斯住世之流壶也。”[5]他还主张依水筑山,如“假山依水为妙,倘高阜处不能注水,理涧壑无水,似少深意”[5]。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苏州惠荫园“小林屋洞”假山,小林屋洞四面临水,布局巧妙,洞分东西两部分,营造出一种山环水绕,意境深远的观感。

2 《园冶》理水理论在苏州园林的应用案例对于现代园林理水造景的启示

2.1 “须陈风月清音,休犯山林罪过”的警策意义

计成在《园冶》中所强调的造园“须陈风月清音,休犯山林罪过”[5]。在当今商品经济快速膨胀的时代,中国园林传统理水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生态环境意识等却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大量仿古园林理水造园,割断了历史的文脉,全国各地大搞急功近利的旅游开发,削山建屋,挖沟开渠,破坏自然的地貌景观,犯了山林罪过,出现了文化和经济社会的严重错位。

2.2 园林理水造景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前景

一门艺术只有走向大众,才能得到长久的发展。

首先要强化人的参与性,体现“共治”景观的时代特色。古典园林初时只供少数富有阶层玩赏品味,而现代园林则是服务普通大众,更注重以人为本。因此,现代水景应融入富时代精神的活动内容,强化人的参与性。

其次要强化生态观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如园内掘地开池有利于排蓄雨水、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还为园中浇灌和防火提供了水源。同时,在有限的空间环境中,尽可能加大水池面积,通过水的自净能力达到生态平衡,并结合栽植水生植物,强化净化效果。

3 结语

满足不同园林造景需求的生态与人文效益相结合的景观理水手法是现代园林水景改进的方向。了解其“意”方能营造其“境”。从传统理水理论中继承优秀传统理水的形态营造、风格表达和艺术手法,同时运用现代先进的工艺和材料(如科学配置水生植物,增加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将生活污水再生成中水,用于造景、灌溉;湖底设计成阶梯状巧妙利用高差,利于定期的水底清淤;结合水生植物设计成“海绵式”水体储水净化循环系统;通过水面自然蒸发或人工造雾调节小范围的空气温湿度,改善空气质量以及夏季调温降温等),更加巧妙合理的创造出既具有时代气息和社会价值,又不乏民族特色的现代水体景观才是现代水景设计的发展之路。

[1] [明]计 成.园冶注释[M].第2版.陈 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21-222.

[2] 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 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 罹哲文.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 张家骥.园冶全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

[6] [明]计 成.园冶图说[M].赵 农,注释.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7] 吴 欣.山水之境——中国文化中的风景园林[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理水古典营造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赵延年与裘沙及王伟君的鲁迅作品插图之比较
怎样读古典诗词?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理水》中大禹前后期形象对比分析
解读《理水》“油滑”的人物形象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